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觉察能力要素探析:概念重构与四要素框架

2024-05-10 07:01齐建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4期

摘要:探析情绪觉察能力要素对于情绪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国内外情绪觉察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整合当前主要情绪觉察测量工具的结构因素,提出两个观点:第一,对情绪觉察的概念内涵应加以重构,即情绪觉察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识别、描述及原因分析的能力;第二,强调对情绪识别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精细加工,将情绪辨别看作情绪觉察的新要素。在此基础上,将情绪觉察能力要素结构从包含情绪识别和情绪描述的两要素框架拓展为四要素框架:情绪识别、情绪辨别、情绪描述、情绪分析。

关键词:情绪觉察;情绪识别;情绪辨别;情绪分析;情绪描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4-0004-04

情绪觉察是情绪管理的起点、情绪调节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能力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人际互动灵活性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低情绪觉察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同时也影响身体健康,容易导致躯体抱怨、社交焦虑、抑郁和非生产性思维倾向(担心和反刍)[1]。培养情绪觉察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维护人际关系及保持身心健康[2]。

青少年情绪觉察能力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学生对自己情绪的观察、理解、体验等整体水平偏低[3-4]。在高中生情绪智力四个维度(情绪促进、情绪调控、情绪觉察、情绪理解)中,情绪觉察的得分最低,这表明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情绪的感知仍然不太敏感[5]。

目前,国内关于情绪觉察能力要素的系统研究比较欠缺,相关心理课程设计易出现以下问题:情緒觉察指导目标笼统,情绪觉察任务类型简单化,情绪识别技能训练表面化,情绪描述技能培养粗糙化,等等[6]。在学理层面上进行情绪觉察能力要素框架的构建研究非常必要,可以为情绪觉察教育目标的细化和操作化、情绪觉察课程内容的系统组织及课堂活动与心理工具的开发提供依据。

一、情绪分析:情绪觉察的应有之义

美国心理学家雷恩(Lane)和施瓦茨(Schwartz)[7]于1987年提出情绪觉察的概念,认为情绪觉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识别和描述的能力,是一种认知加工能力。目前国内研究对情绪觉察内涵的理解一般采纳此界定。然而情绪觉察研究领域近三十多年有不少新进展,对于深入理解情绪觉察的本质有诸多启发,却没有被国内学者及时吸纳。

首先是有关述情障碍的研究。述情障碍是指个体缺乏识别和描述自己情绪的能力,换言之,述情障碍的主要表现是情绪觉察的缺失[8]。述情障碍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情绪觉察除了包括情绪识别和情绪描述,还包括对情绪状态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的因素结构中有所体现,TAS-20包含三个因素:情绪识别困难、情绪描述困难、外向性思维[9]。其中,外向性思维指个体难以直面和审视情绪,不善于从心理层面分析情绪原因与意义并理解情绪呈现方式,这个因素实际上以反向方式表明了量表编制者的观点:情绪觉察蕴含情绪分析。之后,里弗(Rieffe)、奥斯特维尔德(Oosterveld)、米勒姆(Meerum)[10]发展了这种思想,在他们编制的儿童述情障碍问卷(Alexithymia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AQC)中,同样也包含情绪识别、情绪描述和外向性思维三个因素,并且他们明确指出,将情绪状态与情境原因联系起来的情绪分析能力是述情障碍的核心要素。

其次是有关儿童情绪觉察的研究。2007年,里弗(Rieffe)、特沃特(Terwogt)、派特莱兹(Petrides)等[11]编制了儿童情绪觉察问卷(Emotion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EAQ),在这个问卷结构中,明确将分析情绪作为情绪觉察的一个测量维度,并且强调三点:第一,在情绪觉察中,比识别情绪更核心的问题是分析情绪,理解情绪原因;第二,情绪觉察是一种注意过程,它与解释和评价功能相互关联;第三,应将情绪觉察与情绪原因、情绪功能联系起来。情绪觉察不仅是感受情绪,也是思考情绪,这是对情绪觉察概念性理解的一次重要深化。

此外,情绪觉察的提出者雷恩(Lane)[12]最近对情绪觉察的内涵有新的表述,即更精确而复杂的情绪觉察还包括对情绪先行因素和可能结果的分析。这表明,雷恩也倾向于将情绪分析作为情绪觉察的要素之一。

