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思维定势”育“创新思维”

2009-05-11 08:52蔡锦华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导体定势

蔡锦华

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们对刺激情况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并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存在两方面的作用,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消极的思维定势容易使人们的思维陷入僵化状态,极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初中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若能及时打破思维定势,对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十分有益。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消极“思维定势”的成因

1.对原有经验盲目崇拜。

现代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社会实践中,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途径,获得许多阅历不深、没有全面理解的所谓经验,这些经验还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极易使学生在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阻碍正确解题的顺利完成。例如,根据同学们头脑中的一贯经验,认为铁比棉花重,从而形成这种定势。所以,在比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铁谁重时,许多同学马上回答1千克铁重。这是一种对原有经验盲目崇拜所造成的思维定势。

2.对已学知识盲目崇尚。

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累新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学生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和思维能力不完善性,他们容易在思想上形成一种认识:只要老师讲的、书本上有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这种盲目崇尚,造成对学习新知识的思维障碍——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排斥性。例如:某一物体原来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为 ρ,当把物体切取1/2时,则剩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体积为______,密度为______,由于学生在运用ρ=m/v公式时,僵化地套用了数学知识,认为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错误得到质量为m ,体积为 v,密度为ρ/2,而没有理解其公式本身表示的物理意义。这种对知识的僵化运用,对学习R=U/I,V=S/T等知识,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3.思维习惯的稳定性造成的思维定势。

思维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培养和学习的过程,当同学们对某一问题思考习惯后,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同学习惯于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解题时往往考虑由已知去寻求结果;有些同学习惯于逆向思维方式,从结论去联系已知条件;也有些同学习惯于从中间去寻求已知和结果的关系,很少去学用其他思维方式。在解决新问题时惯用同种方式而无法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负面的思维定势。例如,同学刚学习W=FS求解做功多少的公式,就总用该公式求解做功多少的习题,而没有考虑S是否是F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种思维稳定性的嫁接,造成了思维定势,得到错误的结果。

二、“思维定势”的常见种类

1.经典的课本实验诱导思维定势。

例1:如图所示,在匀速向右运动的密闭玻璃瓶中有一个气泡,当玻璃瓶遇到障碍突然停止时,瓶中的气泡将 ( )

A.向右移动 B.向左运动 C.保持静止

分析:学生由于联想到惯性这一节的实验,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上的小木块会向前倾倒。许多同学受此影响,错选了A,没有考虑瓶内有两种惯性大小不一样的物质。由于瓶内水的质量大,保持原来向右运动状态的本领大,而气泡的质量小,保持原来向右运动的本领小,所以水继续要保持向右运动状态,而把气泡挤向后,即应选答案B。

2.深刻理解物理结论引起的思维定势。

例2:如图,把重为30牛的物体用18牛沿斜面向上的力,把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推动,此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 )

A.18牛 B.30牛

C.3牛D.15牛

分析:学生普遍牢记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看到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应等于拉力。这种定势让同学迅速得出18牛的错误判断,没有考虑物体处在斜面上,物体匀速向上运动,不仅要克服摩擦力,而且还要克服重力沿斜面向下的一个分力。所以18牛的拉力并非都用于克服摩擦力。要求出摩擦力大小,可先考虑物体在无摩擦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拉力为15牛,与存在摩擦时18牛的拉力的差值就是3牛的摩擦力。

3.不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起的思维定势。

例3:如图,在空中和气球一起匀速上升的重物,若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则重物将( )

A.停止在空中B.立即往下掉

C.仍要继续向上运动一会儿

分析:按同学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时,重物肯定会落向地面。受这一思维定势影响,绳子断裂后,重物由于只受重力作用,一定立刻掉向地面,得到错误的B答案,而没有考虑重物的初始运动状态。由于物体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向上的运动状态,即仍要向上运动一会儿,所以正确的答案为C。

4.死套公式引起的思维定势。

例4:20oC时,NaCl的溶解度为s克,将a克NaCl投入b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100a/a+b)%B.(100s/100+s)%C.两者都有可能

分析:由于同学们对溶质质量分数求解公式记忆很深,即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认为求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套用该公式,放入水中就是溶质的质量,作出错误的A判断。若能仔细理解放入水中物质并不一定都能全部溶解于水中,也就是说溶质的质量并不一定是a克,存在有不能全部溶解的情况,就较容易得到正确答案C。

5.其他学科的思维习惯引起的思维定势。

例5:由公式R=U/I 可知 ( )

A.导体中的电流越强,导体的电阻也越大

B.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

C.导体中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的比值

分析:由于受数学知识的影响,产生R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的思维定势,错选为C,而没有理解电阻的物理意义。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只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无关,只用电压和电流的比值表示。故选D。

三、破“思维定势”,育“创新思维”的策略

要打破思维定势,方法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铲除产生的根源,才能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针对学生对原有经验的盲目崇拜,可经常找一些学生极易犯经验性错误的练习题。如A、C类型的习题,以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对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碰到的现象,要透过其表面,抓住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其次,针对对已学知识的盲目崇尚,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要惟实。对公式、定理、规律要讲深、讲透,及时让学生了解公式、定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分析新旧知识间的相同、相似、相异之处,尽量减少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负面影响。

最后,针对思维定势产生的第三种原因,可进行有效发散思维方式的培养,对预防思维定势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问”、“多题同理”的不断教学,促进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诱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虑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鼓励学生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结果并不完美。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奇妙解法、思路,应大胆表扬、鼓励。

3.容纳异议,充分尊重学生。容纳学生的不同见解,在上课时允许出现相反的思想观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在思维的发散中得到创新的效果。

4.给学生发散的空间和时间。全天候的开放学生实验室,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实验中去探索知识,验证知识。课外练习更要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等实践性作业可以没有时间限制,以使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机会。

5.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要包办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结合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从验证性转变为探索性。让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学科知识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和谐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力,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例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可以增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积大小是否有关等探究性研究,既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导体定势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导体杆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剖析与启示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高频传输线路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