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

  • 二程的“儒者之学”发微
    恢复了孔孟以来“儒者之学”之精义。目前对二程哲学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缺乏对其“儒者之学”的专题性研究,这无疑不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二程儒学甚至宋明儒学的真精神,也影响当今儒学的自我定位和对儒者身份的认同。因此,本文将目光对准二程以“何为儒者之学”这一问题为核心,考察他们对“学”“儒学”“儒者”的定位和理解,为今天对儒学学术之定位和儒者身份之认同提示一种思考的路径和反思的方向,并进一步抉发河洛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一、“儒者之学”的定位细读《二程集》发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24

  • 先秦道法家与儒家礼容观异同辨(1)本文初稿先后承史党社、林志鹏、陈乔见等教授指正,谨此致谢。
    容易发现这指的是儒者的行为。《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儒行,孔子以举例的方式做了讲解,其中有这样两段: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衣冠中,动作慎”即《吕氏春秋·士容》的“被服中法,进退中度”,“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即“趋翔闲雅,

    现代哲学 2022年2期2022-04-29

  • 汉武帝需要怎样的臣子?
    孙弘谈不上是一个儒者,儒家经典一经都不通。但是,他知道汉武帝有意独尊儒术,就摆出一副儒者的架势出来,时不时地引经据典。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无论汉武帝怎样用内宫的尚书台来侵夺宰相的权力,他都忍了,一声不响。原来各地的奏章要先进宰相府,现在都直接进了尚书台,但他绝不做任何不满意的表示。公孙弘是不是儒者不要紧,但他绝对特别的低调。马屁倒是也不怎么拍,但大事小事,都听皇帝的。不管谁批评他曲学阿世也好,骂他拍马逢迎也好,但都先忍了,然后找机会也会报复一下,不过通常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9期2021-10-15

  • 儒者”梁漱溟
    少威1988年6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逝世,至今已届33个春秋。去世前一个月,梁漱溟对来访的记者说,他对中国文化的期望,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梁漱溟是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坚定守护者。他从来“师古而不泥古”,一生撰述,都在中西比较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重生之机,也为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重生机会,埋藏于中西文化的协调、融合、互补之中,实现之途上,人力诚然可贵,天时却无法左右,这大约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深意所在。今天的中国,文化重生的天时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1年8期2021-09-09

  • 游侠的两张面孔
    “游侠”人格与“儒者”人格的重叠性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开头即引用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言,又以“而学者多称于世”表明儒者与游侠之处境迥异,似乎展现了儒侠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然而在他的叙述中,以郭解为代表的西汉游侠群体身上却多处体现了儒者的品质。此处“儒者”,既非季次、原宪等“自保”之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亦非公孙弘等“依附”之儒,已成封建皇权的左膀右臂。郭解等人所展现的儒者人格,恰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品质相像。首先,司马迁笔下的几位游侠都具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8期2021-07-06

  • 儒林视域下的宋代儒学史研究
    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

    华夏文化 2020年2期2020-12-06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是一颗情系天下的儒者之心。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也是一位在经学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史载杜预之语:“德不可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及也。”其家风如此。立功立言、奉儒守官,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之下,结合杜甫自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促使其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世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好地概括了儒者之心,这种儒者之心,伴随杜甫辗转流离的一生。年轻时意气风发,豪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见到豪门富家与道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6期2020-06-09

  • 荀子·儒效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①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②,举其上客,亿然③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

    领导月读 2020年12期2020-03-03

  • 论小说《心之悟——王阳明龙场悟道》中的王阳明形象
    、一位知行合一的儒者。关键词:王阳明 勇者 仁者 儒者被贬龙场是王阳明人生最困厄的时期之一,也是众多王阳明题材文学作品关注的焦点之一。作家路勇的长篇历史小说《心知悟——王阳明龙场悟道》(以下简称《心之悟》)聚焦的正是王阳明被贬龙场的这一时期。小说塑造的王阳明形象不仅仅是贬谪龙场的官吏、为保护家人而步入蛮荒的汉子、传道授业的先生,更是一位不畏艰难的勇者、一位温暖世间的仁者、一位知行合一的儒者。而小说中王阳明形象的成功塑造,显然得益于作家对种种小说笔法的巧妙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儒者丹青著气韵 独享一题非凡功
    当代文人典范,以儒者之修而加持丹青修炼,所以爱莲而画莲,便是身修与德修的选择,所以他的荷花作品恰是艺术家儒雅修为的另一个见证。儒者画荷必然讲求儒雅的笔墨气韵,必然要照见生命进取的旺盛生機。积极入世的人格底蕴,让他笔墨下的荷花意显为儒家精神的图腾,所以他画荷花总是脱略其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大写意酝酿,能于疾笔畅墨中夺其精神,焕然神采,令人赏心悦目,备受震撼!我们视觉所见的荷花以洁示人,以艳动人。如果画家仅取其表象,则画来画去只是生态,难写文化神态。陆建国画

