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上山是千万知识青年的方向

1963-08-16 03:36张超
中国青年 1963年23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上山革命

张超

最近几年来,我国广大知识青年,热烈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热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件可喜的大事,也是我国青年成长中一件可喜的大事。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青年大约有四千万人。这些有知识的青年,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在他们当中,有早就全国闻名的回乡知识青年徐建春、吕根泽;有城市知识青年自愿下乡当农民,成为广大青年学习榜样的王培珍、邢燕子。现在又出现了像江西金溪县的高中毕业生宋喜明,经过六年努力,在改造低产田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巳被选为生产队长,被聘为省农业科学特约研究员;山东荣成县革命烈士的女儿张惠英,高中毕业以后,下乡参加农业生产,不要补助和照顾,争挑重担,忘我劳动,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还有北京市高中毕业生侯篙,品学兼优,毕业考试七门课都是五分,但是决心到农村去锻炼自己,在河北宝坻县安家落户,人们称她为“特别姑娘”;广州市知识青年陈嘉鲲,落户到中山县平沙农场,成为出色的饲养员,被人们称颂为“新秀才”。这些青年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我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知识青年走向农村的开路先锋。

这里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在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当中,有元帅的孙女,有将军、老红军、部长、省长、市长、市委书记的子女,有“革命妈妈”陶承同志的孙女,也有大学教授侯仁之、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儿女,等等。老一辈人用自己的革命经历,告诉后代,要同工农相结合,要走革命的道路。他们鼓励自己的子女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教育子女绝不可躺在长辈的荣誉上,而应当到实际斗争中,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老一辈这种高瞻远瞩的行动,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既是对自己后代的关怀,又是对祖国建设事业抱有高度责任感的表现。

大批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奔向农业第一线,这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是我国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具体表现,是知识青年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行为,是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移风易俗的伟大壮举,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兴旺的景象。

路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我们大家越来越懂得农业问题的重要,农村工作的重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农业是祖国富强的起点。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里,要改变“一穷二白”面貌,要建设强大的工业,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农业作基础,是不可能的。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农村的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管理好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都需要大批有觉悟的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作为新鲜血液输入到农业劳动者的行列中去。到农村去,也正是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最前线去,也正是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就是听从祖国的召唤,怀着改造旧山河,旧山河,创立新世界的豪迈志向,毅然决然地奔赴农业第一线不愧是我国人民的优秀几女,不愧是毛泽东是毛泽好青年。

大批知撤青年下乡以别,是一个移风易俗的伟大壮举。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学而优则仕”,“种田人不读书,读书人不种田”的观念,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已经不是真理了。有觉悟的知识青年,当他俩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自己的光荣使命,是改造和锻炼自己的最好道路的时候,他俩就挺身而出,向那种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英勇的挑战。他俩不贪图安逸,不讲究享受,把参加农业劳动看成是一种光荣的、豪迈的事业。这就在我们的社会中造起了一种“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好风气,使农村中有文化知认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知识青年本身来说,只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会有出息,才能不断地锻炼自己和改造自己,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早在二十四年前,毛主席就说过:“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从五四运动一直到“一二九”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觉悟到自己和农民结合的重大意义,热情地跑到农村去,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拿起枪杆,参加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和农民结合,拿起锄头,参加生产斗争,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这是历史赋予的新的使命。1955年,毛主席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已经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农村是斗争的前线,是知识的海洋。青年人耍学习马列主义,学习建设知识,学习生产本领,磨炼思想品质,关起门来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经风雨,见世面,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这是把自己培养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新一代的必由之路。

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我国文化教育日益普及和提高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在中学毕业生中,国家需要有一部分人升学,也需要更大的一部分人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如果相反,全国的青年上完中学或大学以后,都不参加生产劳动,教育越发展,从事生产的人越少,那岂不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坐吃山空,我们的国家民族怎么能够富强得起来呢?!

当然,我国今天农村的生活还不如城市,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目前的生产条件还较差,因而参加农业劳动也是比较艰苦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今天的农村是社会主义的农村,农业生产逐步有了发展,农村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善,人民公社日益巩固,发展前途是无限美好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有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关怀,有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是可以逐步解决的。青年要热爱劳动,自食其力,而不要养成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习惯。古人说:“生于忱患,死于安乐”,艰苦困难的环境对青年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我们老一辈有为的革命者,优秀的人材,哪一个不是经过严重的考验,同困难做斗争成长起来的呢?新中国的青年应该到艰苦斗争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作用。

组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一件艰巨细致的工作,也是一件对青年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大事。我们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原则是坚持自愿,要真正做到本人通、家庭通;思想不通,不愿去的,决不勉强。这项工作刚开始不久,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一些缺点。这主要是由于这是一件新事情,大家都缺乏经验。我们相信,这件事情,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对下乡的知识青年,党和政府要求各地,在生产上要认真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在生活上要注意体贴关怀,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吃饭、生产工具等问题。还要组织他们学习生产技术,参加社会生活。在劳动时注意先轻后重,先易后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他们在实际斗争中,思想觉悟提高了,劳动本领增长了,真正认识到伟大出于平凡,扎下根去,几年以后是可以开花结果的。江西省下放到井冈山地区的二百多名老红军、老干部的子女中,因为他们生产积极,办事公道,有七十四人被选为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其中五十二人被评为优秀干部,有一百一十五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贵阳市的青年垦荒队,在贵州东南部苗岭深山中建立了一个国营农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荒山坡变了样,他们也成长起来了,每年能给国家提供二十万斤商品粮,他们高兴地形容这种景象是“绿了荒坡经了心”。这样开花结果的例子,在今后一定会大批不断地涌现出来。

我们共青团组织直接担负着培养教育青年一代的责任,在做好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工作中,我们要求各级团的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定期召开专门会议,不断改进工作,从思想、工作、劳动、生活等各方面,帮助下乡青年健康成长;并且耍召开下乡上山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会议,表扬他们中间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总之,我们应当特别用心,加倍出力,务必把这件工作做细做好。

我们还希望,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和国营农、林、牧场的干部同志,关心知识青年的成长。青年人积极热情,富有朝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毕竟还年轻,免不了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有时有点急躁情绪。对他们的长处要积极支持,对他们的缺点耍耐心帮助。特别是大部分青年是初次离开家庭,缺乏生活经验,更需要长辈的照顾和教导。在生产劳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农村的环境,安定下来,在农业战线上做出更大更好的成绩。

我们还希望文化教育、出版、邮电等部门给以支援,让知识青年在农村能够得到更多的书籍、报刊,充实他们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进步要求。

教育我国青年一代,永远革命,永不变质,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我们完全相信,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教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下,成千上万走上农业战线的青年同志,一定会努力工作,积极劳动,虚心学习,刻苦锻炼,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做出出色的贡献。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上山革命
上山走“之”字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一二三 去上山
上山的路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知识青年”回乡,应该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