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绘就雄奇景 铜琵琶奏出惊世音

2009-01-07 03:06王继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周瑜赤壁苏轼

王继花

苏轼不仅“以文入诗”,而且“以诗文入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绮丽之词风,开创了与婉约词家截然不同的豪放一派。正如胡寅在《洒边词序》里所说:“(苏轼之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一方面,苏词在题材上冲破了闺中词、怨妇音的旧框架,抒写重大社会题材;另一方面,苏轼词风矫健,善于以浓墨重笔描绘古今之英雄人物、虚实之雄奇图景,而且高远之志、旷达之情、慷慨之气盎然其间。《念奴娇·赤壁怀古》较典型地体现了苏轼豪放词的风格和成就,被人形容作“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手笔绘就雄奇景,铜琵琶奏出惊世音”正是这首经典杰作的魅力所在。

上片写雄奇之景,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横亘古今。一个“大”字,一个“去”字,就使滔滔长江,以汹涌澎湃的磅礴之气从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中不可阻遏地向我们奔来,为词铺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而“千古”一词,又在时间上为词铺设了广阔背景。千百年来,大江南北,为这壮丽河山而奋争的英雄们在这留下过多少足迹,但“俱往矣”,英雄豪杰如同奔腾东去的长江,埋没在历史长河中。透过这幅“大江东去”图,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兀立江边,叹天地之悠悠,心绪激荡如潮!南宋词坛泰斗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之句,从中可以看得出苏词的影子,也可见“大江东去图”历久弥新的魅力。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的视线从眼前延伸到了三国时代。“故垒”二字,有“逝者如斯夫”之意,略带沧海桑田的苍凉之感;“人道”即“据人们说”,一方面指出了他所凭吊的只是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另一方面有“物是人非”的意味,隐含“英雄不再”的感慨。联想起辛弃疾的“人道奇奴曾住”,便觉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给眼前之景抹上了苍凉远阔的时空意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神与物游”,视野再次聚焦于眼前的“赤壁江山”图中。一“穿”、一“拍”、一“卷”,尽显力量之雄健,“穿空”、“千堆”则分别从纵横两个方面铺开一个阔大场景,气象恢宏,确有“使人登高望远”、在惊涛骇浪中一展身手的艺术感染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由雄奇之景到英雄人物的审美视角转换也就水到渠成了:横槊赋诗有曹操,年少万兜鍪是孙权,隆中定策有孔明,更有那叱咤赤壁使三分天下成定局的“少年英雄”周公瑾。

下片写英雄人物,先聚焦周瑜,而后反观自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既以美人衬英雄,又暗含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典故。少年英雄周公瑾,二十四岁即获“建威中郎将”职衔,并娶得美女小乔,十年之后的赤壁之战,正是他英气勃勃、年轻有为之时。据说孔明篡改曹操幼子曹植《铜雀台赋》中“览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从而激发并坚定了周瑜的抗曹斗志。小乔之美,由此可想而知,而美人的出现,不但没冲淡英雄豪气、沾染“绮罗香泽”之态,反而衬出了周瑜的少年有为、春风得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三句先用简笔勾勒出一个风姿儒雅、聪颖多谋的青年将帅形象,然后极力描写了他面对号称“百万”的强敌胜券稳操、潇洒自如的风姿,高度概括了此次著名战役的特征、结果,透过少年英雄潇洒迎敌的形象。苏轼笔下的周瑜不仅有如此玉树临风之俊美风姿,其豪情逸兴也不逊于“横槊赋诗”的曹操,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对周郎的推崇之情、仰慕之意。

一句“故国神游”,让接千载之悠思回到现实,顿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读到此,我们从英雄人物和雄奇图景中品味到了作者的真正意旨:周郎年轻潇洒,“我”早生华发;周郎年少有为、成就伟业,“我”无所作为,只落得“空自多情”。要问作者何来如此感叹,若单单感叹老大无成,未免流于平庸。当时北宋积贫积弱,奉行“守内虚外”政策,专力防范百姓的反抗,而在西夏、辽、女真的打击之下,屡屡丧师失地,以纳银帛求一时之安,以至国家、民族危机重重。苏轼满怀报国之志,屡上良策,不仅不被采纳,反因政治失意被贬黄州,眼前的政治现实和遭贬黄州的坎坷处境与振国兴邦的祈望和有心报国的壮怀多不协调!壮志未酬,华发已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至此,作者寄寓在少年英雄周瑜身上的思想就很明显了,他要凸现的是周瑜的无畏强敌的精神,而宋王朝令作者痛心疾首的现状正是因为积贫积弱下畏惧外族铁骑造成的,以至于江河日下。作者面对滔滔长江,呼出历史最强音,讴歌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大无畏精神,呼吁富国强邦的政治良策。在当时压抑憋闷的政治气氛中,作者如此思想,几近于直陈时弊,有振聋发聩的效应,正如一串铜琵琶奏就的强健音符,划破沉寂、惊世骇俗。正所谓“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人间如梦”,人生沧桑一言难尽,不如放眼宇宙,跳出这物物我我之外,但以杯酒祭奠这万古不变的历史证人——皎皎明月吧!“一尊还酹江月”,此举不能不说略带伤感,但绝非借酒浇愁,坎曲多艰的仕途和人生并不能束缚苏轼高远的志向和超越、自由之精神,一个襟怀超脱、平明旷达的词人形象,清晰如在眼前。

要言之,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大江东去图”、“赤壁江山图”、“古战场图”三幅雄奇图景,凸显了周瑜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展示了自身高远的志向和超脱的精神,视野开阔、笔力雄健,才气逸兴、情感激越,气势恢宏、意境雄阔。在婉约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横空出世,宛如“执红牙板”唱“杨柳岸风残月”的美少女组合中闯入一个高歌劲唱的“关西大汉”,不仅让人耳目为之一新,而且有如疾风劲吹,震动了文坛。当时虽然褒贬不一,但经由历史长河的淘沥,证明了它是任何大浪都淘不去的千古绝唱。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周瑜赤壁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睡仙亭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