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9-01-07 03:06李元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过程课堂教学课堂

李元生

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实施。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制度的重建。其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是教学改革内容中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素质教育往前推进的形势下,尤其是对农村中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学习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呢?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是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个准确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教师与学生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实施“微笑教学”,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去,让整个课堂充满和谐、轻松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不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争论,都可以各抒己见,不把答案框死,让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多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尊重学生们的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有开放的心态,个性得到张扬。总之,要充分相信学生,不批评,多诱导,保证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课堂上营造民主的气氛,使学生不会有恐惧心理,思维活跃,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地训练,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敢于提出意见或建议,师生感情更加融洽。

其次是重视问题的设计。“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思想方式、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从问题开始,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同时也会使学生逐渐养成懒惰的习性。七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面不广,思维不够成熟,教师的首要任务应指导学生如何质疑设问。教师设计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作载体,诱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悟出质疑提问的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形成。

再次是加强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原则,首先把学生分成A、B两类(A类比B类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对A、B两类学生进行编排座次,由前后排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指定一个协调、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学习小组长。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以学习小组为主体,教师只做适当的诱导,或者深入参加一个或两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进行以点带面的指导。充分激励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论争,做到眼看,耳听,嘴说,心悟。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减弱教师的作用,不断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下座位去请教别的学习小组;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坚决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尽量不插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成员间、小组间展开质疑讨论竞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实质性,看哪个小组合作讨论效果好,等等。每节课都由学习小组推选一个“学习最佳表现者”,老师对其作口头表扬,并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结。这样学生就逐渐形成了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本身中体会到快乐,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答案中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由此逐步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的自我学习,并树立“我能学”的信心。以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言机会,交流更直接,所得出的答案印象深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过程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