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有助于提高语感能力

2009-01-07 03:06滕春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蔚蓝语感意境

滕春玲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结合的产物。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读才能精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它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地诵读吟咏。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融情于景,学习时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应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或多或少地感受诗中描绘的扬花漂散、子规哀啼的意境。读本身就是一种品味和体验过程,吟咏诵读可以直接感受语言的优美,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情的感受,从而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以情范读,感受美文

叶老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指出:“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我的认为美读重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春》《济南的冬天》要读出爱与喜,《台阶》要读出淡淡的哀浓浓的爱。教学时我们可以或老师范读,或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描写的意境,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应的境界。

2.师生合作,评价诵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在诵读中,老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做到你读我评,我读你评,共同品读。

3.自由阅读,重在理解

要想更近一步的走进近文章,必须理解语言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文字优美,内容含蓄,情感真挚。学生初读后,理解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海,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风漂流。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妙而神奇……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王国啊!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朗读,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紧要处适当点拨,学生便很轻松愉悦的走进了蔚蓝的王国,体会到美妙的意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感具有整体性特征,这就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片以叙为主,着力描述了太守即诗人自己出猎的盛况。“老夫聊发少年狂”总领全词,一个“狂”字,确定了词的基调,同时也为“老夫”的行动和要求做了很好的铺垫。下片紧承上片的狂态,以议为主,集中抒发诗人希望报国守边的壮志豪情。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希望报国守边的愿望。只有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才能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而总体把握语言就需要多次、多形式的朗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减少繁琐的讲解及重复的练习,注重吟咏诵读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能力。我们要相信,语感绝不是不可知,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高。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蔚蓝语感意境
矢车菊:海水般的蔚蓝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春色满园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一朵花的意境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Going to the Beach
语言与言语
左手右手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