    收藏与投资 2020年6期2020-02-04

  • 河北儒学之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以孔庙从祀儒者为中心的考察
    此,以往有关河北儒者、河北儒学以及河北儒学精神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拟从孔庙从祀儒者的角度出发,对河北儒学精神进行再研究,试图在整体之下,探寻个别的普遍联系,以期为河北儒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一、河北儒者从祀孔庙述略孔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但孔庙的祭祀对象并非只有孔子,还有一百七十二位儒者随从孔子接受祭祀,亦即从祀。自唐代以降,孔庙从祀制度就一直是国家尊崇孔子和儒学的一项重要的政教制度。“制度变迁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1]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16

  • 行动的儒者
    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儒者形象。在复杂的官场浮沉中,在百死千难的人生经历中,王阳明却始终不改自己立志成为圣人的初心,总是将国家安危和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并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思想学说为后世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关键词:王阳明 儒者 立志成圣 儒将事功 开宗立说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自幼立志成为圣人,在历经百死千难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者”。他不仅在安邦治国上取得了盖世功勋,而且他还成为心学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8期2020-01-08

  • 党员干部担当境界的儒学探源
    以仁为核心,主张儒者须有“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的仁道担当。《论语》中涉及了儒者的知仁、志仁、求仁、欲仁、友仁、为仁、守仁、亲仁、依仁、兴仁、得仁,以及成仁等,从儒者践行仁道的不同阶段和角度,探讨了儒君子的自我成仁。从生命历程看,在生之时,儒君子要力求做到安贫乐道,“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要不畏艰险、积极有为等;临死之际,儒君子的价值也要与仁道担当紧密结合,君子之死,要么是完成仁道担当之后、坦坦荡荡的安息,要么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2019-12-26

  • 道势之间的儒家与共同体视野下的观照 ——评《传道与出仕——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先秦儒家》
    归纳,充分彰显了儒者置身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并对儒生在汉代所产生的分化进行了历史学意义上的深层揭示。《汉书·艺文志》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儒者作为政权的助手,其价值理念未曾游离于政治之外,其思想学说贯穿于族群伦理与社会政治之中。儒家群体作为一种思想与政治的“共同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目标与追求。在《传道与出仕》一书中,作者强调先秦儒家群体这种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式的结构特点,对六经的遵奉

    华夏文化 2019年1期2019-12-15

  • 《儒行》——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刻画
    塑造了中国社会"儒者"这一儒家完美的理想人格至今仍旧影响着国人人格和品行的塑造.二、《儒行》篇所呈现出的儒者形象《儒行》全篇通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真正儒者应有的风度与所具备的品行和操守.孔子见鲁哀公,因其服饰与众不同被问儒者是否有专用的服装,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 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问曰:"敢问儒行."孔子便从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仕有、忧思、宽裕、举贤援能

    新生代 2019年16期2019-11-14

  • “法家”荀子怎样评说孔夫子
    ”荀子回答说:“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这是他给“儒者”所下的一个定义,其要点是“法先王”与“隆礼义”。至于“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是包括在“礼义”之中的,无非是当臣子的要谨守臣子的本分,忠心耿耿地对待“人主”。如果说这还只是荀子对“儒者”的客观界定,那么,此后所说则是对“儒者”的主观认同了。荀子认为,“儒者”在不同处境之下,都不会失去自己的道德情操:人主用之,在朝当官,他们会妥然处理政事,而使朝政完美;人主不用,当普通百姓,他们也

    金秋 2019年12期2019-09-20

  • 历史与当下的合理对接 ——读《传道与出仕——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先秦儒家》
    找到答案。此外,儒者在传道与出仕之间不断地困惑着、调适着,但却使质与文之间始终尽量保持着平衡,对于这一历程进行诠释,能够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某些问题与难题的合理化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传道与出仕》一书以西方社会学的共同体理论为视角,在避免“文化简化主义”“夸大差异性”“追求趋同性”等中西比较弊病的前提下,立足于文献分析,从儒者在成为儒者之前所经历的生活场域以及礼仪传统入手,不仅描绘了早期儒家鲜活多彩的形象,又探寻出儒者之所以成为儒者的伦理原因,并在此基

