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 品读《故都的秋》一文中的“故”与“秋”
    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这篇作品创作于1934 年8 月,在现代散文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天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切入口的多元选择使得解读的结果也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人的解读都不宜偏离作者的初衷——尽管文本解读从来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经典文本可以恣意解读。对于《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多元视角的基础上,应当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因为相对于其他描写秋天的作品而言,郁达夫在描写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1期2023-12-25

  • 立足课程标准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故都的秋》教学实施研究
    重要地位。《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 年在北平写就的一篇游记散文,语言清新脱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蕴藏着郁达夫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解读,引导学生在自我生活经验基础上正确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内涵是进行教学的必要环节,这不仅能提高学生鉴赏此类抒情散文的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笔者在研究《故都的秋》教学实施的课例中,发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模式化教学、忽略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所收集的15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7期2023-11-12

  • 情景交融,古今同一 ——浅谈《故都的秋》《登泰山记》中的情与景
    手,本文以《故都的秋》和《登泰山记》为例浅谈自己的看法。一、品故都之秋,书人生况味观摩了许多老师的《故都的秋》精品课,各位老师讲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阐述作者心中的情感,都各有特色。我以为郁达夫实是在饱含对故都之秋深深热爱的基础上,借品故都之秋,书写特殊时期的人生况味。“可是啊,故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作者开篇就写出了他眼中的故都的秋味。在描写小院秋晨中,“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给人以清的感觉,而“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写出了故都秋晨的幽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4期2023-10-14

  • 故都的秋》中“特别”的秋味
    赵永仙《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特点的分析上,而忽略了文中的“特别”二字。在此,笔者对《故都的秋》中秋味的特别之处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一、“特别”的审美视角作为生长于江南的郁达夫,却特别喜欢北国的秋天,这似乎让人有些不好理解。南朝著名文人吴均曾在《与朱元思书》中如此描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是,出生于富阳的郁达夫却认为其“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2023-08-28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围绕“故都的秋”塑造了北平一系列特有的秋景意象。王荣生说:“我们在看郁达夫对秋的感受的时候,一定要看作者感受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感受。这才是我们在做散文教学设计的一个起点所在。”在《故都的秋》教学中,尝试带着学生深入文本,通过作者精妙的语言和突破常态的审美体验,描绘出一幅幅极具特点的北平风光,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悟“悲凉”的美。教学中力求

    中学语文 2023年20期2023-08-27

  • 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清”的特点
    刘 伟《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精美散文名篇,选入《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编为第14 课。这篇散文结构谨严、选材典型、语言典雅、情感激越,作者深情讴歌了“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三个鲜明的特点。教学中,“北国的秋”的“静、悲凉”这两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和把握,他们能准确找到文本中相关的描写语段、语句。而对于“清”这一特点,学生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有的理解为“清闲”,有的理解为“凄清”,有的理解为“清秋”等等,不一而足。教师也把握不准,讲法不一,有的

    中学语文 2023年19期2023-08-26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围绕“故都的秋”塑造了北平一系列特有的秋景意象。王荣生说:“我们在看郁达夫对秋的感受的时候,一定要看作者感受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感受。这才是我们在做散文教学设计的一个起点所在。”在《故都的秋》教学中,尝试带着学生深入文本,通过作者精妙的语言和突破常态的审美体验,描绘出一幅幅极具特点的北平风光,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悟“悲凉”的美。教学中力求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7期2023-08-26

  • 故都的秋》中的“情与韵”
    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为例,围绕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从聚焦语言、再现画面两个方面,探讨了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引领学生在紧抓“闲笔”和捕捉“镜头”的过程中,感悟文章中深厚的情感、体会其特殊的韵味,深入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审美要素和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闲笔”下悟真情、在“镜头”中察真意,领略到散文中独特的美。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散文 阅读教学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景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围绕着“秋晨之景”“秋蝉之景”等五个方面,凸显出了“故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7期2023-08-22

