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的生成路径

2024-04-27 08:09有佳雯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主体性

【摘要】16、17世纪以来,主体性思想逐渐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暴露其根源性的弊端,哲学研究中对主体性的关注由此逐渐向主体间性偏移。在这一转向中,哈贝马斯作为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胡塞尔现象学之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搭建起他的整个交往行为理论。他对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传统,同时也兼具他独特的创新与“反叛”。本文聚焦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力图探求其产生的根本路径,以厘清这一思想所包含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23

传统意识哲学中的主体性主要是将“人”作为主体,更确切地说是将“我”作为主体,这个“我”不依赖客体而独立存在,它强调的是主体的地位与能动性,谈论的是主观意识上对自我的认知。20世纪前的很长时间内,主体性思想都起着破除身体束缚、激励生产实践的良好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在的弊端暴露无遗,最终推动了哲学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因此,主体间性思想由主体性思想及其问题发展而来,要对主体间性进行讨论,需先对主体性思想进行梳理。

一、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与困境

主体性哲学的发展起始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经典命题,此后经过几轮阐发,西方哲学完成了向主体性哲学的转向。这条线索固然是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根基,但在讨论这一思想时,也要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关注其现实背景与社会应用。理论与实践共同形成并推动了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反过来说,主体性思想最终也走入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

(一)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脉络

在探讨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公认是笛卡尔使主体性原则成了哲学的第一原则,但整个西方哲学史对主体和主体性的关注却并非从笛卡尔才开始的。早在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阶段中就已经包含了主体性思想的萌芽,无论是早期关于宇宙起源的“水源说”“气源说”还是“火源说”,胡塞尔认为这些看似对客观世界的关注,反映的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主观评价”;后来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作为判断一切的准则;亚里士多德为了强调主体的作用,更是在其伦理学中提出了“第一实体”的概念。由此可见,主体性思想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埋下了伏笔。尽管在此时,主体性还处于一种依附地位,即使个别哲学家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也大多处于一种无意识或前后矛盾的状态。

此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古希腊哲学对主体性仅有的关注也消失殆尽,作为主体的“人”此时被“神”深深地打压着,直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这一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与艺术领域的革命,再加上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瓦解了原来由天主教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人”终于得以从“神”的掌控中解脱出来。这一时期的历史演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建了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也推动笛卡尔在当时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正式将“我”作为主体并加以哲学式的考察,开启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阶段。

笛卡尔以“怀疑”为方法,用怀疑一切的精神最终得出了作为一种思维的“怀疑”与思维的主体—— “我”——同在的结论,这是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对主体理性的探索。①笛卡尔之后,主体性思想进一步经过康德的先验批判哲学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以及新康德主义的发展,成了认识论哲学的核心思想。②与此同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西方政治制度焕然一新、生产力与扩张野心都急速膨胀。尽管在此时的思想界,叔本华和费尔巴哈等人仍对主体性抱持消极态度,但主体性思想已然站稳脚跟,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人对自身的能动力量也愈发自信,这都使得这一时期人类对主体性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直到黑格尔之后,包括罗素、怀特海、维特根斯坦在内的一批哲學家逐渐意识到主体性思想带来的二元对立结构下的认识论有着深刻的局限性,对主体性的推崇无法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于是他们在哲学界发起了从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运动。同时,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也开始给现实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人的主体性不加限制地发扬是否合理”这一问题开始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思考。至此,主体性崇拜情绪逐渐回落,开始走向反思与批判之路。

(二)主体性思想的深重弊端

主体性思想之所以无可避免地走上终结之路,根本原因有二:其一,对“主体”自身概念的认识不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他们规定的“主体”概念都将主体局限在单一个体中,倾向于将主体看作一个稳固、一致、不移的实体,一方面忽视了主体内部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忽略了语言、文化、社会环境等中介因素对主体的塑造与影响,由此排斥了主体多样性的可能,最终使得以“自我”为根基的主体性必然地导向了错误的“唯我论”。其二,主体性思想内部自诞生之日起就隐藏着二元对立结构,有主体就有客体,就意味着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如何看待客体成了哲学思考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尽管后来经过康德等一批哲学家的努力,二者之间的嫌隙仍然无法得以真正的弥合。主体的绝对地位意味着主体的绝对权力,这不仅使得认识客观世界、追寻永恒真理成了难以实现的愿景,对主体性思想的实践更是导致了弱势主体的边缘化问题,主体意识的强盛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难以为继,在主体忽视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孤立无援的场面。

从实践层面看,对主体性的推崇放大了人的野心,使人在短短几个世纪内获得了工业、科技、生产方面的巨大提升。但也正是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主体性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使人在宗教改革结束的几世纪后再一次沦为了附属品,人的理性被工具理性取而代之,人的主体地位再一次被消解了。同时,作为主体的“我”与客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愈发开始限制主体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过分依赖物质利益纽带等等现实情境无一不揭示了一味强调主体地位将会带来何等严重的后果。

二、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

主体性思想走入困境的现实引发了各路哲学家的思考,哈贝马斯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主体间性思想直接对主体性进行了批判,并与他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相互联系,成为深入其思想的一把钥匙。

(一)缘起与内涵

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放入他的整个理论谱系来看,会发现这一思想的提出经历了一系列过程。首先,他全部理论的基础和起点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如上文所述,技术理性发展到19、20世纪时已严重暴露其危害性,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整个思想界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找到克服理性危机的途径,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的合理化思想,意在解决当时理性的片面化问题,实现对理性的重建。所谓“交往理性的合理化”思想,即哈贝马斯主张,为了消除科学技术造成的异化现象,必须确立起主体相互之间真正的理解,并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将“交往”置于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而不再是“劳动”。在这一理论设想中,哈贝马斯鲜明地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关键作用——即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作为交往行为和交往理性的主要内涵。

