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09-05-27 06:16董玉辉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工具

董玉辉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2002年4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2003年又修订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提了很多年,各自的发展也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完善的时期,但非此即彼的摇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危害,二者统一的提出,才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合理的方向。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什么可以统一

首先,统一是语文学科所固有的特点和内涵决定的。

语文是一个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综合,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听说读写的综合,字词句篇语文的综合等等。语言文字是语文最基本的含义,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将语文的本质属性概括为:“语文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首先是“工具”,这是同其他知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其次,语文是“交际工具”,这是它同数学等其它学科及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根本区别;最后,语文是最基本(或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它同手势语、体态语等的根本区别,是语文的独特个性。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是其本身固有的,是我们始终要坚持,不能丢掉的。

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既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把依附于它的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另一方面,我们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世界的进步文化,同样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语文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语文这一工具不同于汽车等工具,它承载的不是人和物。而是文化;它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达意,个人之间的交际,而且用于社会文化的传递与传播。因此刘国正说:“人文性应是语文教学所固有的,只是在一个时期淡化了,甚至有些丢掉了。语文这东西,是同人的思想、感情、情操和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把语文学习看成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许多弊端的导因。”顾明远也说:“工具论也好,文化论也好,都不能忘记语文既是交往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只有把工具论和文化论结合起来,在教会学生使用汉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其次,统一是语文教材编排形式所决定的。

语文教材采用文选型的编法,并非中国所独创,几乎各国皆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预计今后语文教材的形态也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迄今为止,学生通过研读范文来学习规范的语文,仍然不失为一条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指导学生读好范文,始终是进行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范文是典范。是优异的言语成品,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各种言语要素的“活的综合体”。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极大地拓展了语文训练的空间,使语文训练的内容显得格外的丰富生动。学生经过正确的训练,在充分领悟、欣赏文章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必然受到范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个交际工具的过程,本来就应该是接受人类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这个高度认识语文教学,才能认识到语文能力应当具有鲜活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的特点,才能做到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从语文的功能来看,‘工具性的表述强调的是实用功能。语言文字构成的文章,不同于铁锤钢锯那样的工具,它们都有人文的内涵。一个懂得几种语言的人,在某个特定场合选择哪种语言表达思想是有深刻的人文背景的。”从巢宗祺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语文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它的形式,人文性则是侧重于它的内容。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而言,人文性是就其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而言的;人文性是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是目的和结果。弄清这种关系,也就不会偏废哪一种属性了。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追求必须借助于人文性的途径。一般语文训练是进行文学训练的基础,文学阅读训练则是一般语文训练的发展和提高。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只能通过具体的语文训练来实现,否则语文学科就难免混同于其他人文学科而无从显示它特有的个性,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至于文化熏陶、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等都只能是在母语教育的过程之中进行,而不应凌驾于母语教育之上。同时语文教材文选型的编排方式又为这种交融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二者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为语文教学走出误区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文学教育要求教师把美文当作美文来讲,充分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但中学的文学教育并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虽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但就其基本性质来说,仍带有基础工具性的特点。同样是学《祝福》,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鲁迅先生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大学生则学习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前者着眼于语言的学习,后者则侧重于思想内涵的把握。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文学的一般属性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实例和训练语文技能的‘情境,其抓手是‘语言。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反过来又了解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就能在言语能力养成的同时,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

刘国正指出:“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工具论之所以主张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目的就在此。”中学语文课正是要教会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初步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艺术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要想充分揭示作品的审美特征,就必然要重视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讲解,而且一定要从表面的“文意”的分析。推进到深层的意味、意蕴的审美理解,即对“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感悟。对作品的言象意的分析,都必然要紧紧扣住课文来展开。与目前这种刻板模式不同的是,教师不仅要讲字词的“字典意义”,而且还要讲“字典意义”以外的“文学意义”。这不但不会削弱字词句篇的教学,反而提高了字词句篇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字词的解释,而是要理解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味,让学生运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工具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准备工具:步骤:
向量的巧用
“巧用”工具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