  • 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清”的特点
    伟摘 要 《故都的秋》深情赞美了北国之秋的三个特点:清、静、悲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清”的理解往往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争议。到底应该如何对“清”的特点进行理解,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关键词 《故都的秋》 文本解读 教学实践《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精美散文名篇,选入《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编为第14课。这篇散文结构谨严、选材典型、语言典雅、情感激越,作者深情讴歌了“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三个鲜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7期2023-08-19

  • 翻译美学视角下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 ——以《故都的秋》英译本为例
    出散文作品《故都的秋》,全文表现了北国之秋的优美景色,蕴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偏爱,同时也赋予北国之秋凄凉的情感色彩,直至今日仍为学者称赞。1934年秋,郁达夫重返北平,而当时北国之秋清冷寂静而又悲凉萧瑟的景象让他触景生情,联想到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转念又记起自己小儿子几年前正是在北平病逝,心中忧愁重千斤,最终满怀愁绪写出了这篇兼具形与神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全文共运用了 42 个“秋”字来表达“清”“静”和“悲凉”,这其中有他看到祖国人民身受磨难的无能

    名家名作 2023年10期2023-08-14

  • 故都的秋》中“特别”的秋味
    语文教材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中的经典。本文从作品的审美视角、审美感知、情感表达、语言形式等角度,对作品中呈现的“特别”的秋味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关键词 郁达夫 《故都的秋》 审美解读《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特点的分析上,而忽略了文中的“特别”二字。在此,笔者对《故都的秋》中秋味的特别之处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一、“特别”的审美视角作为生长于江南的郁达夫,却特别喜欢北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6期2023-07-24

  • 故都的秋》品读
    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实际上就是北平的秋,但作者偏偏要写“故都”,而不写“北平”,这是为什么呢?“都”,即都城。“故”是“已去”之意。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唯有碧蓝的天空从未变过。“故都”是千年文人的梦,是万代子民的根,是炎黄子孙的心灵家园。与“故都”相比,“北平”的外延则小了许多,也就难以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此时,面对“已去”的都城,我们便能产生悠远的怀想,想到“故乡”“故土”“故人”……“故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化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4期2023-07-12

  • 紧扣“这一篇”散文的文本特质
    教授执教的《故都的秋》经典课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李华平教授的散文教学理念,值得深入分析探索。本文对该经典课例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并从中总结归纳了李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关键词 经典课例 《故都的秋》 散文教学优秀的课例,恰似精粹的散文,耐读耐品;又如醇浓的陈酒,历久弥香。华平教授执教的《故都的秋》这一课例,已有若干年头,其对散文文本解读的理念,其引导学生品读的课堂招式,让语文人常读常新,不断收获新的教学感悟。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具有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期2023-06-27

  • 故都的秋》悲凉的五副面孔
    曹玉萍《故都的秋》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悲凉”为基调建构了五幅秋景图。研究该散文者,大多立足于“清”“静”“悲凉”的文眼笼统地解读五幅秋景图,而忽视“悲凉”在五幅秋景图之间的层次关联。深入文本分析可以发现,“秋晨院景图”的悲凄味、“秋槐落蕊图”的悲郁味、“秋蝉残鸣图”的悲悯味、“秋雨话凉图”的悲哀味与“秋日奇果图”的悲怆味,展现了“悲凉”的不同面孔。郁达夫建构了五幅秋景图,展现了北国浓烈的秋味,表达了对故都深切的感情。在中华文库中,郁达夫的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4期2023-06-04

  • 浅谈《故都的秋》的“秋味”
    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从作家细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故都秋天的浓浓情怀,领略到作家构思用心之良苦。下面对作家饱尝到的“秋味”略作解读——一、清朗的秋味清朗是作家品尝故都秋天的第一个味道。作家写故都的景物特点没有空洞的叙说,没有直抒胸臆的议论,而是借助对实物的细腻描写具体表现的,有很强的画面感,作家的思绪从画面中自然流露出来。如写空阔而高远的天空,能望到碧绿的颜色,这就说明天空很“清”。写牵牛花,作家没有描绘藤蔓的摇曳参差,也没有描绘花叶扶疏映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3期2023-05-30

