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阴阳“观”

2009-03-11 02:46詹志方
关键词:有形名牌感性

詹志方,王 辉,周 南

(1.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2.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一、西方的品牌理论及其思考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1]。品牌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有形和无形价值的综合表现。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解释具有“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的功能。

凯勒的品牌共鸣金字塔[2](见图1)将品牌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为它们代表两种不同的建立品牌共鸣和忠诚的方法:一种是加强产品相关的性能联想和所导致的判断;另一种是加强非产品相关的形象联想和所导致的感受。这是因为消费者的理性关注使其追求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品牌,而感性关注使他们追求能满足心理或感情需求的品牌。凯勒指出,强有力的品牌往往是理性和感性兼而有之,两者为顾客提供不同的品牌共鸣通道。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性能和形象的特色互补诱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反应,使品牌建立牢固的市场地位。

上述西方品牌理论带有二元论①的思想,体现了西方思维的形式理性。形式理性,具有“分”的特征,关注的是过程,具有精确和计量特点,强调的是“逻辑”。而中国思维更注重“实质”理性,指向目的,具有模糊和思辨的特点,具有“合”的特征,强调的是“顿悟”。品牌这些形式概念从不同侧面反映品牌的阴阳二质。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阴阳观的合二为一的品牌阴阳模式,与西方的一分为二的有形-无形或理性-感性模式对应,作为建立一种融会贯通中西的品牌营销理论的尝试,并希望指导企业的品牌建设。具体模型见图2。

图1 凯勒 品牌共鸣金字塔

图2 品牌阴阳模式

二、品牌的阴阳二质

作为一种认识宇宙事物的思维方法,阴阳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根据阴阳观,万物的形成、生长、变化和毁灭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品牌作为万物一种,亦具有阴阳属性。

品牌的阴质可概括为:实, 有形,功能,理性;阳质可概括为:“虚, 无形, 形象,感性”,品牌的阴质具体表现为“有形而实在的产品功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注重实用、实惠,关注交易、利润,主占市场份额,”。品牌的阳质具体表现为“无形而虚存(即精神存在的,并不是虚无)的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以印象感觉等体现,注重关系、优越,关注名气和交情,主占情感份额”(见表1)。

三、品牌阴阳“观”

如前所述,图1的“品牌金字塔”虽没有把品牌的感性和理性完全对立起来,但是仍将品牌的感性和理性表现在金字塔的两侧。也就是说其品牌的阴阳呈“分”开之形。而在图2中,用太极图来比拟品牌,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二质互动、贯通、浑然一体。

表1 品牌的阴阳表

这种模型和“品牌金字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能从“形”“融会”之、又能从“观”“贯通”②之。可以说,品牌阴阳“观”,其精华主要在“观”字。通常所谓观,指眼睛看,但这里主要指心神之“观”,它属于超越眼睛看那种直观而又处超越之“观”,它和“玄”连在一起。所谓“玄”,就是思经过“悬置”与超越进入混沌状态。唯有这种“玄观”状态,才能打破逻辑概念思维所设立的一切框框,进而才能获得最大的想象空间和思的自由度,从而获得“顿悟”。品牌阴阳观的重点不在于描绘品牌的阴阳二质(表一的左右两列),而在于从“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来“观”品牌,在于从品牌的“心”来“观”品牌,从而发现品牌之道(即表1的中间一列)。

首先,我们从“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③来“观”品牌。

1、“阴阳互根”、“万物负阴抱阳”——品牌之生。“一阴一阳谓之道”,品牌之阴阳,缺一不可,品牌的关键不在于具有阴阳二质,而在于“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如果把阴当作品牌的有形部分,有形部分体现“徼”,阳当作品牌的无形部分,无形部分体现“妙”④,那么品牌的有形部分要能反映无形部分,为品牌形象打下厚实的基础,而品牌形象要从卓越的产品功能自然而然提升,这样才能实现品牌的“玄”。品牌的阴阳互根是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2、“阴阳并济”、“阳亢阴实”而“冲气”——品牌之升。“阴阳并济”提示了具体产品(服务)品牌提升的方向。整体来说,有形的产品已经具备了“阴实”的基础,那么它的一个侧重提升方向,就应该进一步发展无形的“阳虚”的部分,即有形产品应该向“个性”、“文化”等无形的“阳”的方面发展。成功的案例如运动鞋行业的耐克,紧紧围绕“成就感”来塑造品牌;手机行业的诺基亚向“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发展,还有酒行业的“国窖1573”、“茅台国酒”等,品牌向“历史文化”发展。那么本身已具有无形性的服务,就应该加强有形的东西。如金融服务有“大理石”柱子、有高楼大厦;又如沃尔玛强调“与顾客三米相见八颗牙齿”的微笑服务标准;再如麦当劳、肯德基特别强调汉堡包的制作标准。

