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农村教育的沃土上闪光

2009-06-07 10:54张振起
天津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师

张振起

2009年教师节,天津市大港区第五小学的董新玉老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面对荣誉和成绩,董新玉情真意切地说:“作为教师,唯有把热情与梦想、创新与开拓的精神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自己的父老乡亲,才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董老师行胜于言,20年来,她扎根农村,情系教育,在平凡的工作中耕耘探索,“新玉”之光日增其泽,谱写了一曲不懈奋斗的奉献之歌。

大港名师初长成

20年前,董新玉从师范学校毕业,在大港区中塘镇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开启了她的从教航程。崎岖泥泞的村路,潮湿的宿舍……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让这个憧憬美好未来的姑娘蒙头委顿。因早年丧父,董新玉与老母亲相依为命,然而,在这偏僻的乡村,与母亲相距遥远,难尽孝心。她哭过、恼过,也埋怨过命运。但是,学生们那懵懵懂懂的眼神,乡亲们那殷殷期盼的目光让她忐忑自愧,哪儿的孩子不需要教育,哪儿的水土不养育人?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困难激发动力,艰辛锻造成熟。由于缺少教师,董新玉包揽了二年级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所带班的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得到了领导、同事和乡亲们的肯定和称赞。直到今天,她也忘不了学生们怕她孤单而陪在她身边的一个个温馨夜晚。?

农村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所限,视野、见识较窄,比较封闭,学生们表现得不自信,课堂上真正的“对话”难以实现,课堂缺乏灵动的色彩。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了自己心中对农村教育的那份执著的理想,她借鉴经验,创新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学生进步了,她自费买来他们最喜欢的少儿图书作奖品;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排演课本剧,朗诵诗歌;假期里,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慢慢地,她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她,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了。课堂上,学生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听过她的课的领导和同行们赞许地说:“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是知识大餐和心灵鸡汤,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啊!”

课改实验做先锋

2001年,天津市大港区被遴选为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全新的教学理念使她眼前豁然开阔,理想的教育境界令她深深向往。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课改大潮中。

董新玉深知,投身课改,先要“富脑”。为此,她开始与教育名家、课改同行进行心灵的对话,揣摩着、体味着,如蜜蜂般吸吮着甘甜的花蜜……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当别人快乐休闲时,她却在研读教学报刊,汲取教学经验;记不清多少次独自一人在空旷的教室里练板书,磨炼教学基本功;更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为了上好一节课,她反反复复地修改教学设计,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日久天长,厚积薄发,董新玉的语文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后,常有学生追着说:“老师,下节课还上语文吧!”

董新玉说:“迎接新课程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严峻挑战。”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她勇敢地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极限。董新玉参加了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在经历了最初的欣喜过后,面对着眼前艰巨的任务,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她认识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变革,教科书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主要功能从负载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科书不是仅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仅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教科书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科书编制过程延伸到教与学之中。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科书要成为“学材”,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怎样才能将上述理念恰当、合理地落实到教科书编写中去呢?她一次次地研读《课程标准》,一次次地设计、修改课后练习,一次次地斟酌入选的文本词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都反复推敲。她踏实、认真的工作赢得了专家和领导的肯定。之后,她又应邀参加了天津市地方课程教材《语文实践》和《中小学展示性阅读》配套丛书的编写工作。

她认识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舞台,师生都是“主演”。记得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天忽然下起了大雨,由于之前久旱无雨,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她抓住“天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看雨、听雨、写雨。那一节课上,学生陶醉于看自己想看的事物,尽情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愉快地写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快乐中观察、想象,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呢?在课改实践中,她准确定位,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明确职责,引导小组成员会听、善说、乐学,在合作学习团队中,每个成员既善于接纳对方,又乐于表现自我,学生们品味着合作的乐趣,培养起团队精神。

此外,董新玉还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愿说、敢说。在课堂“对话”中,有时学生的见解比教师的更独特甚至更科学,董老师就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师生之间的商榷并不只是是非之争,更多的时候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完善。课堂已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达心声、倾诉情感的天地。

一路走来,董新玉和学生一起沐浴在新课程和煦的阳光里,共享着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与精彩。2002年,她被评为市级课改先进个人,并被推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她所撰写的11篇论文在多家刊物上发表,18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评选中获奖。

大爱无痕师生情

董新玉任教的大港区第五小学地处农村,在校生有许多是农民工子女和本地贫困家庭的子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着许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是董新玉的座右铭。参加工作以来,她努力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叩开每个学生的心扉,特别是对农民工子女和本地贫困家庭的子女更是倾注更多的心血和爱。因为她知道,“责任”二字大如天,“师德”分量重如山;她知道,一个学生只是全班的几十分之一,却是家长心目中的百分之百。