    管子学刊 2019年3期2019-09-12

  • 儒者金庸
    则以为应尊称先生儒者。弱冠离乡,江湖上行走,才气纵横,名震天下,却总是一派春风,宽容厚道,无论高官富贾或者长龙般求签售读者,始终微笑以对。有京城写手贬先生为庸俗,先生日“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一笑置之;有教授名流颂先生为大师,先生说,“无论如何不敢当”。笔名缀一庸字,凡庸亦中庸也,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谓也。笔下人物多憨态可掬,大巧若拙,皆源于心灵深处对华夏君子之深情回眸。说部十五人物纷繁,先生最喜段誉,刚毅木讷,温良恭让,人皆可亲。强极辱身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

    台港文学选刊 2019年1期2019-03-12

  • 儒者视阈下的“文人”及其批评理念的演进 ——以唐宋为中心*
    “文道关系之下,儒者如何看待文人”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文道观的表达离不开文人与儒者这两个行为主体,相应批评和理论都须借助主体身份与立场才能充分展开。“儒者”乃儒家学术的研习者与弘扬者,代表着正统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掌握着社会文化批评的话语权。“文人”以文章创作者(文章之士)为核心含义,指涉古代最为广泛的读书人群体。汉代文学与文章的分途已预示着儒者、文人之别。魏晋六朝,由于人们对文学形式之美的重视,“文”“儒”距离进一步拉开,文人与儒士随之形成互相区别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22

  • 儒家文化,与我共进
    。而现代真正的“儒者”,他们心态平和,遵守秩序,排队上下车。在车上礼让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儒学的本质,讲究“内外兼修”。只是,不同的时期,表现的方式不同。古代大儒,有的高居庙堂,有的操劳温饱,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胸间充溢的那股儒者的浩然正气,“儒以为己任,不亦说乎?”;现代的“儒者”,同样能温恭有礼,敬守儒道,自己养性、立德,以正直的心意去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传达出与人为善的正能量。“守往日之礼道,立今日之君子”,儒家文化的内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0期2018-10-27

  • 儒家文化,与我共进
    。而现代真正的“儒者”,他们心态平和,遵守秩序,排队上下车。在车上礼让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儒学的本质,讲究“内外兼修”。只是,不同的时期,表现的方式不同。古代大儒,有的高居庙堂,有的操劳温饱,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胸间充溢的那股儒者的浩然正气,“儒以为己任,不亦说乎?”;现代的“儒者”,同样能温恭有礼,敬守儒道,自己养性、立德,以正直的心意去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传达出与人为善的正能量。“守往日之礼道,立今日之君子”,儒家文化的内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0期2018-10-27

  • 《韩非子》对“儒”的批判
    及有侏儒、老儒、儒者、儒侠等,对“儒”的态度并非激烈的抨击和全然的否定。《八奸》、《内储说上》、《外储说左下》等谈及“侏儒”,此乃倡优、乐师,与批“儒”无关;《内储说下》谈及“老儒”,此仅具体某一人,与儒家无关。《外储说左下》谈及“儒者”,以齐宣王之口问:“儒者博乎?儒者弋乎?儒者鼓瑟乎?”且有关儒者之博,《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有谈及“君子不博”,孔子答鲁哀公曰:“为其兼行恶道也。”此恶道乃表现为“杀贵以害义,下以害上,大小易序,贵贱易位”。孔子以小之恶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2018-07-27

  • 《儒行》中的“修养论”初探
    行》,其中所讲的儒者理想人格的形成以及施用,都可以被此文中所蕴含的“修养论”所归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论述修养论的具体内涵,以及该内涵与儒家哲学原理的关系,来解读《儒行》篇,并试图体现《儒行》篇的学术史价值。【关键词】儒行;儒家哲学;仁【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儒行》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讲述孔子借由鲁哀公问儒服的端由阐发儒者品行操守的文章。《礼记》诸篇,递次成书于东周至秦汉间,①所以,《儒行》所反映的先秦的儒家观念,和自董仲舒之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2018-05-14