  • 故都的秋》写作手法探析
    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自问世以来广受赞誉,备受推崇。文章以精湛的笔墨,运用散点透视、烘托映衬、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了北国之秋无与伦比的优美画卷。关键词 《故都的秋》 写作手法 散点透视 烘托映衬 鲜明对比《故都的秋》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中做到了“快”且“沉”,让人真切感受到北国秋境之中清净自然、恬适安静、深沉悲凉的美学意蕴。一、凸显特色,散点透视《故都的秋》标题中“故都”二字交代了写秋的范围。故都盛景,不胜枚举,前人创作,佳作跌出。郁达夫颇具匠心地写了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2023-05-30

  • 故都的秋》衬托、画面与主旨探析
    璐摘 要 《故都的秋》值得探讨的内涵很丰富,衬托手法主要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渴望与怀恋、喜爱与亲近、自豪与赞美。典型画面主要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优美意蕴的发现与欣赏,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家园意识。文章主旨是表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折射出孤寂凄凉的心境。关键词 《故都的秋》 解读 衬托手法 典型画面 主旨意蕴郁达夫《故都的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发了不少研究者的解读兴趣,发表了不少文本解读成果。本文拟就《故都的秋》中的衬托、画面与主旨进行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2023-05-22

  • 故都的秋》虚词运用之妙
    玉霜摘要:《故都的秋》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巧妙运用动态助词传达闲适的情思,凭借结构动词舒缓了文本节奏,运用联结词呈现情感递进,使文章顺畅,脉络分明,恰到好处的语气词运用营造了北京情调。引导学生体会虚词运用之妙,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关键词:虚词;妙用;《故都的秋》虚词泛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具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凡书文发语、语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4期2023-04-23

  • 融入时代生活: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
    。下面结合《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探讨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时代生活的路径。一、 走进时代生活, 为语文核心素养积淀生活经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者协同发展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学生生活经验之需求,引领学生走进时代生活。学生充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以便能够与作者形成思想和情感共鸣,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1.观察生活不同时代,生活内容不尽相同。然而,不同时代生活并非互相脱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期2023-04-06

  • 紧扣“这一篇”散文的文本特质 ——李华平教授《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赏析
    教授执教的《故都的秋》这一课例,已有若干年头,其对散文文本解读的理念,其引导学生品读的课堂招式,让语文人常读常新,不断收获新的教学感悟。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具有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其秋风秋景、秋色秋声、秋味秋思,无一不是作者丰富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如何适度的解读,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要求教者必须紧扣文本中的具体景物与情感,紧扣作者特有的自我表现手法。华平教授的“这一课”,无论是总体的教学环节,还是真实生成的教学细节,堪称是“合体”且“贴身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2023-03-05

  • 抓住文本特点 教得集中精粹 ——《故都的秋》整体设计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秋,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初中高中所学过的描写秋的诗句,你看,在头脑里边一下能够想起哪些句子?前后两个同学相互说一下。(生热烈交流)师:好,我说前边,同学们说后边,我们一块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停车坐爱——,生: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师:“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怎么讲?生:因为。师:很好,“坐”是因为的意思。师:月落乌啼——,生: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师:无言独上西楼——生: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2023-03-05

  • 从“镜头感”审视散文之美 ——以《故都的秋》为例
    ◎冯艳萍《故都的秋》中的“镜头感”是一种“再现性”的画面表现形式。作品中呈现的不仅是对作者所观赏到的秋天景色的表面再现,还是一种追求画面的结构美。其不局限于表面呈现的形式感,这种美感,有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精神与审美的诉求是一种相对永恒的艺术创作,其中也包括了作者对主题、内容、感情等内容的推敲。一、瞬间捕捉:贴近生活创作“镜头语言”既是一种通过照相机来对人物事件进行记录的语言,还是一种视觉方式。为什么说《故都的秋》呈现的是一种“镜头感”,而不是一种绘画感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2期2023-01-24

