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2024-05-10 07:01余宾郭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余宾 郭成

摘要: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关注身边子女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采用社会排斥理论、期望违背理论和替代假设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建议父母要通过区分亲子时间和手机时间、树立良好榜样等方式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家庭亲密度。

关键词:父母低头行为;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4-0008-05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5G时代,智能手机就像空气一样,成为当代人无法离开的生活必需品,人手一机、机不离手是日常写照。尽管智能手机的出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个体发展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中的父母低头行为在无形中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父母“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亲子互动中的父母低头行为是否算有效亲子陪伴,是否会引起子女的模仿值得关注。因此有必要关注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

一、父母低头行为的概念

在当今社会,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坐在一起时,有些人却在低头玩手机,虽然物理距离是靠近的,但是心理距离却没那么近,这就是低头行为的日常表现。低头行为/手机冷漠行为(phubbing)一词是由手机(phone)和冷落(snubbing)合成的新型词,用以描绘 21 世纪一种普遍而独特的社会现象,即个体在社交活动中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关注身边他人的现象[1]。产生低头行为的人被称作低头者(phubber),低头行为的接受者,即被冷落的那一方被称为被低头者(phubbee)。 而父母低头行为即低头行为在亲子互动中的具体表现,父母是低头行为的发起者,子女是被低头者。有研究者认为,人际互动中的低头行为是一种社会拒绝和人际忽视,因此不能忽视父母低头行为可能给子女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2]。

二、父母低头行为的影响

父母低头行为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内外已有较多探究父母低头行为形成因素和影响机制的文献,本文将简单总结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感知的亲子关系、内外化问题行为及幸福感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

人际互动中的低头行为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手机仅仅在谈话中出现,就会对关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1]。父母在亲子互动中过多的手机低头使用行为,会间接损害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和个体成长,导致亲子交流质量降低。注意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智能手机会将父母的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使其不能完全沉浸在亲子互动中[3]。与不使用手机相比,当父母完全沉浸在手机中时,他们对孩子的回应更少,致使对孩子的关注需求反应迟钝,并且情绪更加易怒且缺乏耐心,使得孩子感到沮丧和退缩[4-5]。基于母子互动的实验研究同样发现,母亲低头行为会减少亲子互动,尤其是非语言互动,并且易以敌意方式回应孩子的关注需求,如直接用手将孩子推开等[6]。父母注意和回应的缺乏导致亲子互动减少,孩子感到被忽视或者拒绝,感知到的父母接纳和温暖减少,与父母的亲密度降低[7]。

(二)外化问题

诸多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的低头行为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梳理已有文献发现,亲子互动中的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增多。例如,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低头行为和自身的网络欺凌行为增加有关[8-9]。以父母为报告主体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报告的自身低头行为与儿童(4-10岁)的攻击和社交退缩呈显著正相关[10]。根据观察学习理论,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低头行为会成为孩子的模仿榜样,进而导致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增加和问题性网络使用增加[11-12]。此外,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还会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手机成瘾和短视频成瘾[13-15]。还有研究表明,感知到的父母低头行为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和體验回避倾向,间接增加其自伤行为[16]。

(三)内化问题

在内化问题方面,父母低头行为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还可以通过降低青少年的归属需要满足,间接导致其抑郁情绪的增加[17]。Wang 、Gao和Yang等[18]也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能够预测初中生的抑郁,但预测过程受到初中生自身自尊水平的调节。一项持续两年的纵向研究对 183 对夫妻进行调查发现,父母报告的自身低头行为及报告的共同养育过程中伴侣的低头行为均与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9]。

(四)个体幸福感

低头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内外化问题,还会降低其幸福感水平。有研究表明,父母低头行为是降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风险因素,父母低头行为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降低亲子关系满意度,进一步降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20]。母亲低头行为会增加孩子的孤独感[21]。疏离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指个体难以正常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家庭、学校或同伴建立有效联结,从而体验到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低头行为越多,其疏离感水平也越高,而高疏离感可能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22-23]。

