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藏书小记

1980-07-15 05:54谢刚主
读书 1980年12期
关键词:明史

谢刚主

早在十六世纪初期,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史学家王世贞、胡应麟、何良俊等致力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明朝史乘。何良俊建立了清森阁,专门收藏宋元佳椠和珍本;宁波文史学家范钦,自嘉靖九年,开始收藏图书,到嘉靖四十年上,建筑了天一阁,专门征集明代当时的文献情报,就是那时的近代史资料。其中包括明朝的《实录》、邸抄、揭帖、招供、地方志、进士登科录、乡试题名录、名人的传记及诗文集等数类的书籍。虽然在这四百多年中,屡经兵燹,又遭偷窃和破坏,到了解放初期,经过冯贞群先生的清点、整理,编有《天一阁劫余书目》,有铅印本,又经过天一阁保存所负责同志的努力,征集和收回了天一阁已经散佚的书籍,如今共存三万卷,善本书一千种一千多部。现在修建房屋,编制目录,已经陈列齐整。我试图把阁中所藏明代图书,简明扼要地叙述在这里,可供研究文史学者参考。原来浙东是文献之邦,自从宋代王应麟、黄震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问,写了不少如《玉海》、《黄氏日钞》等考证典章制度、地理文物的切实有用的书籍,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万斯同等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史学家,继之以章学诚论史学的方法,全祖望纂辑南宋、南明爱国人士的传记,都是在清朝统治者严禁之下,文网日密之时,不避斧钺,辛勤地把它记载下来的,在我国史学界遂形成为浙东学派。我建议如果把天一阁范氏以后的藏书,浙江名贤的遗著,采访收辑起来,成为浙东文献图书馆,那该是件有意义的工作吧!

三才广志

一千一百八十四卷,残存二百八十三卷。天一阁藏蓝丝格明钞本,明吴辑。

按吴琉字汝秀,浙江长兴人。善诗文,留心性理格致之学。筑室董坞山,号太古居,自号甘泉子,幽栖屏迹,善邵康节皇极数,与尚书刘鳞等结社,号为五隐,著有《三才广志》、《史类》等书。《三才广志》为明代流传下来最大的一部类书,原著一千一百八十四卷。据冯贞群《天一阁劫余书目》称存一百九十三卷,今天一阁现存原书为二百八十三卷,我看到的为卷二六九至二百九十卷等册。如明惠通馆铜活字本《古今合璧事类前后续集》一类的书籍编目,内容已不可得而详。为白棉纸蓝丝格明钞本,每半页十三行,行二十字,单栏,版心刻“卷之”两字,不题卷第,系从稿本传钞出来的。这种记载广博的类书,在明代中叶的学者王圻编有《皇明文献通考》,还编有《三才图会》,几乎是天文、地理、节令、气候、典章制度、风俗人情、文学艺术,无所不包,而且附带着刻有舆图和各种各样的图画。如查阅明代的方域,就可以查看这部书的“地理”图说;如要明了元明两代的风俗戏剧的演出,在这部书的“艺文”类中,就刻画元明两代的戏台,“珠帘秀在此出场”的场面,使数百年前的事情,恍如昨日,犹可以在今天见到,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寻流溯源,在十六世纪我国已有百科全书的雏形,要比欧洲早一百多年。

原因是:在明代自嘉靖万历以来,江南的苏松和徽州个别地区,工商业颇为发达,社会经济已相当繁荣,徽州商人为了商业的经营,供城市市民的需要,他沿袭着宋末元初陈天靓所编的《事林广记》等书籍,便编辑出来《五刻徽郡释义经书士民便用通考杂字》及《士民便用通考》,上自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人情风俗、买卖房地产的契约,以及医卜星相,凡士农工商,在家外出,便于日用检查的事物,无所不包,成为民间日用的百科全书。还为了商人经营商业,要熟悉国内和海外的交通路程、商业情况,便编出了《商程一览》、《水陆路程宝货辨疑》等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共发现了多少种,还没有统计和详确的记录,正待于研究明清史学者的探讨。可是由这些书籍里面就可以看出明末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经营,以及向海外贸易的关系,因而,产生出来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明史稿八册