  • 情境创设的困境与突围 ——以《故都的秋》《登泰山记》教学为例
    面,笔者以《故都的秋》《登泰山记》为例,就情境创设的困境与突围进行探究。一、情境创设的“假”与“真”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显得“假”,没有真实感。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必须是“真实”的,是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贴近,并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也强调真实的情境应该具有“事情要有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校外的情境相一致”“学生能够使用在现实中可得到的方法,执行任务的环境要仿真”“问题情境对学生

    中学语文 2022年18期2023-01-11

  • 指向精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以《故都的秋》为例
    材精读篇目《故都的秋》为例,谈一谈指向精读篇目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一、作家为核,群文导读,感知作家对“秋”的情有独钟《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与其同时期的诸多散文也直接流露出郁达夫对“秋”的热爱,四季之中,钟情于“秋”,尤其是北国之秋。教学时借助师生皆有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提供的出自同一作家——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北平的四季》两篇文章,以“爱秋人士郁达夫”为核心议题“1”,形成“1+X”小群文阅读,进行群文导读。以前置学习的方式,采用

    中学语文 2022年8期2023-01-11

  • “物哀美学”在《故都的秋》中实现的三重内涵
    生创作散文《故都的秋》,文章不仅浸染着悲凉的氛围,还显露出美学情趣。如今作为中学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选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层层剖析,透过“悲凉”的意蕴来探索其中的美学形态,与学生共享这种独特的感悟,提升其文本鉴赏能力。一、秋之悲凉在一篇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中,经常会运用到情景交融的写法。当品读文章时,关于某些景象人们往往从主观意念上给它们赋予了特定的涵义,然而仅凭借景物表面的特点进行推断,通常无法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与情感。因此,必须透过景物的表

    中学语文 2022年17期2023-01-11

  • 深探细品悲凉之美 ——《故都的秋》赏析
    予以放大。《故都的秋》中作者说道“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南方长时间的湿热气候总会让人渴望得到清凉的慰藉。自然环境的憋闷尚可忍受,社会环境的压迫则会让人产生一种躲避、逃离的心理。身体的感受远远没有精神的渴望来得强烈。忧思在体内乱窜而困顿又无法解决之时,如何消愁就成了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体验到北国秋天的清爽之后再回到南方湿热的气候中,作者自然会对北国之秋产生向往,再加上民不聊生、自己颠沛流离的现实,清闲、清静、清凉

    中学语文 2022年24期2023-01-10

  • 以自然之景,究人情之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学价值。而《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都是经典的以写景为主,兼有叙事和拟人。其中《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言语之间都是作者对北平这个城市的喜爱。《荷塘月色》为我们描绘了月下荷塘朦胧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两篇文章通过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美、意境美,也让我们领会到作者不同的心境。为此我们从几篇文章的相似点——“景语和情语关系”确立议题,联读,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景物的人格化,并尝试创作出富有个人

    新课程 2022年20期2022-11-24

  •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救国活动。《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白色恐怖威胁而举家搬迁。在1934年郁达夫经由青岛从杭州再次返回北平,重回北平后作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回想到自己1926年在北平病逝的小儿子,多重因素让他触景伤情,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写下了这篇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因为郁达夫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北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2022-11-23

  • 故都的秋》英译本对比分析研究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
    为基础,对《故都的秋》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将翻译美学理论与散文翻译进行结合,不仅对今后中外散文的翻译在词汇转义,句法应用,意境形象表现等方面提供了美学角度翻译的原则,同时,对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更具现实意义。此外,也将更有利于译者创造高质量的译文,使中国散文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也使外国散文更好地被中国观众所接纳,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二、翻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A.G.Baumgarten创作的《美学》一书作为美学成立的标志。国内学

