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在古文释词中的运用

2008-11-28 11:05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0期
关键词:方法运用语境

袁 强

【摘要】古文是中学语文的一大重点。以高中生的视角,古文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在语境。在指导学生阅读中,笔者发现重词典轻语境已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语境包涵的面很广,无论古今中外,语境始终是语言理解的第一要素,自然也是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语境 古文释词 语言理解 方法运用

古文是高中语文的一大重点,理解古文的文意字义又是学生的难点。以高中生的视角,站在高考的视点,语文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在语境。然而,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会发现重词典轻语境已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部分学生即使认识到了语境的重要性,对语境的涵义也理解得比较片面,把文本的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以及文化积淀割裂开来;将把握文旨和释义解词也看成互不关联的两个孤项对待。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古文阅读中最怕的是语言障碍。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要读懂一篇古文仍属不易。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大概就是语境。语境包涵的面很广,小而言之,指的是上下文联系,即所谓前言后语;大而言之,指的是文章问世之际作者的、历史的、时代的一切因素。古文所反映的那个社会距今已很遥远,要学生完全掌握它自是不可能,然而属于语境的那些历史和文化的基本知识还是可以掌握的。这为我们读文释词具备了最基本的前提。下面,就三个方面谈谈语境在古文释词中的运用。

一、联系上下文(小语境)释词

1.联系上下文文意或故事背景释义

[例1]《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引用了这样两句对话:

“如意君安在?”

“窃已啖之矣。”

苏东坡未看上文,无法解释。殊不知,此处如意君尽管是指人,而问者与答者均为九尾狐妖,乃《汉末全书》之神怪故事,岂能以常情度之?

[例2]“是夕也,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刘向《新序》卷四)

此处“惠王之后”指的是惠王的肛门。前文有“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如不看前文,很费解。

2.根据上下文句式语法释义

[例1]“(苏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吡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此语段中“安繁恋剧”一语,应从语法入手解释。“繁”、“剧”在此处是作名词,根据上文分析,应释为“繁多的高位”。

[例2]“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归之。”(《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此语段中“表义而归之”一句,“义”应作动词,其后省略宾语“之”。联系语境,该句应译为:“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

3.依据上下文修辞释义

[例1]“未几,有大将立功,(孟)珙坐受其拜,(杨)剡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宋史·杨剡传》)

依语境,此处“兜鍪”借代“武将”,文中指“大将”;“毛锥子”借代“文官”,文中指孟珙。“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一句,应译为“实在是当武将的不如做文官的”。

[例2]“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柳宗元《梓人传》)

[例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以上两例均存在对比或对偶的修辞手法,例(2)的“由”,例(3)的“以”,均由对句的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分析得出,其义为“用”。

二、据文化历史背景(大语境)释词

1.用典

[例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解:例句中“碧血”一词,要结合“苌弘化碧”的典故进行解释,其义为“烈士的鲜血”,而不能释为“碧绿的血”。

[例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解:“睢园”为西汉梁孝王宴请文士的竹园;“彭泽”在此处指陶渊明;“邺水朱华”指曹植在邺水作诗,有“朱华冒绿池”之句;“临川之笔”在此处指谢灵运。连起来翻译,意谓:文士们如同在当年西汉梁孝王的睢水绿竹园中,豪兴大发,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他们有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词采可以跟谢灵运比美。

2.礼仪

[例1](张逸)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问之,对曰:“愿得京官。”(《宋史·张逸传》)

解:例句中“服除”一词,根据古代礼仪,此处指的是为母亲首丧三年期满,可以脱去孝服出仕。

[例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后汉书·张衡传》)

解:“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向皇上请求退职。按古代礼仪,臣子的身家性命都是属于国君的。

3.官制

[例1]“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诏改秩与祠归。”(《宋史·胡宪传》)

解:例句中“诏改秩与祠归”,“改秩”是指改俸禄,提升官级;“祠”指祠禄,是大臣罢职朝廷令其管理道教宫观,借名食禄;该句可译为:“皇帝下令提升他的官级,让他享受祠禄归乡”。

[例2]“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汉书·董宣传》)

解:例句中“举高第”,非“高中进士及第”,隋唐之前还没有科举制。此处其义为“考绩优等”。

4.委婉

[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解:例句中“山陵崩”此处是赵太后逝世的委婉说法。

[例2]“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更衣”指上厕所,不雅,故说委婉些。

[例3]“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此处“以颈血溅大王”是要与大王拼命的委婉说法。

5.借代

[例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擒,上下肃然,称为正理。”(《后汉书·张衡传》)

解:例句中“下车”指的是新官到任。

[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解:“行李”,即行理,此处指外交使节。

三、综合运用语境释义

[例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勾践栖会稽》)

解:两组“女”迭字的后一字,根据语法规则都应作动词,带状语,但不能译为“嫁”,作为亡国之君臣,是不可能有此地位的。根据语境,释为“做女奴”为妥。

[例2]数年,(朱耷)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

解:“斩先人祀”,从前后文来看,照应“妻子俱死”之后之语;根据习俗来看,有“生儿育女,延续香火”之说;因此,综合考虑,应译为“断了祖宗的香火”。

[例3]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

解:此段文字,多用对偶、对比,释词可用互训的办法,依前后文来看,“选贤与能”之“与”,应作动词,译为“推举”;“谋用是作”之“用”,与下文之“由”相应,宜译为“因”;上文之“三代”,下文有“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句呼应,应指“夏商周”三代。“大人世及以为礼”之“及”,指的是上古兄终弟及之俗。

[例4]“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以戏弄臣”一句,很多人注释为“以此来戏弄我”,其实不妥。译为“将和氏璧在左右宠臣手里戏玩”更好。理由有二:一是“戏弄”作为一个双音节词用,产生较晚,汉唐双音节动词很少用,而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却比比皆是。“弄臣”为词更合当时语俗。二是看上下句对应,“美人”“弄臣”恰好相对,一女一男,都是受宠的下人,和氏璧由他们随便把玩,跟“见臣列观(一般的宫殿)”联系起来,显示了秦王对和氏璧的不珍重,对赵国使者蔺相如的不尊重,确属“礼节甚倨”。

孟子论诗,有“知人论世”之说。以此说来解文释义,当是强调要重视语境——除了文本之上下文,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其实质是语言理解能力。离开语境谈阅读,靠死记硬背词义来理解语言,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语境始终是语言理解的第一要素,自然也是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简介:袁强,广东省惠州市小金口中学教师,语文科组长。

猜你喜欢
方法运用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激励性评价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
浅析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研讨教学法的探索
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索
“问题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