  • 《论语》“敏德”诠释的汉宋学术差异
    ,经学时代的汉唐儒者侧重于“疾速”的解释,理学时代的宋明儒者则侧重于“勤勉”的诠释。今人也有个别以为当训“审慎”义者[2]。本文不考证孰是孰非,而是通过梳理历代诸儒对《论语》中“敏”的诠释,窥探不同时代关于儒家敏德的义理思想及学术旨趣。一、疾速义:汉唐经学时代的诠释经学时代的汉唐儒者大多将《论语》中的“敏”字释为疾速义。敏德作为五仁德之一,主要出自上文所列《论语·阳货》,恭、宽、信、敏、惠是履行仁德的五种方式,也就是仁德的五种体现。南朝梁代皇侃认为:“敏,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2-26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三者之外,有学乎?”关于“儒”字《说文解字》进一步解释:儒者,柔也。它本意上,既不是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派别。薰然慈仁,是一个生命状态自然然地呈现。所学在何,所学在此。夫子论“学”,须臾不离于这个层面。所谓的教育,不过是生命状态的对机。学者,所以学为人。程子解:“时习之”则所学在我,故悦。“学”与“习”是对机,是偶生的。倘能无有夹杂,诚意于学。学则是习,习则是学。坐如尸,则坐时习;立于齐,则立时习。没有

    醒狮国学 2017年4期2017-05-12

  • 《孔子家语·儒行解》探微
    我们呈现出真正的儒者应该怎么做。而《孔子家语·儒行解》又详细记载孔子心目中的儒者之行应怎样的。本文试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君子儒的精神特质简要探析。一、《孔子家语·儒行解》之地位《孔子家语》今本十卷四十四篇,记载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孔子与弟子、或君主谈论问题的场景,与《论语》相比,《孔子家语》的内容更为具体生动、丰富资料。由于受长期疑古思潮的影响,《孔子家语》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随着出土文献的挖掘,更多的学者对该书进行探讨,李学勤先生指出:“我曾有题为《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4-14

  • 由圣到医:元代医祀三皇考
    谆三皇;祭祀;儒者;医者;元代三皇祀本属历代帝王祀的范畴。自唐天宝六年(747)玄宗旨令在京师祭祀三皇等历代帝王,后世王朝都视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为上古圣王加以祭祀。逮至元朝,三皇的神格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上古圣王转为医药之祖,元成宗曾诏令全国由医师主三皇之祀,《元史·祭祀志》记:“元贞元年(1295),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皥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黄帝轩辕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11期2017-02-26

  • 心中不可无“主”
    李卓元代儒者许衡曾在酷暑时节路经河阳,口渴难耐。道旁有梨树,众人争相采摘,只有许衡端坐树下。有人问他为何不摘梨吃,许衡答:“不是自己的不能摘。”有人笑其迂:“世道纷乱,梨哪里有主?”许衡反问:“梨虽无主,我心难道也无主吗?别人遗留的,哪怕一丝一毫不合道义也不能要。”不仅如此,许衡寓住的庭院里種有果树,果实成熟落地,连许家孩童经过时都目不斜视,许衡对家人的教化,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心中有主”,就是以社会公共的道德法则做主,时刻监督和纠正个人不当的感性欲望。

    党建文汇·下 2016年4期2016-05-14

  • 浅谈《儒行》与孔子
    地描述了春秋后期儒者的形象。然而自宋以来,学者们对《儒行》一篇争讼不绝,主要涉及作者、成书年代、价值评判等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此篇的对话是否真实,质疑的根据即《儒行》中表现出的刚猛矜张与孔子的温柔敦厚形象不符。因此,辨别《儒行》所记儒者形象是否为孔子所述,关键在于分析孔子以及那个时代儒者的“勇”。《儒行》 《礼记》 孔子一、争论焦点——刚猛矜张宋以来学者们对于《儒行》的质疑集中在此篇的“刚猛”气象上,质疑者认为这与孔子温柔敦厚的形象不符;然而后世支持其真实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2016-03-04

  • 中国古代儒者关于牺尊、象尊形制的诠释与争辩
    001)中国古代儒者关于牺尊、象尊形制的诠释与争辩郭善兵(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大致于先秦秦汉时期成书的若干文献,记载先秦时期铸造有牺尊、象尊。汉代儒者毛氏认为,牺尊是用“沙”装饰之尊。郑众认为,装饰翡翠之尊,谓之牺尊。象尊或为铸造成凤皇形貌之尊,或为用象的骨骼装饰之尊。郑玄认为,“沙”指凤皇。描绘有婆娑飘舞的凤皇羽毛图案的器皿,谓之牺尊。象尊是用某种动物骨骼装饰之尊。阮谌则认为,牺尊、象尊分别指描画有牛、象图形之尊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2-13