天一阁收进萧山朱氏旧藏钞本。题万季野《明史稿》原稿本。季野名斯同,鄞县人,为黄宗羲入室弟子,素负有民族气节,研究史事,熟于有明一代掌故,而以《明实录》为宗,旁稽考于诸家传记、稗史、杂记诸书。清康熙十八年统治者为笼络明末遗民抗节志士,诏举博学宏词科,考中者即延请其纂修《明史》。一时有气节之士如黄宗羲、顾炎武、傅山等多毅然高蹈,仗义不屈。季野虽为浙江当局所荐举,亦避而不就。但季野有熟于明代史学的盛名,清代当伫修史诸臣,多仰仗着他。这时顾炎武之甥徐元文、徐乾学兄弟连续担任修明史总裁,乃聘请季野,客于其家。季野提出以布衣参与史局,不署官衔,不受俸禄三项条件,他们都答应了。季野住在徐乾学家中凡十二年,编成《明史稿》凡四百十六卷,后扩充为五百卷。不久徐乾学故去。康熙三十二年,另任王鸿绪、陈廷敬为总裁,鸿绪担任修明史列传,仍请季野为之纂辑,季野始终其事,在王鸿绪家中又住了八年,至四十一年季野因积劳致疾,殁于北京。王鸿绪整理其遗稿,增损为二百零五卷,到康熙五十三年,增加了本纪、志、表,共成三百十卷,进呈史馆,自己刻成为《横云山人明史稿》,书中未提及万季野只字,埋没了万季野纂修之功。这部书就是到乾隆四年,由汪由敦领衔所修《钦定明史》三百十六卷的底本。因之后来沿袭流传说王鸿绪盗窃了万季野的著述。我认为王鸿绪不提起万季野修书的功劳,是不对的。其实明清两代大官僚修书的习惯,多半是不提起帮助修书人的姓名的。就是到清末民国初年徐世昌编辑《清儒学案》和《晚清诗汇》时又何尝提及纂修人的姓名呢?他们认为请些寒士们编书,这是“府主”的恩赐,就是很宽厚的了,又何必提及他们的姓名呢?再者当时的情况,万季野以明末遗老自居,也不愿意署名,不署著者的姓名正是季野的本志,也许是合乎他的默契的。在清代社会上的情势,人们要明了今天的情况,也急欲要明了清兵入关,明朝怎样败亡的情况,《明史》在当时就成为研究近代史主要的资料,因之,在清朝的士大夫们和读书人要研究历史,首先要读《前四史》,其次就要读《明史》了。可是,清代统治者为了回避它曾隶属于明朝的事实,把明代史迹纂改的一塌胡涂,要明了明史的本来面貌到底怎么样,就应特别注意到万季野的《明史稿》,因之当时所流传或托名为万季野《明史稿》的流传的旧钞本很多,到清末藏书家颇多有万季野《明史稿》的传钞本,我觉得最可靠的就是北京图书馆所收藏的清王仁堪所藏《明史稿》三百十三卷本,确系清乾隆时传万氏旧本,是否为徐乾学所编之《明史稿》,或为王鸿绪所编《明史稿》列传,则不得而知。我这次在天一阁所见萧山朱卿所藏《明史稿》八厚册,毛边纸无格旧钞本,每卷之首钞有“季野”朱文印记,是随便打上去的,是否为后人所加,亦不可考。是书所记载的为自明永乐以迄天启崇祯时间的传记。余偶查一册,为刘一、赵彦、叶春及、李柽、沈儆、何乔远、周嘉谟、董应举诸家传记,与《明史》卷目颇有不同,或系季野为王鸿绪编《横云山人明史稿》的底本,亦无从稽考,但能于《横云山人明史稿》及《明史》中查对卷目人名传,再校勘其文字的异同,就可以明了这部内容情况的大概了。朱卿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曾当过律师,喜藏书,有钱即买书,其中颇多异品,此书为朱氏购得,视为奇货,实则此书系内阁大库或明史馆递次修明史的底本,若说是真万季野之稿本,则未敢断定。朱氏段后,他的遗书已收归天一阁。

武定侯郭勋招供一卷

天一阁藏明嘉靖间刻本。

明郭勋口供。按沈德符《野获编》卷五“郭勋冒功”条称:“明太祖时,鄱阳之战,郭英射死汉主陈友谅(实为郭子兴射死),郭勋遂冒窃其功,编有《国朝英烈传》六十卷(天一阁藏有蓝丝栏明钞本,已残缺不全)。其事实皆郭勋所自造,但明世宗甚亲信之。嘉靖初,大礼议起,乘机夤缘,窃附于张璁桂萼,权贵之下,得以得志,袭封武定侯,实小人中之魁杰。”然不久,张璁失势,郭勋也得罪了嘉靖皇帝,下狱论斩,病死于狱中。这是郭勋的口供,上面有刑部衙门的题奏说:“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刑部等衙门具题:本月二十三日奉圣旨:郭勋世受国恩,叨朕殊遇,不思图报,大肆凶残,干犯重典,既已在监病故,罪恶已征。原拟将妻子财产俱免入官为奴,其还官入官给主□□房地等项,着该衙门查照原案,归会议削除爵位,追夺诰券,着吏、兵二部,看情定夺。郭宪本当处死,也从宽送兵部发放极边卫分永远充军,家小随往,并郭宪妻子财产俱免入官为奴。钦此。”由这刑部题奏,可以窥见当时公文的形式。

又《野获编》载:“武定侯郭勋在世宗朝号好文(学),多艺能,善计数。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

猜你喜欢
明史
《明史》商屯臆想补论
误读与漠视
试论朱国桢史著对清代明史研究的意义
《明史·礼志》编辑考误
《明史·礼志》的价值与缺陷浅析
南炳文“迈注”之“迈”何许人也
《明史》的撰修及难产原因探析
《明史?艺文志》与《千顷堂书目》关于明代文集著录对比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