小倩,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党员和学生“结对子”的时候,董新玉选择了这个女孩。经过了解,董老师才知道小倩的妈妈在市里打工,一个月才回家一趟,爸爸也是天天早出晚归,根本顾不上照顾她,更别提关心她的学习了。从此,董老师又多了一个女儿,小倩的衣服脏了,她会拿来干净的让她换上;学具没了,她会送给她一套新的。悉心的呵护赢得了小倩的信任,温暖了她幼小的心灵,如今的小倩,小脸上绽开了如花的笑容。

小欢和小玲的父母身有残疾,当董新玉第一天见到这两个学生时,她为她们的健全感到幸运,天生的爱怜之心让她对这两个学生多了一份“偏爱”,同时她也意识到,这两个学生的明天对这两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课堂上她会尽量为她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小玲,由于从小缺少和其他人的沟通,她在回答问题、读课文的时候常会紧张得直打哆嗦。这时候,董新玉会轻轻地握住她的小手,示意其他学生给小玲掌声,为她加油。慢慢地,她的嗓门大了;慢慢地,她敢举手回答问题了。

有一个学生,家境富裕,成绩优异,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倒了他。他的父亲被查出身患癌症,在花尽积蓄后撒手人寰,家里只剩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他渐渐变得少言寡语,脾气也变得暴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次课上,他竟和英语教师顶撞起来,最后一摔门扬长而去,并声明再也不上英语课了。曾经和他有相似家庭变故的董老师,深深地理解学生的痛苦和迷茫。于是,董老师找到了他,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心,对他讲了自己的故事,自己当时经受的心理打击,自己又是如何走出低谷、树立信心的。一次,两次,一小时,两小时……母爱般的师情打动了他,他那倔犟的头慢慢低了下来,压抑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董新玉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必须坚强,因为你现在是母亲的精神支撑,你要努力学习,让妈妈放心。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不久,男孩走出了思想困境,并主动找到英语教师道歉,重新回到了课堂。

悉心、特殊的关爱让这些“特殊”的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快乐、幸福地在班里成长着。董新玉常常想,她虽不能给这些孩子物质上的财富,但她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的世界,带领他们度过美好的小学时光,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一天,她结束外出培训刚回校,一推开教室门,学生们在班长的带领下,齐刷刷地站起来,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响,一声声“董老师好”、“欢迎董老师回来”让她内心溢满温情。随后,学生们一拥而上,把她围在当中,把写满“我想您了”的贺卡、自己舍不得吃的棒棒糖、亲手折叠的手工作品塞入她的怀中,直到她抱不下。那一刻她的心灵震颤了,没想到自己应有的付出,竟得到学生们如此的厚爱!满怀的小礼物,沉甸甸的师生情,她无以回报,只有心系孩子们的成长,继续在这片厚土上放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为了教育的大作为,为了教坛的满园春色,她在中塘镇带出了一梯队骨干教师。她连年担任大港区青年教师研修班的指导教师,坚持为每一期学员作教学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同时,安排学员们作课评课、交流心得。她放眼全区语文教学实际,借助电话、网络,及时与拜师者、求教者沟通,网上开博,跨校结对,巡回作课,在区教育局的号召下,许多小学为她设立了名师办公室。2009年4月,她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期学员。

通过层层推荐选拔,能够入选成为首期学员非常不容易;要完成整个培训过程而不被淘汰也不容易;从完成培训到成为真正的未来教育家更不容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普通教师到名师再到“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学员的成长历程中,董新玉觉得自己要始终保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朴素的心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淡定而坚韧的平常心,坚定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向教育的最佳境界不断迈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都呼唤着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层次领军人物担当重任,引领教育的发展。“造就一批杰出教育家”、“提倡教育家办教育”,业已成为时代共识。“重思教育的使命,重寻教育的规律,重塑教师的形象,重构教育的未来”是时代对我们每一名人民教师提出的神圣使命。对此,我们都责无旁贷。而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有自身专业成长的明确目标和执著追求,需要用思想点燃生命,用智慧照亮人生,只有这样方能开辟出教育的一片崭新天地。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从董新玉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深知: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决不会有教师个人的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课改的创新实践,决不会有桃李芬芳的明媚春天;如果没有对学生母爱般的深情,决不会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如果没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情怀,决不会有掌声、鲜花和声声喝彩……董新玉用20年的时光书写着如诗如画的教育篇章,用对桑梓后生的无限赤诚温暖着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是家乡的这片沃土成就了她的教育梦想。在这片沃土上,她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责任编辑张嵘)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