聚焦故事思维激发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力

2024-04-22 12:27朱丹丹
求知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故事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聚焦故事思维,结合历史史料、生活体验、真实情境等,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学科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多元思考,并探寻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方略。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故事;故事思维;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朱丹丹(1983—),女,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

一、故事思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何为故事思维?把事实、真理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且有趣地表达出来,在故事中赋予情节吸引力,引起听者情感共鸣,给予规则、观点、道理的启发来增加听者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从而影响听者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行为抉择[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人生时期。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富有批判和探究意识,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和干扰[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有意识地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教學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真善美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

二、故事思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立足史料,挖掘中华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优秀故事的流传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教师应善于从历史文化史料中找寻那些适合课堂教学的故事。例如,中国人一直富有怀疑和探索精神,两千年以前,楚国诗人屈原对天长问日月星辰、阴阳变化;昔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感怀山河破碎之情,含泪写下《过零丁洋》。今日我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沿着先辈的足迹用“天问”系列对漫天星辰进行持续探索,在蔚蓝的零丁(伶仃)洋里建成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无数仁人志士曾为探索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努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同样的情怀和热忱书写了一幅又一幅生动的中国历史画卷。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梦想精神和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时,借鉴以上历史故事,忆往昔峥嵘岁月,追忆先人之志,用以启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帮助其树立青年梦想,培养其勇于逐梦的品质,来激发其生命的热情,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历史史料当中有不胜枚举的人文逸事,教师要善于从中华历史典籍当中搜集故事,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讲好中华故事,挖掘故事里的人物情感、历史抉择、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这对于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时时处处含有教育的意义,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故事在发生[3]。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命体验感,思考家庭、学校、社会事件,鼓励学生引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故事或事件来交流、分享、讨论,增强学生的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建构学科应用实践能力体系,增强其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时,发挥自身在教学当中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查询、搜集中外师生故事。课堂中,学生不仅呈现了自己所搜集的故事,还回顾了以往的师生交往经历,分享自己记忆深刻的事件。同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学会尊重和接纳各个教师,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融合生活,创设情境故事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会根据生活中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感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学会思考、认识及改造世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鼓励学生尝试创设情境故事,激发其应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课内或者课外的多种呈现性表演[4]。例如,开展课堂情景剧、校园话剧、我是红色故事讲解员、我是法治宣传员、我是新闻播报员、我是社区服务者、我是人大代表小小联络员等多种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关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现实评判能力。教师在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逐步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注和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中国国情,从而增强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够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来了解世界,认识真理,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会正确、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达到内化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外化道德行为的目标,具备现代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故事思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故事思维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应体现新课标育人方向性指标,选择具体故事素材时应重视以下实施要点。

(一)故事素材的选择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育人规律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选择的故事素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特点。要根据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故事的搜集、编排,并巧妙设置问题,引起学生共情与思考,切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在设置主题情境时,可以分设层层递进的子情境,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增加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理解力、道德判断力和运用道德与法治思维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每节课教学目标来选择和整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当代社会价值以及选择冲突的故事素材,如:95后大学生吉列子日作为村庄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两年后面对留城还是回乡的选择时,坚定回乡工作,入驻四川阿布洛哈村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寻求乡村振兴新路;一面国旗、一个哨塔,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与妻子王仕花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顽劣的自然环境,以海岛为家,坚持守岛32年。教师应深度剖析故事人物的现实原因和心理冲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讨论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选择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故事素材的选择应遵循课程一体化设计和未来发展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选择故事素材时应遵循课程一体化设计,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层次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和融合性。教师可尝试融合其他课程所学知识,如融合数学课程的数理计算,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历史课程的唯物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地理课程的区域知识和全球视野,劳动课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情感和创新意识,音乐课程的歌曲欣赏、节奏情感表达方式,美术课程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境,等等。教师应注重多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对多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教师还应侧重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向善尚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从而完善健全人格,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故事素材的选择应遵循文化地域性特点和方向引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选择故事素材时应遵循文化地域性特点和方向引领,各地由于受地理、气候、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韵味。“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的地方文化传统之中”,教師可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适当地采用具有本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故事,让课程内容呈现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易于学生理解故事,实现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本地文化传承功能、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地方文化资源中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历史遗存、红色故事、人文精神、人物榜样等,这些丰富的故事元素都能够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鲜活的地域文化元素,使教学内容更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这不仅能让教师更加形象地进行理论阐释,易于学生深度理解和接受故事元素,还能联系地域特点为学生介绍地方文化历史和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地域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故事素材的选择应遵循课程校内外联动和协同机制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选择故事素材时应遵循课程校内外联动和协同机制。道德与法治校内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还应整合、利用校内外育人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广度,将学科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适时带领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参与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故事。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依法行使权力”时,安排学生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法院,聆听干警讲解法院的工作职能和审理案件的基本程序,审判席的布置,审判长、审判员和书记员的工作职责,法槌的使用规范,法袍的含义,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法条等。本次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法兴趣,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提高了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回归课堂,学生通过收集案例,用法言法语生动开展了“模拟法庭”案例重现活动,切实体会了公民需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师应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结合课程实际,开发、利用社会共享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公园、非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家委进校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的效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人格修养、行为准则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聚焦故事思维,善讲故事,讲好故事,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启智润心[5]。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维[M].俞沈彧,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故事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