具体来说,哈贝马斯将人的实践活动分为两种:劳动与交往。劳动是一种“目的理性活动”,其目的是对自然等客观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自己的需求,是劳动组成了社会的生产力,它的价值指向是特定理性目标的实现。而交往行为则截然不同,它是指“主体间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发生的交互性行为,其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的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③哈贝马斯认为,正是由于近代以来人类过度推崇主体性,无节制地追求生产力目标,放大劳动的“合理化”而忽视交往行为的重要性,才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异化,使人成为技术社会统治之下的工具。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异化的问题,就要使实践活动的“天平”重新平衡,即强化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而对“主体间性”结构的建立正是重中之重。

所谓“主体间性”结构,强调的是通过语言媒介、遵循普遍性规范所建立起来的自主的、平等的,主体间合理的交往关系,即“主体—主体”,而不再是“主体—客体”。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定义为:“如果某物的存在既非独立于人类心灵(纯客观的),也非取决于单个心灵或主体(纯主观的),而是有赖于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那么它就是主体间的。” ④这种关系将他人、他物的主体性重新树立起来,将以往狭隘的主体性原则从“唯我论”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格外重视这一结构,他指出:“语言上建立起来的主体通性的结构,可以以基本的语言行为为原型加以研究,这些结构对社会系统和个性系统来说,都是根本性的。” ⑤

(二)批判与继承

哈贝马斯并非第一个提出“主体间性”概念的人,在他之前以及同时期的许多哲学家都对主体性困境及主体间性转向进行过各自的阐述,这些阐述无疑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对哈贝马斯确立起自己的主体间性理论产生了最大影响的莫过于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阿多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胡塞尔对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初步改造。

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通过对康德主体性哲学的批判性重构,阿多诺批判了康德先验抽象的主体概念,试图建构起一种具有实践向度的反思性的主体,他将其具体定义为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作用和地位,即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自由性和目的性活动的地位和特征。在将先验主体转变为现实主体后,阿多诺又颠覆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主体性的基本定位,反对卢卡奇代表着“集体意识形态”的同一的社会主体性,指出“任何客体都不能完全被认识,知识不必提出一个总体性的幻象。” ⑥将真正的主体性进一步定义为个体主体性,强调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理性困境,阿多诺提出了“模仿”的概念,所谓“模仿”,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感情的认可以及一方对一方感情上的依赖,愿意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对方。哈贝马斯虽然反对阿多诺倡导的主体性,但却以“模仿”为基础,将其改造为主体间性思想,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这样描述这种改造:“用语言哲学的范式(即主体间的沟通或交往),来取代意识哲学范式(即反映客体并作用于客体的主体),把认知——工具理性放到更加具有包容性的交往理性当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揭示出模仿活动内部所包含的合理因素。” ⑦

而谈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时,必须提及的人物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他从“唯我论”的困境出发,首先通过“还原”与“悬置”完成了对他人的构造,接着,作为构造者的“我”通过移情推出在“我的肉体”与“纯粹我”的配对之外,一定存在着“他我的肉体”与“纯粹他我意识”的配对——这一过程被胡塞尔称之为“结对的联想”(paarende Assoziation) ——而后意识到他人也同样具有和“我”相同的主体性,并且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互识性与共通性。因此,要想破除唯我论困境,就要从“自我”走向“他人”,从“我”走向“我们”,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继承了胡塞尔的观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将“主体”所涵盖的范畴从人类扩展到了自然界,从意识领域扩展到了社会学,从而建立起自己更为彻底的主体间性理论。

三、哈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就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本身而言,它无疑是合理且有益的。在主体性思想走上陌路之时,将“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转化为“主体—主体”的互通关系,从根本上遵循了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重要命题,人无法脱离自然、社会、他人而独立存在,对主体性的夸大只会使人成为孤立、虚假的主体,在“先验论”和“唯我论”的窠臼中裹足不前。只有将他者同样作为主体看待,在主体间形成相互交流、彼此信赖的平等关系,双向建构、双向整合的交往实践才能真正得以建立。

此外,主体间性思想提出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哈贝马斯以此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交往理性,在这种交往理性中,语言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不仅需要完成信息交换的任务,还要构建理性的社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有赖于对主体间性思想的深刻把握。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党政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建构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以交流促合作,以沟通促发展,这也正是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行动观。

不过同时也不能忽视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主体间性思想所建立起来的交往理论注重的是精神交往,而非物质交往,这就使它染上了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的唯物史观,显然是不够科学合理的。其次,主体间性思想所倡导的主体之间友好、平等的对话难免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布尔迪厄就曾指出哈贝马斯所倡导的理想的交往尺度与规范“只有在极其有限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无疑是将其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来看待。最后,主体间所进行的交流必然是基于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条件之上,那么要想实现这样的交流,主体又该如何处置自己的特殊性呢?正是基于这一点,利奥塔认为哈贝马斯所追求的交往共识,其本质就是要追求一种束缚个体、抹杀特殊的集体秩序,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要求所背道而驰的。

四、结语

尽管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在提出之后饱受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后現代主义大师的批评,但纵观其整个发生路径,可以发现它与现实的联结是如此紧密。尽管它并非完美,交往行为理论能够发挥多少现实作用也还有待考察,但它所蕴含的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精神本身,便已经是一股对抗工具理性的力量,提醒着人类还需不断反思、不断前进。

注释:

①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275页。

②赵永峰:《法兰克福学派论争:从阿多诺主体性到哈贝马斯主体间性——以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第122页。

③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229页。

④贝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8-519页。

⑤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⑥阿多诺著,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⑦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作者简介:

有佳雯,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主体性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