  • 论荀子对得君行道的认识
    道的理想不是单凭儒者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君主的不信任、权臣的排挤等原因都会使儒者丧失机会。荀子认为儒者在得君行道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仍然有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儒者可以在民间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也可以传道授业,寄希望于后生。[关键词]荀子;得君行道;儒者[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73 — 02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说:“‘得君行道是儒家最古老的观念之一,孔子、孟子则代表了追求‘得君行道

    理论观察 2016年1期2016-02-02

  • 李贽心目中的儒者形象述论
    7)李贽心目中的儒者形象述论曹姗姗(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李贽心目中的儒者形象,是基于他对当时士风的考察和对儒家思想的感悟而逐步形成的。他以童心说为指导,追求真心,主张发挥个体的真实性,批判假人表里不一和没有远见卓识。李贽以《藏书》为载体,勾勒了心目中儒者的形象,即审时度势,适时变通;道不虚谈,注重实效;人格独立,修己安民。这些表明李贽有强烈的恋政情节,他所描述的儒者的理想形象,更接近于先秦孔子的设想,体现当时反理学化的思潮。李贽;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12-08

  • 儒者的困境和困惑
    代都市社会中一个儒者的生存状态。《一一》中的儒者NJ显得温和、包容,尽可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然而面对欲壑难填的物欲现实时,传统儒学价值观、伦理观支撑下的儒者NJ在家庭婚姻、事业情感上都处于无法逃脱的困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无奈之中。关键词:《一一》  NJ  儒者  困惑   困境杨德昌2000年的影片《一一》,获得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奖。杨德昌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自己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阅历和精湛娴熟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杨德昌在影片《一一》中塑造了人到中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2015-06-30

  • 中国人的生命气象
    ,没有宋明以后的儒者活得那么费力、辛苦、纠结。 整个大陆的知识界、读书人,台湾也一样,只不过大陆比台湾严重一点,如果讲得更准确一点,公共知识分子的纠结、抑郁、乖戾之气实在太不正常、太不健康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这么丑陋,我这样愤怒不是恰如其分吗?世界这么丑陋,难道我每天要开开心心的吗?我又不是变态。这是他们的逻辑。 但从民间去看,你现在活得爽爽的、满满的。民间人吃的苦比你还少?你在研究室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要告诉我们说你好苦好苦?那些比你吃苦多多了的

    领导文萃 2015年7期2015-04-15

  • 中国人的生命气象
    ,没有宋明以后的儒者活得那么费力、辛苦、纠结。整个大陆的知识界、读书人,台湾也一样,只不过大陆比台湾严重一点,如果讲得更准确一点,公共知识分子的纠结、抑郁、乖戾之气实在太不正常、太不健康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这么丑陋,我这样愤怒不是恰如其分吗?世界这么丑陋,难道我每天要开开心心的吗?我又不是变态。这是他们的逻辑。但从民间去看,你现在活得爽爽的、满满的。民间人吃的苦比你还少?你在研究室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要告诉我们说你好苦好苦?那些比你吃苦多多了的人,

    领导文萃 2015年7期2015-03-11

  • 王充批判“天人感应论”的思想逻辑与时代命运
    指是主流知识界(儒者),而不是专制王权;其现实动机是通过对王权的维护与支持,以实现他位列台阁的人生理想。但是,在“天人感应”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他的人生理想不可能实现。王充;天人感应;论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王充以其巨著《论衡》独树一帜。同时,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中,王充也是一个引人争议的人物,不同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褒贬评价。所谓褒之者,谓其“一代英伟”[1]1237,所谓贬之者,谓其“非圣无法”[1]1245,“罪至于漫天”[1]1258。及

    学术交流 2015年3期2015-02-25

  • 董仲舒、司马迁、陶渊明三篇《士不遇赋》比较研究
    董赋表现出浓厚的儒者情怀,司马赋表现了有所追求的人生理想,陶赋则表现出了抱朴守静的道家思想。关键词:士不遇;董仲舒;司马迁;陶渊明;儒者;追求;道家“士”,即所谓文人、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所孕育和培养的知识阶层。积极入世,有为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也是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士人们大多都具有对家、国的忧患意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屈原《离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教育学 2014年4期2014-03-22

