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魅力

2009-01-07 03:06韩红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魅力心灵语言

韩红梅

记得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描写的是牡丹个性鲜明,卓然独立,纵是不像玫瑰、桃李那样多情,也因其华美绝俗,艳冠群芳,而令人钦服。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女子,我们不但不会讨厌她,相反我们还会欣赏她,并且美其名曰“冷美人”。然而,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师不需要所谓的“冷艳”、“严肃”、“板起面孔”,它需要的是“热情”、“生动”、“春风化雨”。可以说是“若是无情不动人”。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展示自己的课堂魅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语言传情。语言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灵活地应用这一交际工具,让自已的语言富有人情味,富有文化底蕴;而不应该是炮弹一般轰炸;不应该像针刺一般刺激;不应该像开水一般无味。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过心灵的音乐,淌过心灵的小溪,拂过心灵的微风,飘过心灵的花瓣,给学生们一种享受,一种陶冶,一种赏心怡情。这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由感动而吸引,由喜爱而成功。升学的压力已使学生身心疲惫,茫茫题海中的挣扎更使学生心灵麻木,那种如落细雨,如撒落花似的语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让神态动作有情。教师不仅仅光是学识高,学生就会喜欢欣赏,还要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吸引他们,征服他们。所以课堂上,不能板起面孔来说教,或是捧起书本只顾自己的“子曰诗云”,不顾学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这样的教学是很失败的。聪明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抓住学生。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端庄得体的动作语言,会使你的课堂锦上添花。若能于慷慨激昂处眉飞色舞,低沉哀婉处黯然神伤,热烈召唤处振臂高呼。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被你所感染,而融入你所设计的教学氛围之中。

而相反的,如果教师的神情呆板,不会运用动作语言,那么课堂就会过于单调,严肃而失去吸引力,并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丧失兴趣。

三、让课堂内容动情。随着教育改革,教师了职能也在改变。由原来的“授业解惑”,转化为新型的教育者,由“演员”转化为“导演”。相应的对教师的各个方面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也提出了新的尺度。那种唾沫乱飞的条分缕析,不厌其烦的肢解课文的做法,已越来越成为历史的垃圾。不管你的初衷是如何的用心良苦,如何的热情无私,都应该像旧报纸杂志一样被静静的尘封。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纯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拒绝。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课文的整体着手,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把视觉转向作品的语言、构思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使课堂富有人情味。那么学生就会在作家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充实和感动。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适当地把课本内容加以引申,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可谓“一石四鸟”。比如,我上《十八岁和其他》,在讲到“两代人的矛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沟通”的重要性,理解语言的魅力,我给他们补充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烛之武退秦师,冯妇捕虎,海伦·凯乐学说话,周恩来语惊记者等例子。这样,学生在惊叹中,高效率地完成了对作品的学习。在学习“读书的苦乐”时,我联系了古人读书的情趣,比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之趣,“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趣,“雪夜闭门读禁书”之趣,使学生受到了审美享受;并举了孔丘韦编三绝,汉代大儒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清代学者王士祯爱逛慈仁寺旧书摊,钱钟书声言“横扫清华图书馆”等故事,使学生受到震撼的同时,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四、让课堂形式生情。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教育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完全可以让其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比如上《兰亭集序》时,可以把王羲之手迹展示给学生看;上《红楼梦》之《诉肺腑》时,可以播放歌曲“枉凝眉”以渲染气氛,进入情境,加深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教师嗓音条件若好时,可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唱一两句,当然这必须以有益教学为主,不可哗众取宠。另外,可以使用投影仪、多媒体。其中特别是多媒体以其良好的音响效果,壮美的画面,丰富的容量,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记住一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之路迢迢,追求之心拳拳。语文教育的绿洲,要用语文教师的真情去滋润。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魅力心灵语言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我有我语言
心灵小语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