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故事解

2009-07-16 09:33
新作文·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刘伯温捕鼠渔夫

维 兹

引子:

现代人学刘伯温,大多看他的风水学,比如,武汉大学刚刚被叫停的风水学的教科书,有本就是刘伯温写的,叫《滴天髓》。民间对这个神秘人物的传说更多,有人说,刘伯温在生前,就预料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兴衰成败的所有经过,我听了是毛骨悚然,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人物……

人们所忽略的是他的《郁离子》,在教材中,《工之侨献琴》就出自《郁离子》,这部书里有不少寓言,反映了刘基(刘伯温)的思想,可以说,我们理解刘伯温,是不能离开《郁离子》的。

关于冯妇虎

冯妇虎,叶公龙,这是中国很古老的一个典故。古人写诗歌,做对联的时候,说不定就会蹦出个冯妇虎、叶公龙来。

冯妇,最早出现在《孟子》中,这个冯妇是古代的武松,打虎英雄。孟老师说,晋国就是山西这个地方,有个冯妇,专门打虎,因为打虎成名。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心灰意冷,遂金盆洗手,退出打虎界。有一次,冯妇先生去郊外散步,看见郊外一群人在同攻一只老虎。看来战国时期的老虎还是很多的,出门的时间就可以碰见。不过,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又一个的打虎英雄出现时,老虎的处境已经很不妙了。到了现在,老虎已然彻底绝迹于山野,欲寻而不可得。冯妇看着这群人抄着家伙,可是始终奈何不了老虎。他老人家一激动就跳下车来,大喊声:让我来!大家见冯妇来了,都非常高兴。可是士人君子却嘲笑他说话不算话,明明说要退出江湖了,却还那么喜欢管闲事。

孟老师讲这个故事是有用意的,那时他还在齐国打工,可是写了好几份建议,齐王都不听他的。孟老师就想跳槽。可是齐国却闹起了饥荒,有人就问孟子:“您老不再向齐王建议赈灾吗?”孟子说:“我可不是冯妇。”

很多年以后,冯妇又回来了,这次出现在《郁离子》里,刘基说:东瓯的方言“火”“虎”不分,这个地方的民风偏偏是用茅草盖房子,有个商人听说晋国冯妇先生专门捕虎,就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大喜,下了重礼,到晋国聘请冯妇灭“虎”。冯妇一听有虎,自然是哪里有虎去哪里了。一天,国中大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又一次光着膀子出去了,结果在大火中被烧死,一代打虎英雄就此殒命,那个好事的商人也跟着倒霉了。冯妇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这样死去。

这是一个悲剧,当一个地方缺少一名灭火队员时,请来一个打虎英雄是绝对错误的。

关于贪婪

在《郁离子》中,刘基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商人要过河,渡河的时候沉船了,商人伏在河中的浮草上苟延残喘,一个渔夫经过,商人大喊:你要是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听了,就把他送回岸上。商人捡回一条命,却又心疼自己的一百两银子,只给了渔夫十两。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发展,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了。又过了几天,商人再次坐船,船又沉了,又碰上了那个渔夫,商人又一次呼救。不过,这一次渔夫没有上他的当。他把船靠在岸边,眼睁睁看着商人淹死沉没。

当后人来评述这个故事时,告诫人们,一定要讲诚信。

然而,我却觉得,这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答案,而任何一个故事,他所包含的内容都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问题一:商人为什么会那么愚蠢,在第一次过河船只沉没后,为什么不吸取教训,下一次坐一条结实的船?

问题二:纵然商人背信弃义,但是,渔夫的行为就值得褒奖么?他先是为了钱而救人,接着又因为钱而见死不救,他的这种行为,比之于商人的背信弃义,不是更令人寒心么?古人讲以怨报德不假,可是以德报怨更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这些问题,恐怕是很难回答的,如果我们非求一个固定的答案的话,那就是,渔人和商人,他们都没有战胜对金钱的欲望,倘若商人吝啬是对钱财的贪婪的话,那么渔人的斤斤计较也是另一种贪婪。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诚可裒也。

《郁离子》中,还有另一则故事,说郁离子住在山上,一只野猫经常偷自己家的鸡,郁离子听见半夜鸡叫,起来抓猫,可是总是让猫给跑掉。郁离子急了,就叫人安置了捕捉工具,用鸡作诱饵。猫果然上当了。而猫虽然被捉,爪子却紧紧攥着那只可怜的鸡。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像这只野猫吧!”

