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之我见

2009-01-07 03:06赵红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读准课文文章

赵红霞

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学生逐渐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而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进而将语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而养成精练、准确、流畅的说话习惯。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活态度所引发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令人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舒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拼搏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通过朗读来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目标要具体、明确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仅仅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抑制学生朗读的激情,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同学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在教文言文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或范读,并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在书上标记,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前提下,再点名让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让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加快,对文章理解的程度也加深了。

二、朗读方法要灵活、多样

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不同形式的朗读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依次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与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而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笔者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自己先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一节课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齐读虽能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有益,但也有可能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故要慎用齐读。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朗读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是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到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受,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笔者在教《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责编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读准课文文章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心中有数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诵读学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