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剧作的戏剧冲突特色

2009-03-15 10:16陈为艳
飞天 2009年24期
关键词:剧作狗子疯子

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真理。约翰·霍华德·劳逊指出:“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自觉意志被运用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可以理解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强度应足以导使冲突达到危机的顶点。”因为戏剧冲突的存在,才使得戏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戏剧冲突的这一特点,使得在戏剧的审美上评论者更多会用激烈、紧张与刺激等类似的词来形容。然而我们在对老舍的戏剧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术语却应该是生动、有趣、深刻,而不是激烈、紧张与刺激。老舍在戏剧创作中,对戏剧冲突的处理上,采用自然淡远的方式,表现出显著的小说化的特点。

剧本与小说相比,它必须产生更迅速的效果。这就要求剧本必须采用集中鲜明的戏剧冲突来达到这一效果。小说可以让作家进行平淡自然地展现矛盾,叙述情节。但这些,在戏剧中,就绝对不可能,也不允许。因为戏剧一共只有两到三小时的演出时间,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舞台可以活动,既不能变换地点太多,也不能由作者出来解释,一切要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对话来表现。因此,戏剧也就特别要求结构的严密紧凑和高度统一的集中戏剧冲突。

但老舍先生不十分看重戏剧艺术的“冲突律”和“戏剧性”。除极少数作品外,他的作品都缺乏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情节。这是因为他在从事戏剧创作之前就已经是成熟的小说家,他有小说家的自信和自负,也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强大的思维定势。自信、自负和思维定式形成一种强大力量,影响着老舍的戏剧创作。他不太遵守戏剧艺术的规矩和方圆,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写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他心目中的剧本。他不在乎写的是否符合戏剧艺术规范,更不在乎用小说的创作方法去创作戏剧,有时想“在乎”,但敌不过思维定势的力量,因为小说创作的经验已经融进了他的每一个文字中。他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执著自己的艺术追求,往往冲破戏剧规范出现花样。因而老舍戏剧创作的道路是异于一般剧作家的道路,也是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道路。

老舍在戏剧结构的安排上,对戏剧冲突的构思处理上,表现出很强的淡化意识,一般没有环环紧扣的或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剧情发展,“没有张牙舞爪的穿插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曹禺语)。传统的戏剧结构观念强调全剧情节运动过程中的向心性而排斥离心性。如李渔提出的“一人一事”、“一线到底”,再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锁闭式”和“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模式,也只是仅仅在具体叙述方式上的不同而已,而在实际上仍然都是对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的一种窄化处理,都是强迫观众只能以单一的视点去坐井观天。老舍所采取的正是李渔所极力反对的那种自然松散的结构冲突的方式,在自然淡远的“述说”中,力求使人们能够放开眼界,从各种不同的视点、角度和层次去全景式关照和把握社会生活。老舍的剧作中,每一场戏都为自身而存在,都有自己的矛盾冲突,并讲究高潮。幕中各景也都自成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茶馆》的第一幕中,老舍用无数张人物速写组成的若干幅有尖锐冲突的戏剧场面,在丰富多样的矛盾冲突中,巧妙地创作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曹禺语)在这里,晚清末年的反动统治和人民之间尖锐的冲突,是通过十个戏剧性的生活场面,和几条性质不同,色彩相异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展现出来的。这就是:

