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是非他说

2009-07-16 09:33
新作文·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傅作义阎锡山太原

小 晓

Q语录——

风:看《潜伏》了么,真是好看,我妈特别喜欢。

雨:嗯,今年是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这类电视剧能拍成这个样子,可见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最起码,里面的人物性格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一面的。

风:我突然后悔,我为什么不早生七八十年,说不定也是个英雄。

雨:哈哈,说不定你是个汉奸,也说不定你会是个叛徒。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很难说。

风:(怒火)你怎么这样说我?

雨:(笑)别生气啊。只是我觉得,我们这代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人,其实并不知道理想的艰难,也并不知道战争的痛苦。现在流行的战争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使人们觉得战争好玩。

风:对,读《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争之苦,确实是我们所难以体会的。

雨:那我就给你讲点真实的战争吧,不过,你可别对战争失望,也别对英雄失望,你该知道了,人性是多方位的,远非善恶那么简单。

风:少废话了,说吧。

★关于围城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南唐后主李煜

1948年,难老泉叮当流淌的太原城为解放军包围,当处围城之中,天下大势已然明了之时,山西军阀阎锡山面临的选择实则已经不多,和、战、降、走,唯此四字而已。

阎最终选择了离开,尽管他和许多国民党将领一样,已经多次宣称要与自己守卫的城市共存亡,可他们最终忘记了自己的誓言。

想南唐后主李煜离别故国之际,曾做一首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一部描绘蒋介石离开大陆的电影里,蒋介石的孙子读起了这首词,一代枭雄为之惨然变色。这个结局,对于所有霸业垂落的统治者而言,都是一样的,阎锡山离开太原的时候,未尝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关于阎锡山,大家都知道他是山西的大军阀,他势力强大的时候,曾经统治山西、绥远、河北、平津。历史课上老师也讲过,阎锡山和冯玉祥、李宗仁等一起发动中原大战,与蒋介石决战黄淮之间,最终败北。

而到了1949年,当全国解放即将到来的时候,一部分观点以为他是看到穷途末路,想方设法逃跑,他留下自己宠爱的妹妹阎慧卿,也只是为了安定人心。而近些年来,一些史家的另一种观点则以为,阎锡山确实想回到太原,只是解放军的炮火,已然摧毁所有的机场,再开辟机场已经不可能了。

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性复杂的一面,其实,生或死、留或走,必定会在阎锡山的脑海中不停地交锋,生命如此可贵,谁不珍惜,正是在反复的思想斗争中,再加上机缘巧合,阎锡山的最终选择是离与生。

★关于战和降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挽文丞相》

我之所以在此时拿此话题来讨论,是因为2009年是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因为,在投降和死战的选择上,包含了一个亘古的话题。安史之乱时,张巡守卫睢阳,睢阳是江淮的门户,如果失守,那么叛军就会长驱淮南,这样,唐朝就会失去主要的粮饷来源,实力就会大损。安庆绪会及十几万军队,蜂拥而来。面对强攻,张巡毫不畏惧,而他手下只有不到一万士兵,每每形势危急之时,张巡总是慷慨激昂,过于激愤甚至导致眼角迸裂出血,牙齿咬得格格响,也被咬碎了不少。他们就这样坚守了将近一年,城中只剩下几百人,可敌人始终不敢靠近。可是,唐王朝所派的援兵却迟迟不到,于是睢阳城破,张巡不屈遇害。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当我们以英雄来看待张巡时,恰恰忽略了英雄的另一面:无情。当睢阳城中没有粮食时,他们先是斩杀战马,接着又吃人,妇女老幼,包括张巡小妾在内的3万人都成为了勇士们借以饱腹的食物。当读史读到这里时,我禁不住毛骨悚然,倘若我前世是张巡睢阳城里的一名初生的婴儿,那我的出生是不是就意味着我的死亡。

可是,张巡还面临着一个人性的难题,那就是如果他投降,面对那些没有人性充满仇恨的叛军,这个城市可能会招来另一种屠杀。那情形可能会比守城带来的结果更加惨烈。譬如靖康之变中,宋钦宗投降金国,可是接下来的就是古城开封的一场劫难,屠杀、掠夺,终于使得这座中原古城从此衰败。然而,我并无法从那种吃人的说法中解脱,即使有“不得不吃”这个词做为幌子。