    现代英语 2022年6期2022-11-20

  • 量词与《故都的秋》中秋景图的建构*
    树:结语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建构了北国秋景图,而量词在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塑造典型环境,二是传达审美体验,三是抒发特殊情感。具体而言,在“庭院之秋图”中,有泡“一碗”茶悠闲赏秋的描写,同时也有“几根”秋草衰败状态的刻画,这是作者对北国秋日环境的塑造;在“秋槐落蕊图”中,有槐树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一点点”柔软触觉的闲适,也有落蕊扫后留下的“一条条”丝纹的落寞,这是作者在抒发内心的悲闲之情;在“秋雨话凉图”中,有秋雨后都市闲人悠闲自得的

    郭沫若学刊 2022年1期2022-10-28

  • 深探细品悲凉之美
    孝伟摘要 《故都的秋》可以称得上是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中个性色彩最为浓烈的一篇。从我国的文学传统来看,悲凉之景往往都是让避之不及、百般生厌的,可是为什么在郁达夫眼中悲凉的故都的秋却是美的?想要探清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明白为什么悲凉之景也能是美的与这种悲凉之美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关键词 《故都的秋》 悲凉之美 成因探究 内涵品味 生命沉思郁达夫一生大概只有一年时间生活在北方,作为南方人来说,他喜欢北平清静、悠闲、凉爽的秋天这是很好理解的。但他却要给这种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8期2022-10-16

  • “物哀美学”在《故都的秋》中实现的三重内涵
    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关键词 物哀美学 悲秋 悲凉1934年8月,正值日本侵占東北全境的第二年,郁达夫先生创作散文《故都的秋》,文章不仅浸染着悲凉的氛围,还显露出美学情趣。如今作为中学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6期2022-07-18

  • 语料库视角下《故都的秋》两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诚关键词:《故都的秋》 张培基 王椒升 语料库 译者风格一、引言《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描写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作品问世后广为流传,并被许多翻译家译为外文。本文选取张培基与王椒升的译文,自建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旨在为语料库视角下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以供翻译爱好者学习和借鉴。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译者风格即译者的翻译风格,指的是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文本语言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7期2022-07-17

  • 语料库视角下《故都的秋》两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一、引言《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描写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作品问世后广为流传,并被许多翻译家译为外文。本文选取张培基与王椒升的译文,自建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旨在为语料库视角下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以供翻译爱好者学习和借鉴。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译者风格即译者的翻译风格,指的是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文本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自有了翻译以来,便有对于译

    名作欣赏 2022年21期2022-07-16

  • 再论《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一往情深”
    彭建郁达夫《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列入高中教材多年,成为现代散文进入教材的双璧。在部编教材中,《故都的秋》已经列为单元必读课文之首篇,可见其重要性。然而郁达夫“悲秋”之情的复杂和难解一直是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的一个困境。近日笔者再次细读文本,寻幽踏微,以窥郁达夫先生八十年前对故都秋天的那一次深沉的眷恋。一、难解的秋情,难教的《故都的秋》从诗歌抒情的类别来看,关于“感秋”主题的文本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悲秋,有古典的“宋玉悲秋”和杜甫“登高悲秋”,也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期2022-07-05

  •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必修教材中《故都的秋》为例来谈一谈。一、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通读全文是理解与探析文章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师先要布置通读全文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多次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初步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文学体裁、主要内容、基本情感、文章结构等,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总结,打好深入阅读的基础。例如,通过提前布置自主阅读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到熟练阅读课文,熟悉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6期2022-06-04

  • 故都的秋》:生命经历之美
    【关键词】《故都的秋》,生命经历之美,文本解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时隔多年回到北平后写下的散文,通过对北平秋景的刻画,表达对故都之秋的歌颂。作者精心选择与刻画故都之秋的景物,用独到的眼光和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秋景图。可以说,品味赏析独特的景物选择与描写,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作者对于故都之秋独到的感受,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的重点。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抓住“清、靜、悲凉”这三个特点来切入文本,带领学生分析文中所写景物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这样只抓