三、父母低头行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原因

前文已对父母低头行为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总结,接下来将用三个理论来解释父母低头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帮助人们更为深入、系统地理解父母低头行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

(一)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通常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困扰,如攻击性、焦虑、抑郁和孤独。低头行为具有社会排斥的关键元素,即个体被他人忽视,虽然和其他人待在一起(physical presence),但个体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交往之外。就像其他形式的排斥一样,人们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低头行为,从而忽视或者拒绝他人。转移视线是社会排斥的一种被动形式,是一种对人际对象不感兴趣的信号,这可能导致被忽视或者排斥的一方的归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24]。回避眼神交流作为低头行为的特征之一,可能传递了冷漠、不需要、不关心的信号,导致被低头对象认为自己被沉默对待或被社会排斥,归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最后导致关系满意度降低[25]。

(二) 期望违背理论

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EVT)对预测和解释社交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预期,预期指普遍意义上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它通常基于社会规范。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体会将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进行对比,当对方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期望,就会引起个体的注意,并且会试图通过解释对方的行为来应对这种消极唤醒。在亲子互动中,子女通常期望父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去倾听自己,并且适时给予一些反馈。如果当前亲子关系中的互动达到或超过期望,个体会对关系感到满意。但是当父母在面对面谈话过程中不断地低头查看手机,缺乏眼神交流,并且因为分心无法及时给予反馈,这就导致了不一致的期望,即违背了专注和礼貌等互动规范,导致儿童青少年感觉自己不被尊重,便会引起消极的反馈。许多研究支持期望违背理论,例如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的低头行为可能会增加孩子的问题行为。因为当孩子的关注需求得不到父母回应时,就会产生期望违背,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如为了达到自娱的效果或者寻求网络人际关系需求补偿花更多时间在电子屏幕上,容易引发手机成瘾问题[26]。

(三)替代假设

替代假设(displacement hypothesis)认为,手机等移动设备所带来的科技干扰会减少或占据个体本应该花在其他人或事上的时间,进而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仅仅智能手机的存在就足以在谈话中分散一个人的注意力,这可能会影响同理心、注意力和与谈话对象的亲密关系[4]。例如,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手机上的母亲反应能力较低,与孩子的亲密交谈也较低,并且对孩子的关注需求更加迟钝,甚至更加易怒,容易失去耐心。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沉迷于手机游戏时,另一方不仅会对手机游戏产生直接的抵触,还会对这段关系的评估趋于消极[27]。这主要是因为玩游戏的时间占据了双方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交流的时间,使得双方更容易产生冲突,进而影响关系满意度。此外,有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远远超过甚至替代伴侣之间相处的时间,这会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产生极大的影响[1]。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如果一方总是低头看手机,对于双方的沟通一直处于分心状态,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彼此的对话中,这不仅会降低沟通的质量和效率,还会导致被低头的一方产生尴尬、被冷落、被拒绝等情绪体验,加剧双方冲突的可能性。

四、教育建议

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然而,当手机过度侵入亲子时光时,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分亲子时间和手机时间

家长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手机并非家庭教育的敌人,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手机应当是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主导者。家长在陪伴孩子時,应该尽量避免频繁查看手机或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学习成长。设定家庭内的“无手机时间”,如晚餐时间、家庭活动时间等,全家人都应遵守这一规则,将手机放置在一边,专注于彼此的交流与互动。父母还可以与子女制定使用手机奖惩制度,商定超出规定时长采取适当惩罚措施,如未达到规定使用手机时长,采取奖励激励等强化机制,从而强化父母和子女合理使用手机行为。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光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对话,例如在晚餐时间,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重视。

(二)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低头玩手机,那么孩子也可能会认为手机是一个比家人更重要的存在。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多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可以在孩子外出玩耍或者睡觉后再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或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会因为手机使用而忽略孩子。

(三)共同使用手机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将手机使用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家庭互动方式,特别是促进亲子关系的纽带。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共同使用技术设备可以显著增加亲子互动的频率与质量。这一发现为家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手机使用从单纯的个人娱乐转变为家庭共享的互动体验。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一起浏览新闻、观看纪录片或探索各种知识类应用等,也可以一起玩游戏或者观看影视剧,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想。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四)享受亲子共乐时光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手机以外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家长的低头行为,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多元兴趣爱好。例如一起进行户外运动(户外探险、骑自行车),选择一个周末的午后,家长带上水壶和食物,与孩子一同走进附近的公园或山林,探索未知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还可以一起阅读书籍、制作手工艺品、共同烹饪等,增进亲子间的情感纽带。

参考文献

[1]Chotpitayasunondh V,Douglas K M. How "phubbing" becomes the norm: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nubbing via smartphon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3):9-18.

