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阈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回归“三点”

2009-01-07 03:06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目标

王 委

一、回归原点——课程价值

1.明确目标前提,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针对不同的课堂特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析教学疑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感悟和方法体验。初中语文课本按单元整合也应当注意到将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学生明确了基本目标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学,去训练,之后才能形成把握整个单元的能力。

例如过去《故乡》的教学目标如下:①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苦难及其根源。②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理解议论在文章中的作用。现在在具体制定课时目标时,尽量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样一些不可测的词汇,而把它们分解为几个小目标。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①读通读懂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熟读最后四段。②记住作者及一些字词。第二课时:①读课文找出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他们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找出文中议论性的文字,说说其含义和作用。

2.充分发挥教师“导游”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让学生体验探索之乐。

(1)预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教师通过预习题的布置可以使学生正确、有效入门,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从而为课堂的探讨做铺垫,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习文本的热情。

(2)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华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从容指导学生。

二、回归支点——课堂价值

在课堂上,不能为调动学生兴趣而冲淡语言学习的氛围,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

在这里,我把每一篇课文的语文学习理解为两个层面:

1.完成语言积累,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生字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语法,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

2.利用课文建立语言形象,培养语感,训练思维。能在小脑中还原文本语言描绘的事物面貌;能利用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推理、判断、归纳;能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联想,完成能力的迁移。

另外,教师的“教”抛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一味地强调读书,课堂的有效性就会降低。教师应“吃”透文本,讲出内容的深刻性,体现语文的文本性。总结时将重点难点融会于自身广博、独到的见解。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每一个疑问,做一个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的老师。

三、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如何使学生自身得到切实发展呢?苏霍姆林斯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学生求知、发展的导火线。

1.引入竞争机制和相互质疑的方法。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比一比谁读书读的又流畅又有感情,谁回答问题准确又全面,谁的想象最有创意,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比如:一、二组向三、四组提问,学生问一些适合自身的问题,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意识和成功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魏书生说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以情激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展。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身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通过挂图、实物、多媒体等创设学习文本的情境。比如教授写作“动作描写”时,可以播放一个足球明星踢球的场面,让学生配上即时评说,做一个“央视体育频道解说员”,从而真正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享受“攀登之乐”。

3.让学生全员、全过程,有效参与课堂。有效参与也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表现为: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等。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总之,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必须使“教”、“学”这两条线平衡发展,融会贯通,教学中贯穿“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的理念,做到学情清楚,目标明确,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最终实现课堂价值,落实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三个终极回归点。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目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