    语文建设 2022年9期2022-05-30

  • 带领学生阅读《故都的秋》的三种策略
    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品鉴这篇散文的文章非常多,相关的教学设计也层出不穷。下面,我将以我的教学经验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一、导入新课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导人新课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上这节课的当天,我特意穿上了比较素雅的衣服,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播放音乐《千屿——秋日私语》,并这样导人新课:在四个季节中,秋颇受文人墨客的亲睐。秋能勾起无数人的情思:有的人感伤,发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有的人喜悦,发出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0期2022-05-30

  •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故都的秋》入选多版本教材,其文学经典性可见一斑,历来也有众多文学大家、文学爱好者对《故都的秋》做出多角度的深度解读,然而教师在备课时或忽略素读过程,失去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或在助读时迷失在角度多样的文献中,不知如何整合分析,或脱离教材相关要求,随意选择教学点。针对以上误区,本文将围绕《故都的秋》,对文本展开素读、助读、研读,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标、教材要求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的深度和科学性。关键词:《故都的秋》 文本解读 情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救国活动。《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白色恐怖威胁而举家搬迁。在1934年郁达夫经由青岛从杭州再次返回北平,重回北平后作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回想到自己1926年在北平病逝的小儿子,多重因素让他触景伤情,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写下了这篇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因为郁达夫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北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9期2022-05-30

  • 故都的秋》“秋味”解析及教学
    ”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关键词,文章在首段即提出作者赶到北平,就是为了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味”指“韵味”,是在观景时从审美与艺术的角度看到的一层色彩。“味”本难以描述,但是作者将其写得十分透彻。“秋味”贯穿全文,是文中隐伏的意脉。赏析“秋味”是这篇课文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独特美感。一、逐幅阅览画面,从景物中寻秋味《故都的秋》一文首段即为秋味定调:清、静、悲凉。文中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故都的秋》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意蕴
    内容摘要:《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散文名篇,作者郁达夫用饱蘸深情的文笔带领我们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细究文本可以发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篇章结构的安排上和情感内蕴的表达上无不充分显示了作者精妙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因而笔者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语言运用之美、结构安排之妙以及情感内蕴之深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故都的秋》的审美特征和深刻意蕴。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语言运用 结构安排 情感内蕴郁达夫《故都的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情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2022-05-30

  • 巧借兴趣,促养直觉思维
    思维;兴趣;故都的秋;雷雨信息时代的人才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思维能力。直觉思维于众多思维能力(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形象思维等)中脱颖而出,直觉思维是在智力、情感和知识交融之下形成的,使人在面对对象时快速思考、辨别和判断,与分析思维互相补充。直觉思维是“刹那间不假思索的反应,却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成果。”它的隐蔽性令其长期被当作天生的感觉,遭受了多年的忽视,此种情形和它的重要性毫不相配。采用“兴趣养成法”,能在丰富课堂之余,潜移默化提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0期2022-05-19

  • 故都的秋》品读:伤春悲秋也未然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最负盛名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让郁达夫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带给人一种独有的艺术享受,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散文功底。从古至今,关于写秋、描绘秋天的作品非常多,但是《故都的秋》有其独到的一面,在郁达夫的笔下,不仅能看到秋景秋物,更能够感受到秋色秋味,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情感。 我们在品读其恬静淡雅文字时,总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景色与心境。这篇散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却层次分明,富有情感,向读者们展示了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4期2022-05-09

  • 学科认知情境下的单元教学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比较阅读
    七单元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个文本被编者组合在一起,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篇散文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的北平,《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的清华园。文本作者都是带有传统情怀的现代文人,拥有中西融合的教育背景,并且文本都写于国家危难之际。显然,《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主次搭配是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单元教学设计的绝好素材。一、基于单元主题与核心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倾向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2022-05-07