[2]Roberts J A,David M E. My life has become a major distraction from my cell phone:Partner phubbing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mong romantic partne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4):134-141.

[3]McDaniel B T,Coyne S M. Technology interference in the parenting of young 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mothers' perceptions of coparenting[J].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16,53(4):435-443.

[4]Abeele M M P V,Antheunis M L,Schouten A P. The effect of mobile messaging during a conversation on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qualit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2):562-569.

[5]Radesky J S,Kistin C J,Zuckerman B,et al. Patterns of mobile device use by caregivers and children during meals in fast food restaurants[J]. Pediatrics,2014,133(4):E843-E849.

[6]Radesky J,Miller A L,Rosenblum K L,et al. Maternal mobile device use during a structur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ask[J]. Academic Pediatrics,2015,15(2):238-244.

[7]Stockdale L A,Coyne S M,Padilla-Walker L M. Parent and child technoference and socioemotional behavioral outcomes: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of 10-to 20-year-old adolescen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88):219-226.

[8]Wang H,Zhou L,Geng J,et al. Sex differences of parental phubbing on online hostility among adolesc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Aggressive Behavior,2022,48(1):94-102.

[9]Qu J,Lei L,Wang X,et al. Mother phubbing and adolescent cyberbully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mother acceptanc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otional stability[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2,37(11-12):NP9591-NP9612.

[10]Wang X,Qiao Y,Li W,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and aggression: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parents' gender[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22,37(21-22):NP19395-NP19419.

[11]Niu G,Yao L,Wu L,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lf-control[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0(116):105247.

[12]朱颖,姜兆萍. 父母低头行为和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亲子亲合和归属需要满足的链式中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2):434-438.

[13]Xie X,Chen W,Zhu X,et al. Parents' phubbing increases adolesc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Rol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deviant peers,and gender[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9(105):104426.

[14]丁倩,孔令龍,张永欣,等. 父母“低头族”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5):952-955.

[15]Wang H,Lei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hubbing and short-form videos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22,32(4):1580-1591.

[16]何灿,魏华,谢笑春,等. 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基于体验回避模型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2):287-294.

[17]Xie X,Xie J. Parental phubbing accelerates depression in lat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two-path model[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0,78(1):43-52.

[18]Wang X,Gao L,Yang J,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20,49(2):427-437.

[19]McDaniel B T,Radesky J S. Technoference:Parent distrac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ehavior problems[J]. Child Development,2018,89(1):100-109.

[20]Liu K,Chen W,Wang H,et al. Parental phubbing linking to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2021,47(2):281-289.

[21]Wang P,Zhao M,Li B,et al. Mother phubbing and adolescentl loneliness:A mediation model of mother-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mother acceptance[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22,40(6):1562-1577.

[22]孔繁昌,王美茹,孙乙元,等. 父母手机冷落行为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4):486-492.

[23]范航,薛璐璐,陈立鹏. 歧视知觉与内地新疆班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人际疏离感和社会支持的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1):31-41.

[24]肖淇滨,刘梦航. 伴侣低头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压力知觉和夫妻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2):102-111.

[25]Chotpitayasunondh V,Douglas K M. The effects of “phubbing”on social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8,48(6):304-316.

[26]張永欣,董思唯,丁倩,等.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双路径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1):129-133.

[27]Coyne S M,Busby D,Bushman B J,et al. Gaming in the game of love:Effects of video games on conflict in couples[J]. Family Relations,2012,61(3):388-396.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