这个问题,终于被现代战争打破。一系列战争公约的诞生为人们建立了一种战争准则,比如不针对平民,不虐待战俘。前几年美国打伊拉克,导弹摧毁了几座民房,总会有人站出来谴责。

这在解放战争中已经不是问题了。傅作义,国民党高级将领,阎锡山昔日的手下和朋友。他打开北京城,迎接解放军,他的军队则开往城外进行改编。这座绵延千年的古城也得以保全。而我们别忘了,傅作义是著名的守城将军,他的成名战在涿州,1928年,傅作义率领晋军一万人与张学良五万大军对峙于涿州,一场大战绵延两个月。傅作义终因善守而闻名天下。

阎锡山面临的处境和傅作义一样,阎是3月29日离开太原的,4月22曰,解放军即开始攻城。阎锡山犹电告部下:“成功是国家民族的需要,成仁是自己的收获。所愧者,不能与大家共同牺牲,惟我定要对得起大家。”颠沛之际,河山色变,红旗遍插并州,十三万阎军,尽付劫灰。当阎锡山乘陈纳德所派专机飞抵上海时,五妹子噩耗传来,“临电依依,不尽所言!今生已矣,一别永诀。来生再见,愿非虚幻。妹今发电之刻尚在人间,大哥至阅电之时,已成隔世!”阎锡山手捧电报,不由得泪流满面。

之后,阎锡山飘摇南国,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正是蒋介石与桂系李宗仁争权夺位之时,阎趁此机缘,出任行政院长,这是他在国民党政坛的最后挣扎,当蒋介石败退台湾,李宗仁避居美国,蒋介石最终取得胜利时,身为中间势力的阎锡山无重可借,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1960年,阎锡山病死后,他也便被安葬于台湾。身埋异乡,未知灵魂所念,依旧在汾水之畔否?

这已经不是张巡时代了,而阎锡山所抗拒的是一支精锐的仁义之师,阎锡山肯为一人而落泪,却罔顾一城生灵之死生。这不是一个悲剧么?章士钊说:“夫阎君不惜其乡人子弟,以万无可守之太原,已遁去,而责若辈死绥,以致城破之日,尸与沟平,屋无完瓦,晋人莫不恨焉。”此句可为阎锡山盖棺定论了。

和平和战争

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

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

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高。

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屈大均

1949年3月,太原围城已有数月,胜负之数已然了然。阎锡山走后,王瑞书拿着徐向前的亲笔信来到太原,劝父亲走傅作义的道路,和平解放太原。这个时候王靖国是太原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他答道:“傅作义够个俊杰,但我不那样做。你可革你的命,我要尽我的忠。”

很多史料说,王瑞书以及另一位阎锡山的军官还分别劝说了王靖国一次,但是此人心如铁石,难以动摇。

很多人读史至此,扼腕叹息,假若王靖国不是一味愚忠,那60年前的那个春天,太原这片土地上会有20万生命得以幸存。然而,持此说者实际是夸大了王靖国和平解放太原的能力。阎锡山离开时,将军政大权交给由梁化之、王靖国、孙楚、赵世铃、吴绍之组成的五人小组,这就制造了一个微妙的“囚徒效应”,五个人谁也无法预料说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是以谁也不敢主张和平,而只能用死战来表示自己的忠诚。王靖国做为一个出身下层、肩负责任的职业军人,支持他信念的是最朴素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军人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一点正是败军之将王靖国和周遇吉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

遥想当年,塞上风云初起,王靖国与傅作义一道绥远抗战;抗战号角吹响,王靖国又与陈长捷鏖战忻口。危急之时,几欲自杀。战士喋血,将军断腕。以赴国难,此情此景,何其壮哉。如死于此时,犹不失为抗战名将、殉国英烈。奈何造化弄人,将军不死国殇,在已非一姓天下之时代,却困于一人之愚忠,死于战犯之囚牢,其情可堪,其忠难悯。

猜你喜欢
傅作义阎锡山太原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晋军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