  • 故都的秋》: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故都的秋》写作亮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理解并欣赏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需界定以悲为美的概念,寻找以悲为美的理论依据,并且设计相关教学片段,增强散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故都的秋》 以悲为美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经典散文,文章结构清晰,内容简明,情感鲜明,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然而这些内容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抓住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欣赏北国秋景,感受作者对故都秋景的赞美。课堂上教学生已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2022-04-27

  • 故都的秋》“生成性”教学
    】本文通过《故都的秋》“生成性”教学方法的教学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语文学习,也为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考改革;“生成性”教学;语文教学 “生成性”教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接受性”教学的一种动态的教学。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实现知识的获得和思想的提升。 下面以《故都的秋》为例,探讨“生成性”教学的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期2022-04-27

  • 基于文体特征的散文阅读教学
    略。文章以《故都的秋》为例,从散文内容的真实性和结构的灵活性两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普遍共情,形成全面的审美,从而深入阅读,浸润心灵。 关键词:散文 《故都的秋》 文体特征 文学文本的鉴赏与审美,前提应该是基于明确的文体特征,对待不同文体特征的文本,理应采取相应的科学合理的阅读策略。高中生在对散文的审美鉴赏中始终不得要领,浮光掠影,在某种程度上和教师“文不辨体”有很大关系,散文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很难真正带领学生进入作家个人化的审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2022-04-27

  • 故都的秋》中的浓与淡
    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绘秋的文章数不胜数,历代许多学者仅认为“故都之秋”美在其悲凉,然《故都的秋》之所以能够成就经典远不止于此,该文胜就胜在其“秋味”之浓、情感之醇,笔触之细、境界之高。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浓 淡《故都的秋》可以说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正如钱理群所言,品析这篇散文要“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1]”。文中的语言“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郁达夫用真率而又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2022-04-02

  • 故都的秋》:凉城秋色下的自我救赎
    也是他创作《故都的秋》中所表达的思考。二、故都秋色下的灵魂救赎《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次寻根之旅,为何全篇所提皆是北国之秋,但文章的标题却是故都之秋只因这是他内心的寄托在多年的漂泊下他再次回到了这片故土,他是喜悦又忐忑的。北平对于他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而更像是一种刻在心间印记。是漂泊他乡的游子终于得寻归途的安宁。这份情感将他初来北平时动荡不安的心逐渐抚平,北国的秋是与南国不同的风景,没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2022-03-21

  • 故都的秋》:凉城秋色下的自我救赎
    也是他创作《故都的秋》中所表达的思考。二、故都秋色下的灵魂救赎《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次寻根之旅,为何全篇所提皆是北国之秋,但文章的标题却是故都之秋只因这是他内心的寄托在多年的漂泊下他再次回到了这片故土,他是喜悦又忐忑的。北平对于他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而更像是一种刻在心间印记。是漂泊他乡的游子终于得寻归途的安宁。这份情感将他初来北平时动荡不安的心逐渐抚平,北国的秋是与南国不同的风景,没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2022-03-18

  •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教学《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为例
    的提升。在《故都的秋》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题目为何要用“故都的秋”?故都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了发言。教学片段如下:生1:我觉得“北平的秋”比较平淡,比较客观,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读起来比较有感觉,但是具体是什么感觉,我说不出来。师:这位同学能够感受到标题的美,在评价美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同学们,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进行一些联想。比如,我们先用“故”这个字进行组词。生2:故人、故乡、故土、故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2022-03-18

  • 故都的秋》品读:伤春悲秋也未然
    ◎蒲小伟《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最负盛名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让郁达夫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带给人一种独有的艺术享受,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散文功底。从古至今,关于写秋、描绘秋天的作品非常多,但是《故都的秋》有其独到的一面,在郁达夫的笔下,不仅能看到秋景秋物,更能够感受到秋色秋味,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情感。我们在品读其恬静淡雅文字时,总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景色与心境。这篇散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却层次分明,富有情感,向读者们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4期2022-03-18