综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的外向性思维维度、儿童情绪觉察问卷(EAQ)的分析情绪维度,以及里弗、奥斯特维尔德、迈尔斯等的主张——情绪觉察涉及个体对自己情绪原因和功能的洞察等,这些研究进展均表明应拓展对情绪觉察本质的理解,将情绪原因分析这层含义纳入其内涵。据此,将情绪觉察的概念重构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识别、描述及原因分析的能力。这个新的界定强调,不但要在感知和描述层面进行情绪觉察加工,还要注重对个体的心理需要、认知评价方式、动机、人格等内在状态进行分析,对个体情绪觉察所需的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情绪辨别:情绪识别结果的精细加工

情绪识别指对个体的生理唤醒、外部表现、主观体验进行关注和感知。不少研究者强调在情绪识别(主要涉及对身体唤醒和情绪表现的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细化和整理情绪觉察结果,提出将情绪辨别作为情绪觉察的一个独立因素。

国外的研究者在儿童情绪觉察问卷(EAQ)中设置六个因素:辨别情绪(differentiating emotions)、情绪的言语分享(verbal sharing of emotions)、身体觉察(bodily awareness)、情绪表现(acting out emotions)、分析情绪(analyses of emotions)及关注他人情绪(attending to others' emotions)[1]。 其中,身体觉察和情绪表现是经典意义上的情绪识别部分,增加“情绪辨别”以强调对情绪效价、性质和强度的区分。

萨洛维(Salovey)、梅耶( Mayer)和戈德曼(Goldman)等[13]在特质元情绪量表(Trait Meta- Mood Scale,TMMS)结构中提出情绪辨别清晰度这一因素,同样强调情绪识别的品质和结果。之后,格姆(Gohm)[14]在特质元情绪量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元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清晰度(clarity)、情绪注意(attention)、情绪强度(intensity)。其中,情绪清晰度和情绪强度这两个因素均与情绪辨别相关,强调在情绪觉察中不但关注情绪的类别和分化,也要关注情绪的唤醒度。

据此,将情绪识别的内涵限定为个体对主观体验、身体感觉与情绪表现的感知,将情绪辨别作为情绪觉察的一个新要素,以强调对情绪识别结果的进一步加工整理。

三、情绪觉察能力四要素框架

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将情绪觉察能力从包含情绪识别和情绪描述的两要素框架拓展为四要素框架:(1)情绪识别,即对身体感觉和情绪表现的关注和感知;(2)情绪辨别,对情绪效价、类型和强度的区分;(3)情绪描述,用具体的情绪词汇准确且清晰地标记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情绪;(4)情绪分析,对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理解。

(一)情绪识别

情绪是由生理唤醒、外显行为模式和内在体验状态等三种成分组成的复合心理现象,识别情绪成分是情绪识别的主要途径。

内在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构成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在情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它是情绪在意识层面上的感受[15-18]。个体对自己内在感受的注意和现象学体察是情绪识别的核心内容。

个体的生理唤醒状态或身体变化为情绪识别提供线索。精力充沛与否、心跳加速、腿的抖動、握紧的拳头等,这些身体紧张反应中蕴含了情绪信息。个体还可以通过关注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姿态等来感知情绪。

个体的行为或行为倾向也提供了情绪识别的线索,例如嫉妒可能会带来攻击或敌意,羞愧使人产生回避或退缩行为等。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明显表情信息的情绪,行为或行为倾向对情绪识别显得非常重要。

除上述情绪线索,情绪识别还涉及情绪情境知觉,即对情绪发生时的场景、事件、人物互动关系等的知觉。不同情绪均有典型情境相对应,例如,焦虑往往与个体面对不确定的危险、威胁或伤害而无力应对的情境相关联;愤怒往往与被别人故意冒犯、受欺骗、被强迫做事情、被限制、被干扰等相关联;搬家、分离或亲友死亡最容易引起悲伤体验。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类型是最主要的情境因素。

(二)情绪辨别

情绪识别的结果有时是明确的情绪类别,但更多时候是比较模糊的,要么缺少情绪强度评估,要么效价相似而较难区分。这对于情绪描述和情绪分析所需信息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能提供更精细情绪信息的过渡环节——情绪辨别。

有两种情绪辨别方式。一种是基于情绪分类取向的情绪类型和强度相结合的方式。情绪具有类型与强度两方面属性,由于类型分化增长和强度变化,情绪呈现多样性。另一种是基于情绪维度取向的愉悦度与唤醒度相结合的方式。情绪有两个维度——愉悦度和唤醒度,愉悦度是指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唤醒度是指生理活动和心理警觉的水平[18]。借助由愉悦度和唤醒度交叉构成的情绪四象限,可以辨别绝大部分情绪变异。情绪辨别还可以解决如何标注相似情绪体验这一难题:在情绪象限图中,相似情绪在愉悦度上高度相关而在唤醒度上有差异。

(三)情绪分析

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19]。情绪觉察不仅是感受情绪,也是思考情绪和对情绪意义的洞察。个体通过对自身内在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深层次情绪信息:情绪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情绪目标指向哪里?