  • 有此风光,便能成事
    ,娴熟礼乐,是个儒者。打天下时,儒者很难派得上用场;可天下一定,叔孙通这般的儒者便可一展所长。《史记》称叔孙通是“汉家儒宗”,可历来非议叔孙通的人,却也统统都是些儒生。这有意思。当初,刘邦因民间出身,又生性疏阔,极不耐烦繁文缛节。即皇帝位后,便将所有的仪节,能免则免,一切从简。结果,因简易过了头,最后连起码的威仪也荡然无存;但见堂堂朝廷中,不时有“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甚至“拔剑击柱”等等离谱之事。刘邦看了头痛,叔孙通便趁机进言,“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

    读书文摘 2014年2期2014-02-10

  • 儒学之渊源特质与荀子论儒
    士之称”主要用于儒者,故桂馥曰:“术士之称者,所谓儒术也。”[1]故此“术士”主要用于称儒术之士。“儒术”概念已见于《墨子》[2],术士主要指儒术之士,司马迁犹知此义,故《史记·儒林传》曰:“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淮南衡山列传》:“杀术士,燔诗书”,此术士并指儒术之士。《汉书·董仲舒传》:“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以术士之称专属儒者,不知与汉武独尊儒术究有多大关系。周寿昌曰:“经术之士称术士,犹有道之人称道人也。”[3]先秦文献中多称“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论泰州学派平民儒者的政治认知
    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儒者政治认知的研究也许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一、政治认知与传统中国的政治认知简单地讲,“所谓的政治认知即政治主体获得政治知识的过程。”②佟德志主编:《比较政治文化导论——民主多样性的理论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政治认知是政治文化研究当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强调它的基础性,是因为政治认知会促成政治价值、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的认同、形成与转化。站在现代政治学理论立场,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获得政治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认知对象

    东岳论丛 2013年11期2013-03-22

  • 东亚儒学中的茶山学:21世纪的视野
    868)日本的“儒者”则是社会上一般的知识分子。②参考Hiroshi Watababe,“Jusha,Literati and Yangban:Confucianists in Japan,China and Korea,”in Tadao Umesao,Catherine C.Lewis and Yasuyuki Kurita eds.,Japa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V:Culturedness.Se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2-19

  • 论西汉统治集团的儒者
    论西汉统治集团的儒者化葛立斌1,2(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西汉建立,为达到统一的封建国家的专制统治,首先要有一个在政治思想上统一的政治集团。因此从文、景帝开始,汉代统治者就着力于政治集团儒者化的政治行为。此行为以汉武帝为正式开端,历经整个西汉时代。其主要措施是崇儒制度化、提高儒者的政治地位等。其最重要的意义是确立了儒家学者在政治统治当中的主角地位和中国以知识分子为政治集团的传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8-15

  • 从《明儒学案》看黄宗羲的儒佛观及其矛盾
    蘖发见者,性也。儒者之道,从至变之中,以得其不变者,而后心与理一。释氏但见流行之体,变化不测,故以知觉运动为性,作用见性,其所谓不生不灭者,即其至变者也。……是故理无不善,气则交感错综,参差不齐,而清浊偏正生焉。性无不善,心则动静感应,不一其端,而真妄杂焉。释氏既以至变为体,自不得不随流鼓荡,其猖狂妄行,亦自然之理也。[2]30在这里,黄宗羲主要是从“性”上言儒佛之别,主要表现为:第一,“性”的定义不同,儒者之“性”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梏之反覆、萌蘖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8-15

  • 儒者化与经学派别化:论西汉前后期统治集团身份的转变
    510303)儒者化与经学派别化:论西汉前后期统治集团身份的转变葛立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303)西汉建立,为达到统一的封建国家的专制统治,首先要有一个在政治思想上统一的政治集团。因此,以文、景帝两帝发其端,以武帝大力推崇,从而使汉代统治集团儒者化。至宣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则开始出现经学派别化。首先是齐鲁学派之辨,进而是经今古文学派之争。统治集团儒者化,确立了儒家学者在政治统治当中的主角地位;而统治集团的经学派别化,则使经学变成某一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2012-08-15

  • 唐代儒者的政治关怀及其现代反思
    朱承摘要:儒者以参与政治、关心政治为己任,即使是在儒家义理未曾得到很大发展的唐代,儒者的政治关怀也依然得以展现。从两唐书《儒学传》来看,唐代儒者没有从义理上对儒家政治思想有较大推进,但对儒家礼教礼治的精神有所强化,他们积极运用所掌握的礼仪知识去干预政治生活,参与政权建设,这是唐代儒者政治关怀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现代视野观之,包括唐代儒者在内的传统儒者关心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值得现代儒者反思,政治制度构建与维护并非儒者政治关怀落实的惟一途径。唐代儒者主要靠记诵辞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