  • 故都的秋》的审美情感类型解读
    统解读中,《故都的秋》一文的情感主旨为悲秋,文中“悲凉”一词似是有力的佐证。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赋予这篇散文悲秋之感,这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政治境遇等方面考虑的。但实际上,作者情志渗透入故都秋景时所表露的审美感受并无痛苦凄凉之感,“悲凉”所蕴含的是恬然愉悦、 淡然超脱的审美情感类型。钱理群先生曾批评过一种分析作品的线性思维模式: “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 处处陷入单一的绝对苦闷中,他写出的每一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苦闷感。”[1]在孙绍振先生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3-18

  • 与经典对话,培养审美自觉 ——以《故都的秋》为例
    下面笔者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具体探究如何在与经典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自觉。衡量一篇散文优劣的重要标准,是其是否具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形散”指其取材十分自由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但这也成为了中学生散文阅读的最大障碍,因为他们很难在大量的选材内容中,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创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散文之“神”。此外,散文的语言大都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音韵美,这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是现代散

    语文天地 2022年8期2022-03-17

  • 秋天的另类美 ——谈《故都的秋》中的“物哀”之美
    其散文名作《故都的秋》中利用景与物,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秋天之美——“物哀”之美。“物哀”美学来自于日本,郁达夫留学日本多年,深谙其本质与丰富内涵,在“物哀”之中体会生命的勃兴,充满了另类的“死亡美学”色彩,在唯美的文字世界中让读者感受“秋”的独特意蕴。“物哀”美学最早来源于日本文学,“物哀”不是颓废,与我国传统的“悲凉”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物”是客观事物,“哀”是主观情感,“物哀”就是主体与客体结合的产物,是我国传统“物我合一”思想的升华与裂变。散文的生命是

    语文天地 2022年8期2022-03-17

  •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必修教材中《故都的秋》为例来谈一谈。一、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通读全文是理解与探析文章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师先要布置通读全文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多次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初步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文学体裁、主要内容、基本情感、文章结构等,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总结,打好深入阅读的基础。例如,通过提前布置自主阅读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到熟练阅读课文,熟悉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根

    语文天地 2022年6期2022-03-17

  • 用还原比较深化群文阅读教学 ——以《故都的秋》为例
    择了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兼具形象性与深刻性、学生熟悉但不深知的文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最终形成了以下教学实践建议。一、还原艺术曲笔,比对生活真实文学反映现实,但并非直接、线性地反映现实。那些渗透较强主观情绪甚至看似有违现实的曲笔,多寄寓着作者的匠心之思。聚焦这些艺术曲笔,对比生活的真实,我们往往可以洞悉文本的言外之意。1.还原饱含主观情绪的曲笔《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以议论收束全篇,其中一句表述偏激,我们可以与常规表述加以比较:文本表述: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

    语文天地 2022年2期2022-03-17

  • 深读浅写: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 ——以《故都的秋》为例
    达夫所作的《故都的秋》为例,这是一篇写“秋”的散文,作者不单单是在写“秋”,其中还蕴含着很多深意,饱含了作者很多主观思想和情怀。一、探微“北国之秋”的好《故都的秋》整篇文章围绕着“北国之秋”如何的好展开叙述。在作者眼里,“北国之秋”就像图腾和信仰,不容侵犯和玷污,是作者极其崇尚的季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里用到了“设誓”的修辞方法,体现出作者对于“北国之秋”的好有

    语文天地 2022年2期2022-03-17

  • 故都的秋》“秋味”解析及教学
    ”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关键词,文章在首段即提出作者赶到北平,就是为了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味”指“韵味”,是在观景时从审美与艺术的角度看到的一层色彩。“味”本难以描述,但是作者将其写得十分透彻。“秋味”贯穿全文,是文中隐伏的意脉。赏析“秋味”是这篇课文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独特美感。一、逐幅阅览画面,从景物中寻秋味《故都的秋》一文首段即为秋味定调:清、静、悲凉。文中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

    语文天地 2022年10期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