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校教学的启示

2009-06-07 11:11蔡启茂袁美华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奖惩传导

蔡启茂 袁美华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通过动物和人的系列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论。

一、“准备律”

准备律指的是S—R之间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换言之,准备律就是在做某个事情时使我们感受到“满足”或者“痛苦”的条件,比如学生有些时候很想玩游戏,他们为了这个冲动采取行动时,就获得了“满足”;相反,如果他们想玩游戏但是被教师抑制,或者不想做作业而被逼着去做,则会产生“痛苦”。自然带来满足的行为学生会继续重复,带来痛苦的行为就会尽量逃避。要很好地利用这个规律,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带来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比喻成痛苦的事情。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吃苦! 其实这会给他们带来负强化,让他们更远离学习。而当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你做得真棒! 他们就逐渐会把这些受到表扬看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做好了“享受幸福”的准备,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二、“效果律”

效果律是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当出现主客体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反之联结力量就削弱。也就是说,如果反应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就会强化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联结;如果最后得到的是痛苦的效果,就会削弱两者之间的联结。这个定律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奖惩:学生学习成绩好,我们就给予奖励;反之,就惩罚。这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奖惩措施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往往也会出现问题:第一,学生会认为自己获得奖惩是由于成绩的原因而非学习的原因,而增加成绩的方法并不仅仅只有更加认真学习一条途径,投机取巧、运气都会发挥作用,这样很可能给学生造成误导;第二,会强化一些错误的学习行为,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他并不明白是什么方法真正起了作用,在受到奖励之后,可能会强化某些并不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形往往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行为联结,影响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奖惩实际上是很有学问的。首先要让学生有尝试错误的机会,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让学生体会不同学习方法给自己带来的效果,然后慢慢选择出适合自己、效果良好的学习行为;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奖励,每当学生出现正确的学习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自身特征的学习行为。

三、“练习律”

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的,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即使用率);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即失用率)。换言之,就是用训练和练习的方式来学习,如果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加以反复训练应用,就可以较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反之,就不能掌握甚至会完全遗忘。不管是根据我们自身的学习经验来看,还是根据“遗忘曲线”来看,“练习律”都是无可非议的,它与我国传统的“熟能生巧”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甲乙二人的智力及各方面能力相当,同时背诵一篇课文,若甲背诵次数较多,必定比乙熟练。另外,练习率的消极方面是失用率,即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一段时间内不加以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因此而减弱。

“熟能生巧”的教育观念在很多老师、家长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让学生将习题多做几遍,学生就会模仿着做类似的题目。于是机械性地反复讲解和训练,一个知识点学生需要做数十道练习题来熟悉、巩固,各种各样的变式训练一应俱全,“题海战术”也就产生了。但是,将训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一味采用灌输知识、加大训练量的教学方法,就有可能使学生生厌,产生“熟能生厌”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某些方法理论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没有理解的练习是机械的、盲目的,没有练习的理解也是不扎实的、不稳固的。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将两者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和学习,实践“练习律”是无可厚非的,但练习应该练到什么程度,老师就应当根据实际状况来控制好这个度。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者、交流者、合作者、激发者、咨询者角色的作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探索求真的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奖惩传导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神奇的骨传导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