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09-05-27 06:16张晓弘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烛台阅读教学思维

张晓弘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客观现实不是消极的反映者而是积极的活动者。阅读就是阅读者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要知道,阅读的客体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要读懂它,需要阅读者深入实践,独立思考,借助联想与想象,同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从而很好地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触发新的联想与想象。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发展智能,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1变讲授为自读

叶圣陶说过:“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就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就应该来学习知识,解除疑惑。教师精心备课,力求将课文讲深,讲透。以为如此,才不误人子弟。可实际上,往往把学生当容器,一味“灌”,灌得学生昏昏沉沉,只会“收听”,不会“动脑”;只会“贮藏”,不会“处理”。学习是一种过程,一种认识探索的过程。没有实践,哪能认识?没有认识,哪能探索?没有探索,哪能发展?为此,阅读教学应该改变讲风太浓的状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体会,自己摄取,自己检查,自己纠正。在自读中增强感受,知变求变,锻炼思维,发展思维。思维的发展不能靠别人给予,唯有用自己的内部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教师要有目的、有系统、有训练地讲授点拨,但绝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2变“牵引”为“引导”

《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里用撞钟比喻学生的发问,鸣声当作教师的答问。撞钟之声有强弱,表示答问程度有分寸。教师不轻易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必待学生反复思考,将要触及问题的实质,发问有一定水平时(从容:喻学生有所进而复问),才予以指引,使问题答案得到揭晓而“尽其声”。可见,答问其实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和过程,是对最佳答问效果的超前认识。学生已是“山穷水尽”,我们一步步地加以引导点拨,使之“柳暗花明”“茅塞顿开”,有登岸成功的愉悦和仙人指路的感激,这样的答问效果必定非同一般。

钱梦龙老师教《故乡》中的例子一生: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师:烛台是什么?生:插蜡烛用的东西。师:对!那么香炉呢?生:插香用的东西。师:都用来干什么?生:求神拜佛。钱老师把眼光盯在香炉和烛台的实际用途上,看似未作回答,却让学生明白到了“求神拜佛”的程度上。

当然这还不是正确答案,未及本质,但毕竟扶人“上路”了。然后,再说到“崇拜偶像”,说到相信迷信,说到泥塑木雕,说到宿命论,说到银项圈,说到取名闰土。这些问和答,似乎都跟原始问题对不上号,但扯得上边,因为,如上说到的,它们的内质是跟“香炉烛台”一样的,它们是同一种东西支配的结果——“精神麻木”,至此“放平”。其实,在这里的由“扶”而“放”的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引而不发”“导而弗牵”(《礼记》),给了学生“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论集》)。这样的答问,通俗自然,丰厚深刻。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兴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快乐。

3变“提问”为“反问”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疑问,就有探索问题的愿望。有愿望,就有强大的推动力,推动着思维不断活动。教学中,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向学生提问必不可少的。但是。真正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心理处于高度的积极觉醒状态,还要提倡“反问”,即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向同学提问题。教师提问,所问的问题是教师阅读的认识。教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启发学生,依然是牵着学生鼻子跑,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扩散力。而“反问”是学生亲身体验,生疑质疑,思维空前活跃,课堂民主气氛浓厚,学生主体意识强。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试想,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一个为大家认可的有价值的问题时,心情是多么高兴;所产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是何等强烈。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鼓励学生反问多么重要。

4变“有为”为“不为”

如何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呢?有的人误以为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的知识多,能让学生跟着老师不停地转,就是充分发挥课堂效益。有的老师甚至怕耽误时间,连该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都省略了。可事实上,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教师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看一遍;教师串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一遍;教师演示十遍,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总之,要让学生多锻炼,还其主体地位。课堂阅读,能够让学生说的要让学生说,能够让学生做的要让学生做。还可以挤出几分钟空白时间让学生自由利用,充分活动。这对教师来说也是“此时无为胜有为”。正如老子所说:“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补。”表面上教师好像“无为”,实际上,是要学生“有为”。学生可以在“空白”时间里朗读、吟诵、质疑、问难、演说、评论等等,尽情发挥,自由表现,使阅读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中吸引注意,激发主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不但要让学生“看”和“听”,而最好还要让其“读”和“写”,“做”和“演”。在头脑中建立多种联系,彼此接通,积极思维,加深理解。所以,要让学生多活动,教师“无为”,是要学生“大有作为”。在留给学生空白时间时,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学生充分意识到这是老师特意留给我的,让学生在这自由的时间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猜你喜欢
烛台阅读教学思维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水晶烛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另一个烛台
上帝的烛台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