品牌提升大方向是“阴阳并济”,但具体到其提升过程,却是“阳亢阴实”。以我们现代的逻辑看来,这似乎是矛盾的。然而根据 “大正若反”,这确实是企业提升品牌的方式。“阳亢阴实”实际上指做品牌要“顶天立地”。怎样才能顶天,就要有高的眼光,这样品牌才有发展空间。怎样立地,就是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品牌,做好其细节,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阳亢阴实”还有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即“眼高+手低”。“眼高”是指目标远大,有创立国际名牌的雄心和规划,手低是指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事,从一个微笑以及一个动作开始做起,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以不择手段打品牌,而要踏踏实实做品牌。

3、“和”——品牌之健康。“和”才能健康。如果把品牌当作人,人健康时阴阳二气是平衡的,如果阴阳不能维持相互平衡,即阴阳失调,就会生病,要保持健康,品牌阴阳二质就要 “和”。如果把品牌的有形部分的阴当作“名货”,无形部分的阳当作“名牌”,则名货为实,名牌为虚,然而他们必须互动而“和”,名货与名牌的持续互动而“和”才能创造健康的品牌。名货(可以)带来创名牌的机会,名牌要带来造名货的机会。名货要能直指向名牌,具有可提升的“美好联想”、“美好印象”。名牌要具有有形的实质,要拥有使消费者感觉得到的卓越的 “效用层”。这样品牌通过互动而“和”,实现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才能健康、才能具有勃勃的生气。

其次,从“心”来“观”品牌。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能帮助品牌的创生、发展形成健康的具有生命灵气的品牌,然而有生必有死,那么企业怎样才能使品牌不朽呢?这里关键是在于品牌的“心”,“心”通过修炼,才能超越生死,才能有光环,才能不朽。整体来说,“心”要修“德”。具体来说要做到“心中有阴阳”。

如图2所示,品牌的“心”在阴阳交界处,启示我们做品牌要“仰不愧天、俯不愧地”,要“抬头三尺有神明”,“心”中要有品牌的“天地”,要诚和善。品牌的“心”处在阴阳之中心,启示我们做品牌要 “内不愧心”,“心”中要有品牌的方圆,要心正。再如图2中,如果品牌最外面虚线圆圈代表品牌的光环,品牌是否能产生光环而不朽,关键在于品牌的心。品牌的“光环”是品牌内在美好心灵的涅槃,是品牌内在之德在人心的感召而生的“道”。天下自在“天下人”心中,品牌的“光环”也只在其忠诚客户的心中。品牌的“心”,要能穿越阴阳,赢得天下人的心。品牌要能赢得天下人的心就必须“好”,就必须“德高”望重,必须达到“德高鬼神惊”的境界。

总而言之,要达到品牌境界,企业要用阴阳观来“观”品牌,知品牌阴阳之“徼”和“妙”,进而生品牌之“玄”;通过阴阳互根、阴阳并济、阳亢阴实来“冲气”实现品牌之“和”;要“发善念”来正确对待品牌的“实用”和“关系”;要用“心正”来把握品牌之“交易”和“交情”;要以“德”为基来承载品牌的“惠”和“优”;要凭“义”来对待品牌的“利”和“名”;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进而满足消费者的“圆满需求”,赢得市场份额、情感份额,最终赢得天下的“道”份额,实现品牌的不朽。

[注释]

①按照王树人的研究,西方自“轴心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第一实体”后,西方思维就日益具有了“主客”二元的框架。详见: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②按照《易·系辞》 "往来无穷谓之通",我们这里的“贯通”含有发展之义。

③“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来自老子《道德经》,这里指一切事物都有并存的阴阳两“气”,这两“气”友好互动的结果叫“和”,“和”了才能“好”。

④“徼”和“妙”来自老子《道德经》“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Kevin Lane Keller.Marketing Management[M].Pearson Education 2006.311-312.

[2][美] 凯勒.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 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有形名牌感性
撕名牌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企业名牌
未定义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名牌表
新商标法禁止“傍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