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2009-06-07 11:11庞晓东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职校职业院校人才

庞晓东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19世纪60年代算起,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经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应试教育模式暂时难以改变,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从书本(理论)到社会(实践)的转变。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成熟、理性地思考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应当贯穿大学生活始终,而不仅仅只在临近毕业时催促学生签约以保就业率。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这充分表明中央政府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决心。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使职业教育和学生就业无缝对接,企业与职业院校无缝对接。同时,为满足现代社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需要,我国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教育模式,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众所周知,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比较发达,而近十多年来,英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目的是缩小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距。在英国,14岁以上的人士都可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很多已经大学毕业的人会到职校培训劳动技能,而从职校毕业的人也可进入大学深造。人们可根据自身需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之间“穿梭”。此外,职校的课程有半日制、全日制或每周上几小时,供不同需要的人选择。

通过与英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我们更加坚信,要加大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以市场导向为中心,培养实用型的国际精英。

一、灵活选择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根据市场导向和个人志向灵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即职业高等教育期间可以继续选择就读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期间后可以继续选择职业高等教育。建立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机制。

二、扩大职业教育的学历模式,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基地

由现有的中专、大专,向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多个阶段式学历模式发展。让学员根据自身的学习现状灵活选择相应阶段教育。

将职业教育院校建设成为集教学、实践、实验、科研、生产为一身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基地。始终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在学习阶段深入一线进行实践,实践加理论,理论再实践。同时根据一线工作实践所反应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专题研究。这样,既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够开展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相信经过努力,实施技术改造,会有更多一线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做到学有用,研有果。

三、以各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为重点,突出培养专业性人才

各院校重点专业领域各有不同,应发挥各校所长,深入重点专业研究领域培养人才。切勿盲目求大求全,扩大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学校应该做专做细,培养更多具有专业优势的、有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四、加大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院校招生部门应长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详细人才需求以及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工作,有目标地进行实践与教学,学员定期去企业进行实习,带着实习问题进行研究与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学员从学校到企业角色的快速转换,为企业节能增效提供有力的支持。学校积极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专业授课和专项研究中来,使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建立终身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必须根据企业和企业从业人员需要开展定期的技术与理论知识培训,吸引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培训,以满足企业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改善企业员工的技术知识结构,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职工可根据需要,选择在职或脱产学习。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在学习中研究解决,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

六、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国际型职业人才

中国企业正稳步挺进国际市场,因此,职业院校要紧密了解企业全球化的需求,加强英语等基础学科教学,一方面让学员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可以进行英语对话并能熟悉海外语言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补充,使学员具备海外工作的专业英语基础,适应海外工作环境。

总之,为了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我国必须重视并快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取长补短,培养更多国际型的职业人才。

(作者单位: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校职业院校人才
人才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的职校我的梦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