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2009-01-07 03:06方永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意象古诗词

方永梅

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词中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把握诗词的艺术形式,从中体验审美情感,启迪人文智慧,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

古诗词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感受艺术形象、审美体验、体味玩赏三个阶段来完成学习过程的。

一、把握意象,感受艺术形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袁行霈先生对意象的定义,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象即“意”与“象”复合而成的“意念之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

感受艺术形象是鉴赏教学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接触到诗词作品的外在形式——语言,通过想象,使脑子里浮现出具体可感的画面,从而进入意境,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就叙事性作品来说,在这一阶段学生感知到的是人物、情节、环境及其关系的完整表象并由此引发情感波动;就抒情性作品来说,这阶段学生感知到的是情景画面并诱发出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领略意境,进入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感受艺术形象的继续和深化,是对作品形象的总体把握。学生对形象的把握只是知其“然”,但并不知其“所以然”。在审美判断阶段,鉴赏的结果是通过思索理解而对鉴赏对象作出或认识意义上、或道德意义上、或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中有温庭筠的诗《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时,先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晨起车铃、茅店鸡声、板桥人迹、山路槲叶,驿墙枳花、残月秋霜、回塘凫雁。再指导学生展开联想: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马的铃铎声。旅人听见鸡声爬起来看天色,残月在天,可板桥的霜上已有人迹。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梦中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学生在分析品读中可以发现,诗中流露出浓浓的“悲”情,传达着一种羁旅的愁思,营构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和凄苦的情调。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景画面中感悟诗人心境。透过诗句,学生从中看到、想到的是普通的自然景物或事物:“征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凫雁”等等,但这仅仅是表层的意象,还不是诗人最终的意旨,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才是诗人的终极追求。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意蕴却是:旅途的艰辛,情景的凄凉,人生的孤寂,境遇的悲苦,早晨的寒意,心中的思乡之痛等等,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和凄苦的情调。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也正是这些真切可感、富有特征的意象,传达出羁旅的愁思,营构了悲凉的氛围和凄苦的情调。通过对诗中丰富意象的感受,领悟诗人情感的流露,进入诗人营造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的意境中。把握意境进行审美体验,学生理解诗人的终极表达,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

三、体味玩赏,理性顿悟

体味玩赏是鉴赏教学的最高层次。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和意蕴再次品味,对其中的精华部分反复思索,产生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新的领悟。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学生在深入阅读后可以认识到,诗人把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同月亮阴晴圆缺交替的自然现象相比,从自然规律中透析一种社会规律,从而发出一种感叹:没有常圆的月亮,也没有永远欢合的人事,此事自古以来就不能完美如愿。对诗句的理解,发人深省,给人以理性的启迪,使人能够旷达地对待生活、面对人世。

通过艺术形象感受、审美体验、体味玩赏三个阶段的鉴赏教学,学生对诗词作品的理解、把握由浅入深,从中获得了审美体验并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当然,在实际的鉴赏教学中,三个阶段并非层次分明,而是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不可截然分开的。

(责编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意象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来自林间的风
猜诗词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