有两个情绪分析路径:一是需要及其满足的指向性形式——目标、愿望等,二是个体对情绪情境和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运用萨提亚模型可以很好地将需要和认知评价整合起来以分析情绪。萨提亚模型指出,人的体验可以分为六个水平,由外向内依次是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20]。在这个冰山模型中,除了观察外在行为和应对方式,还要往深层去探索个体的观点(认知)、期待(愿望)、渴望(需要),才能对情绪的原因有深刻洞察。

情绪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情绪识别和情绪辨别的补充。首先,复合情绪和混合情绪没有明显的表情和外在行为表现;其次,由于情绪社会化,个体学会遵从社会化规则,不再表现得喜怒形于色,甚至还会隐藏和掩饰情绪,这给情绪识别与辨别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透过内在心理状态进行情绪原因分析可以弥补仅从外在线索识别情绪的局限性。

(四)情绪描述

在情绪体验、情绪线索和情绪情境的知觉基础上辨识情绪状态,这是感知水平,要上升到用词汇标注情绪的概念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情绪觉察。

通过情绪词汇的运用,把情绪从模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转变为清晰的语词意识和描述水平,从而减少心理体验和表情行为的不确定性,限制它们的意义,让大脑有更准确的概念工具处理情绪生活的种种挑战[21]。

情绪词汇按照贴切和细腻程度可分为四个等级:零级词指缺乏内在情感内容的认知,例如专注、困惑、怀疑、合理;一级词包括(但不限于)传达身体感觉的词,如头晕、麻木、发热、昏昏欲睡;二级词包括(但不限于)具有积极或消极意义但通常不用于表达情绪的词,如好的、坏的、低的、可怕的;三级词是传达特定情绪的词汇,如愤怒、高兴、恐惧、爱等[22]。

衡量情绪描述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情绪细腻度。情绪细腻度高的个体拥有丰富的情绪词汇,能贴切地描述各种情绪体验;情绪细腻度较低的个体拥有的情绪词汇比较贫乏,可能不超过几种基本情绪概念,他们以粗糙的方式描述自身情绪状态。

四、结语

情绪觉察能力各要素的情绪信息加工水平不同,其中,情绪识别与情绪辨别处于感知水平,情绪描述处于概念水平,情绪分析处于推理水平。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认知是随着年龄和社会化而变化的,他们在情绪觉察能力各要素的发展水平上并不均衡,情绪识别和情绪辨别的发展水平较高,情绪描述次之,情绪分析发展相对较慢。中小学生情绪觉察教育可把情绪觉察能力四要素框架作为参照,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情绪认知发展水平,在不同学段侧重不同能力要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Rieffe C,Oosterveld P,Miers A C,et al. Emotion awareness and internalizing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Emotional Awareness Questionair Revised[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756-761.

[2]Lane R D,Smith R.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a socio-emotional skill[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21,9(3):42.

[3]汪海彬,曹立青,兰群,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242-244.

[4]崔毓婕. 中学生元情绪及其与自我和谐、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胡纯芳. 情绪智力、人格特质对高中师生信任的影响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6]齐建芳. 小学高年级情绪觉察主题心理课的问题与改进[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0):17-19.

[7]Lane R D,Schwartz G E.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sychopath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7(144):133-143.

[8]Sifneos P E. Alexithymia:past and pres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6(153):137-142.

[9]Bagby R M,Parker J D A,Taylor G J. 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Part I:Item selection 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4(38):23-32.

[10]Rieffe C,Oosterveld P,Meerum T. M. An alexithymia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Factorial and concurrent validation resul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123-133.

[11]Rieffe C,Terwogt M M,Petrides K V,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motion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43(1):95-105.

[12]Lane R D. Theory of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brain processing of emotion[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6(1287):116-121.

[13]Salovey P,Mayer J D,Goldman S L,et al. Emotional attention,clarity,and repair:Explo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using the trait meta-mood scale. Emotion,disclosure,and health[C]. 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n,1995.

[14]Gohm L C. Mood regulation and emotion intelligence:Individual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3):594-607.

[15]孟昭蘭. 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J]. 应用心理学,2000(2):48-52.

[16]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傅小兰. 情绪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9]理查德·拉扎勒斯,苏珊·福尔克曼. 压力:评价与应对[M]. 曲晓艳,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0]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 聂晶,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1]马克·布雷克特. 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M]. 王岑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22]Lane R D,Schwartz G E.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eutic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1992(2):1-18.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