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

2004-06-12 09:29盛群力
人民教育 2004年5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探究教学策略

盛群力

教学任务体现了达成教学目标的各种具体要求,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需要做什么:教学策略(或方式方法)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路径乃至各种具体手段,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师生应该怎么做;连接教学任务与教学策略的载体是教学内容。一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学任务的性质:一定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荒略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从系统设计教学的视角看,教学目标(任务)、教学策略(或方式方法)的一致性(再加上教学评价与其相配).是保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学设计全部的秘诀所在。

合作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约定俗成地这样称呼,实际上,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受到国际教育改革普遍重视、极富成效的主流思潮。为什么在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也受到了认真关注与积极尝试呢?这并不是追赶时髦的行为,而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包括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教与学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合理的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教学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以传递知识或搬运信息为己任,学习的过程则是在头脑仓库中储存信息以备再现之用。但是这种旧的教学范式不断受到冲击。新的教学范式倡导的理念是: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它主要不是刺激反应,也不限于信息加工,而是领悟发现、建构生成意义。是一种主动的体验,是一个对话协商、协作分享的过程。学习同伴同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落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不仅有赖于教师精心施教,同样也离不开学习同伴的互助;教师不仅要做好向导,同时也可以是“学习伙伴”。

正是囡为有了“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合作学习方式才得以应运而生,受到青睐。但是,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孤军奋战,独步天下。按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家乔纳森的观点,与新技术结合的多元学习策略至少有“主动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反思学习策略和真实任务学习策略”五种。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策略不是万能的。没有“最好的”教学策略,只有“更好的”教学策略。所谓更好,是指符合具体情境的、恰当的策略。所以,我们讨论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效,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合作学习方式怎样与教学任务适配。

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方式?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所谓“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意思。

当代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教授约翰逊兄弟俩一直强调,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而另一位合作学习理论的贡献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校社会组织中心”的斯莱文教授则更看重“群体奖励、(成功)机会公平、满足个别需要和小组目标”等因素。我们认为,如果教学任务(或者学习内容)蕴含了下列因素,则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互动——教学任务是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当然,这里的互动不是一般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讲解提问等“继时互动”,而是要求生生之间讨论、展示、争辩、操作等“同时互动”。

互助——教学任务是否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与助人的需求。

协同——教学任务是否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整合——教学任务是否体现了跨学科性、综合性和任务驱动性、项目型学习的特点,是否要求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题思路或方法的汇总综合,是否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偽存真、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求新——教学任务是否突出了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是否要求生成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理解,是否求新、求异、求变,是否有较高的知识迁移性质。

辨析——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时也吸收别人好的创意。

评判——教学任务是否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否有多种决策路径可供选择,是否需权衡利弊得失。

表现——教学任务是否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表露或“外化”已经学到的东西,是否以群体业绩表现、以任务整合或项目调研的成果来衡量考评。

以上所讨论的所谓教学任务中包含了可能适宜合作学习方式的因素,当然只是例举性质的,并且也是相对而言的。对许多课堂情境而言。这些因素可能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强或弱、多或少的问题。我们现以两个教学片断(选自《人民教育》2002年第7期)为例作简略说明。

《我的手》是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提出了四个教学目标:(l)知道自己手的形状,了解手的结构,探究手的灵巧性;(2)能用文字、图画呈现观察结果和相互交流、评价;(3)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4)愿意关注生命现象,乐意探索自身的秘密。这四个目标体现了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目标的互相渗透,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交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还是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探究手的灵巧性”,可以说是这堂课的一个中心点。因为从探究手的灵巧性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需要设计实验井探究“如果五个手指头都长在一边,如果五个手指头都是由一根骨头组成.手还会有这么灵巧方便吗”。学生们要从整合各种灵巧性的具体表现来作出辨析:学生们还要交流自己小组得出的探宄结论:学生们也耍互相之间作出分工,协同完成探究,等等。教师最后课堂小结道:“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科学课的方法。”这位教师不仅善用合作学习方式,同时也帮助学生们感受它们的实际效用和价值所在。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主题《我有十个好朋友》却属小学艺术课,老师在“猜一猜,变一变(手影游戏)”中重点安排了合作学习。老师先利用投影仪做手影表演(小狗小猫等).请学生们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或动作。依据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即兴现编儿歌朗朗念道:“我在墙壁前/表演一双手/变小猫,爬墙走/变小狗,张大曰/变鸭子,水里游……”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后,老师趁热打铁地间道:“你们还有什么别的点子吗?你们还能变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手作一形状,请组内其他同学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上台来向垒班同学展示,大家共同鉴赏学习一番:变公鸡.喔喔叫/变山羊,胡子翘/变兔子,蹦蹦跳……”就这一片断的教学任务而言,学科内容整合非常明显,而且需要学生利用以往的动作技能的积累用小手充分展示、表现,同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操作,属于较为复杂的任务,的确适台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离合作学习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知之不多(一讲到台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还在于我们将台作学习只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实,合作首先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将合作作为有更高、更强的竞争力的一个先决条件的话,如果我们树立离开了交往与合作,就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一新理念的话。那么,我们或许会赞同约翰逊兄弟俩近年来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在任何年龄的学习者(甚至可以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的课堂学习中,合作可以占到60%80%的比例,竞争20%—30%,单干10%—20%。这个比例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合作学习的更有效、更兴旺的日子还有待于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探究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设问引导探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Learner Autonomy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FL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