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课堂教学“动”起来

2009-06-07 11:11淮英菊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合力笔者思维

淮英菊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主阵地是课堂。面对以往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下面,笔者从物理课的引入、教学过程、结尾三方面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引入要有趣味、有疑问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而学习的核心是思维,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笔者认为新知识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带着疑问。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力的合成》时,我可以先问一个问题:两个人抬一桶水,是站得近一些省力,还是站得远一些省力呢?这样一问,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就会立即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成“我要学”的内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性思维。

二、过程设计要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从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笔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如“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物体受力作用时有没有惯性?”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的点评,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比教师一个人讲解效果透彻,印象更加深刻。

2.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借助于实验

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记忆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给每组学生准备一套材料,如线圈、条形磁铁,学生实验用的灵敏电流计,电线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认真观察条形磁铁N、S极插入、抽出、不动、与线圈一起动时电流计指针如何?同学们的热情高涨,积极动手,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并为下一节学习和理解楞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动起来,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做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并进一步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有两个共力点,F1=6N,F2=8N,用图示法分别求出,:当夹面分别为0°、45°、60°、90°、120°、135°、180°时,合力的大小及方向,并分析随着角度的增加,合力如何变化及合力的范围。此题即巩固了力的合成三种情况(F1与F2方向相同、F1与F2互成一定角度、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合力范围)的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让学生动起来,可借助于挂图、模板、幻灯、录像等多种手段

借助于挂图、模板、幻灯、录像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波的传播时,先演示横波、纵波的传播实验,让学生初步获得整个波传播过程的印象,然后隐去其他质点,演示其中一个运动情况,让学生指点实物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动,而不是随波运动,最后引导学生将两种情形交织、组织在一起,让学生对波的传播过程产生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图景的想象能力。

5.让学生动起来,可以角色互换

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发扬民主,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上习题课前,笔者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上来讲解。学生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感和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显然,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体,这样更易激活课堂,能营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气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意犹未尽的结尾

一节课如何收尾,很有讲究。如果教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的时间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也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将课内的思维延续到课外,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

让物理教学“动”起来的宗旨是激活课堂,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这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一中)

猜你喜欢
合力笔者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芪”心合力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合力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