(1)马五爷的威风——表现了正直的旗人常四爷和清府的打手二德子之间的格斗,和人民与洋奴的对立;(2)康六买女——表现了人口贩子刘妈子和破产农民康六之间的人口交易;(3)常四爷骂洋货——表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经济入侵的仇恨;(4)人不如鸽——表现了贫富的悬殊和对立;(5)秦仲义实业救国——表现了秦仲义和常四爷的思想矛盾;(6)庞秦椒风——表现了顽固派和维新派狭路相逢时的唇枪舌剑;(7)茶客愚昧——表现了维新运动的脱离群众;(8)常四爷被抓——表现了特务横行,人民遭灾的白色恐怖;(9)庞太监买妻——表现了无辜百姓,惨遭反动派蹂躏的悲剧;(10)“将,你完了!”——表现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这十个戏剧场面,都是晚清末年社会生活的剪影。相互之间,虽然联系不紧密,反映的矛盾冲突也个个不同,但都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暴露出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由这种多样性的矛盾冲突组成的丰富多采的戏剧场面,就使得《茶馆》的第一幕气氛热烈、内容充实,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使观众在一种平淡自然中感受到戏剧的巨大吸引力。连外国朋友也认为:“《茶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全剧用貌似轻松的手法,将零散的故事组织成一幕阴郁的历史画面。”

尽管戏剧理论家们对“戏剧规律”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戏剧都以冲突为对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戏剧理论家们认为戏剧冲突不仅是戏剧的要素,而且贯串情节始终、具有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冲突论”所谓的“冲突”,要求在诸多冲突中必有一对冲突是戏剧的基本冲突,它贯串始终并制约其他冲突,是全剧主题与结构的脊梁。而老舍的剧作却反其道而行之,重人物塑造,轻剧情冲突。因此,老舍戏剧尽管人物生动、性格鲜明,但几乎没有一部剧作符合“冲突律”。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老舍的戏剧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物之间无任何冲突。其实,一般意义上的“冲突”俯拾皆是,而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他的许多剧作都不具备。

老舍对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力求自然。他写剧总是力避大波大澜,戏剧的动作一般都不特别紧张、激烈。但在人物设置上,老舍善于运用性格对比,着重表现剧中人物性格上的照应、陪衬,以强化戏剧的矛盾冲突。同时彼此之间的性格冲突,也不是处于显著变动状态,而是相比较而存在,它们共同衬托出社会生活的律动和变迁。比如,《龙须沟》里王大妈母女的安排就是如此,老舍的意图十分明确:“一老一少;一守旧一进取;一明知沟臭而安居乐业,一知沟臭,就要冲出去”。对于具体冲突的展开,老舍运用的是“一触即散”的方式,眼见着一场纠葛就要发生,却一会儿就烟消云散。这种处理方式,回避了舞台上形式化的“大动作”,观众从心理期待的反差和落空中得到了审美愉悦。比如《龙须沟》第二幕第二场冯狗子被迫来向程疯子“赔不是”的那一段。在解放前,冯狗子帐着黑旋风的势力,横行霸道,强抢硬夺,踢了程娘子的香烟摊子,还赶上门来把程疯子打得口鼻流血;解放了,冯狗子听从赵大爷的指点来向程疯子道歉,程疯子见到旧时的仇人,并没有纠打冯狗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打人的已经不敢再打,我怎么倒去学打人呢!”一场干戈旋即化解。按照一般的思路,剧作会顺理成章地安排程疯子解放后的复仇,在舞台上痛斥、纠打冯狗子,以造成外向化的强烈刺激。但老舍的处理会使我们在期待落空后陷入深层的思考。我们不但不责怪程疯子的个性软弱,无力抗争,反而能够在程疯子命运变化过程中窥见新的社会正义得到伸张,人民扬眉吐气的时代风貌。

而这正是老舍在剧作中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独特魅力所在。他另辟蹊径,采用自己烂熟于心的小说创作的技巧,运用平淡自然的方式,巧妙的让我们领会了这种创作方法的风采。虽然这种方法难以避免在演出时易导致平淡乏味的缺陷,但这毕竟是一种可贵的尝试,这是中国剧坛王国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参考文献】

[1]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

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南德意志报,文艺研究[N].1981,(1).

[3]老舍.龙须沟的人物[A].老舍论剧[M].北京:中

国戏剧出版社,1987.

[4]老舍.老舍创作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作者简介:陈为艳,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剧作狗子疯子
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初探
送礼
送礼
还钱
家乡的疯子
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梦游
吴城垡惊悚漫画世界的构建
楼顶上的疯子
半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