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2006-04-06 12:53丁汉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教育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其最大特点是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践表明,初中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也许会给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注重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即授学生以“渔”;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猎取知识——即诱导学生善“渔”。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打破固有模式

应试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接收容器,教师也常以“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应有自来水”自勉。其实质不外乎教与学的灌输关系,只不过是量的大小而已。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同,自主创新性学习强调的是人的自主认知和理解,注重学习者智能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吸纳更多的知识,训练机敏的思维,不仅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而且能不断去探索水源,发现源泉,拓宽源道,逐步形成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一是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变教学质量观为教育教学质量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唯分数论,要看综合素质。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和主动发展观,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让自主创新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发展。

法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首先备课时不应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注重学生情况,把学生当作完整的“生命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意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真正变“我教你学”为“我自己学”。同时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执行新课程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肯定和欣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放”及学生的“兴趣——尝试——独立”的步骤,逐步改变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讲解—接受”式的学习模式。

二、善于挖掘创造性教育因素,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认知主体之间的交流、研讨与整合,有利于克服学生从众心理和胆怯心理,有助于彼此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在交流探讨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应善于挖掘创造性教育因素,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让他们自己看,自己读,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写。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体会,引导学生去质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教育手段革命性的变化,必然促使教学从传统模式回归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必然促使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知识占有者、灌输者回归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语文教学在创造性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把握、利用。

在教学手段上,应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创设引发学生思维,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境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处理上,要精心设计,展示创新,带给学生“新”的感受。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有机将“教师问题”、“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问题”,使教师提出的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因素,调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要尽力挖掘其想象的潜能,让学生大胆联想、丰富想象、奇思妙想。如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以后,可抓住教育契机,以《范进巧遇孔乙己》为题作文,把不同时代、不同遭遇,都是科举制度牺牲品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还应注意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教育和感染学生,激发、培养问题意识、创造意识,消除学生懒得问,怕问的思想,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锻炼其敢问的勇气,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善于探索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潜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学习的积极性来激发。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可出示两桥挂图,形成对比,刺激学生大脑产生兴趣。通过比较两者结构、形式上的异同,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感观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看得细致,读得认真;分析讲解,动脑动口,在强烈的兴趣中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也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自已动手架模型桥,在各种形式的“桥”中比较、分析、归纳,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已提问题。”

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多义性、丰富性,也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克服一言堂、一家言、一刀切的做法,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质疑、解疑的舞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的发现与争论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

总之,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法指导,更好地指导学生会“渔”,启发学生善“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探究—评价—反馈”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丁汉荣江苏省通州市二甲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