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尝试

1981-07-15 05:54章嘉琳
读书 1981年7期
关键词:基辛格外交政策

章嘉琳

陈有为的《基辛格评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传记作品。

不知什么原因,在我国已出版的人物传记中,反映当代在世知名人物的实属凤毛麟角,而以外国在世的政治家为题材的更是绝无仅有了。难道人物都要盖棺以后才能论定?难道对当代外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我们就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一本传记介绍给中国读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也是弥足珍贵的。它填补了我国传记作品中长期留下的空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在现代西方外交史上,很难找到一个外交家像基辛格那样富有传奇色彩,那样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要正确评价这个复杂的人物是不容易的。本书作者对国外介绍基辛格的著述以及与他有关的历史事件作了深入探索,从大量纷纭错杂、层见迭出的史料中撷取素材,去粗取精,剔误抉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分析,以富有特色的笔触,为这个美国七十年代外交界的风云人物勾勒了一幅色彩浓郁的画像。

基辛格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七年初在尼克松、福特两届政府中执掌外交大权。美国统治集团重用这样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学者,正如作者所指出,“恰恰说明他们在感到美国实力地位不断削弱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某些当政人物的个人才能来弥补美国实力之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尽管基辛格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在美国和世界外交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目眩的戏剧,但他最终还是无法拂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没有能够挽救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这就是作者在评传中表达的基本思想。

基辛格这个人物的本质特征在评传中得到较深刻的开掘,我以为主要是由于作者能够从一定历史时期的实际社会生活出发,展示出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各集团之间以及美国同其他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把基辛格置于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揉合到时代背景里来写。恩格斯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基辛格担任要职的时代,正是美国因印支战争失败、国内经济出现“滞胀”顽症而局面日蹙、国势衰颓之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为了抵挡后来居上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进逼,保住自己的阵地,必然要吸收一些新鲜的见解和主张,代替已经过时失效的外交政策。基辛格作为这个集团的谋士,当然会感受到许多重要政治历史现象的折光,很自然地充当了“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作者在介绍基辛格的思想见解时,抓住了他的政策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一是从一九五七年到六十年代初,鉴于美国侵朝战争失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破产,基辛格提出了“有限战争”和加强常规军事力量的主张,受到肯尼迪政府的重视;二是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基辛格提出以“均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和平结构”。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基辛格的主要著作作了深入研究,娴熟于心,对其观点梳理和归纳得当,从而能揭示出它的实质,理清其外交政策思想的脉络。

作者对基辛格的“外交哲学”所作的鞭辟入里的理论剖析,我认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基辛格作为一个时期的“新闻人物”,对他的主要外交活动人们还是比较熟悉的,而对他的一套政策理论及其渊源,过去则缺乏系统的介绍,因此,作者特别把侧重点置于前者。值得提出的是在阅读评传的这一章时,并不感到枯燥。作者有比较丰富的世界史知识,以流畅、生动的文笔介绍了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尼采、黑格尔和十九世纪的西方政治家梅特涅、俾斯麦、卡尔斯累等人在基辛格的世界观和“外交哲学”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基辛格的这种思想观点对美国当时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本书不仅是一本人物传记,也是七十年代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一幅缩图。作者通过基辛格这面三棱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动向。

根据作者的看法,基辛格“外交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均势”理论,其渊源是十九世纪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的“均势”思想。作为统治集团中少数有才智的谋士基辛格,比较敏锐地察觉到七十年代初世界形势与美国处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就是从五十年代的美苏“两极”,发展到七十年代的美、苏、日本、西欧和中国“五个力量中心”。美国实力地位大大下降,已不可能凭借它的“优,势”一味蛮干,强加于人。作者认为,基辛格主张“暂时收缩阵地,拉拢伙伴,利用各种矛盾,创造利己‘均势,集中主要力量对付主要对手”,以取得和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作者还提示我们,基辛格在任期内推行的外交政策和各种谋略,实际上都是“均势”政策的运用和表现。作者的这一观点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入门的钥匙。例如,尼克松政府就曾根据基辛格的“均势”和“多极”理论,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内容的“尼克松主义”。从这一点出发,美国在对苏联的政策上推行“缓和”方针,企图用谈判和一连串协议来“套住苏联”,消除美苏间爆发战争的危险。一九七七年卡特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基本上沿袭了尼克松、福特政府的方针,尽管在方式、风格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一九八○年大选中,作为里根对外政策顾问的基辛格继续鼓吹“均势”政策。在他看来,这几年来美苏之间的“均势”受到破坏,美国必须增加军事开支,加强防务,“恢复力量均势”。看来,只要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继续走下坡路,美国统治集团也只能继续按照“均势”原则来运用谋略,以争取保住自己在国内外的利益。

然而,“均势”政策也好,对苏“缓和”也好,都只不过是美国政策制订者的一厢情愿。作者认为,从当前的世界现实出发,美苏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均势”。今天的世界形势同梅特涅所处的时代根本不同,任何以牺牲广大中小国家利益来推行强权政治和“均势”政策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尼克松政府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把美苏关系放在首位,引起西欧、日本盟国的不满,实际上没有实现什么“均势”。到了福特政府时期,越来越多美国人士看出美国这几年吃了苏联大亏,批评“缓和”只是对苏联有利的“单行道”。这段历史应当成为当今美国外交政策制订者的一面镜子。

评传对基辛格的作风和性格也作了颇为生动的描述。基辛格生活在国际形势激烈动荡的时代,他的出身和经历,当时美国的政治生活,都决定了这个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深入发掘了他的内心世界,刻划出他有别于美国其他外交家的独特作风和性格。例如,作者认为,基辛格胸富韬略,这是他多年来勤学苦思的结果。基辛格很喜欢研究历史,因而他能比别人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来考虑世界情势,并据此来考虑美国的战略问题。他从不愿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意而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的工作进行改革,使权力更集中,工作更有效率,以适应处理日益紧张复杂的国际局势的需要。基辛格的这种创新精神,使长期以来因循守旧的美国外交决策机构有面目一新之感。同时,作者也指出基辛格非常自负,有很大的权力欲。他单枪匹马,独断专行,热衷于搞秘密外交,不信任任何人,过分相信自己左右局势的能力。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基辛格在青年时代深受施本格勒、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总想以“创造历史”的人物自居。作者将基辛格的早期经历、官场的夤缘、思想见解同性格发展的轨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读者清楚地看到:即使基辛格有着超群的才智和谋略,但他毕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方向。国际形势的动荡多变,美国实力地位江河日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决不能依靠个人的谋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传中略感不足的是作者最后在述及基辛格下野后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看法有了改变时,没有详述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根据国外很多材料的分析,过去一贯热衷于同苏联搞“缓和”、“合作”的洛克菲勒财团近几年来对苏联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这是因为苏联这些年来南下扩张,步步进逼,日益威胁到这个财团的海外利益,特别是在中东、北非的石油利益,因而这个财团对苏联的态度也趋向强硬。这同基辛格对苏政策观点的改变恐怕不无关系。总之,作者力求通过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观点评述当代外国重要政治家所作的探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基辛格评传》,陈有为著,世界知识出版社一九八○年八月第一版,0.67元)

猜你喜欢
基辛格外交政策
基辛格的道歉
基辛格:这是白宫来的电话
基辛格为43年前的事道歉
浅谈我国外交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俄罗斯外交文化因素动因分析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