生在乱世,温饱难求的时候,会有一些人怀里抱着黄金而死在路上,那个时候,纵然用一车的黄金换半斤的粮食,他也愿意。《基督山伯爵》中,身处监禁的邓格拉斯男爵会为了一只鸡而牺牲一百万法郎,这恐怕也不会仅仅是小说而已。贪婪的欲望,会毁灭一些基本的人性。《资治通鉴》记载:西域有个商人得了珍珠,终日惶恐,怕被人偷去。于是他便“剖身以藏之”,结果死了。如果这样,也实在叫人畏惧。

关于猫的难题

小时候,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的出处忘了,但大概我还是记得的。一个主人家养了一只猫,这只猫白天睡觉,晚上捕鼠,那一窝老鼠惶惶不可终日,眼看着老鼠家族面临灭顶之灾,它们就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对付一只猫。大家商议来商议去,总是没有一个好办法,用毒、和狗打好交道、利用美人计,似乎都不管用。最后一只最不起眼的小老鼠说:“我去看看吧。”它就去了,它告诉猫,如果你把老鼠都捕捉完了,那么主人养着你就没用了,你的结局可能比我们老鼠的结局更惨。

这个故事的结尾,有很多个皈本,一种说:猫接受了老鼠的提议,从此白天逛街,晚上睡觉,再不捉鼠,主人见它越来越胖,越来越没用,就把它赶走了。

第二种是:猫拒绝了老鼠的提议,它想,我的责任就是抓老鼠,无论如何,我不能背叛这一神圣的使命,果然,窝里的老鼠被他抓完了,猫功勋卓著,可当最后一只老鼠咽气的第二天,它就被赶出了家门。

第三种是:猫想了想,想到无论是不抓老鼠,还是滥捕老鼠,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它就和老鼠达成了一个《鼠猫双边协议》,规定了定期捕鼠制度,一三五捕鼠、二四六休息,周日猫鼠放假。这样,就有效地维护了老鼠和猫和人的“和谐”。

当读到《郁离子》中的“捕鼠”时,我就想起了这个故事,《郁离子》中的捕鼠,站在了人的视角去观察、去博弈。一个赵国人家中发生鼠患,就请了只中山猫为自己捕鼠,猫一边捉老鼠,一边偷吃鸡,老鼠少了,鸡也快没了。赵国人的儿子就商火地说:“我们把这只贪婪的猫赶走吧。”那个赵国人回答说:“No,我最大的祸患是担心老鼠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而不是担心没有鸡吃。儿子,我们要搞清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和老鼠的矛盾,至于那只猫,忍忍吧。没鸡吃又不是不能活。”

可是,如果有一天老鼠没有了呢?赵国人是否还会容忍那只偷鸡的猫?

我觉得,这是自然的,老鼠的泛滥,已是逝去的历史;而偷鸡的危机,却是严酷的现实。历史通常是要对现实妥协的。

那么,我们同情猫的交易的话,是

否会对猫的处境产生某种同情?

你别以为,这是在说猫,这里所说的只是人性。现实中,猫捕鼠是一种本能,而在寓言里,它多反映的却是人性的尴尬。

公元548年,东魏大将慕容绍宗与叛将侯景大战,侯景败北,逃入淮南。侯景收散卒步骑八百南渡淮水,慕容绍宗在后面紧追不舍,侯景就派人跟他讲了猫的故事,“如果你抓住我,你对皇帝还有什么价值呢?”这个现象渐渐成了一个规律,叫“养寇自重”。当明末左良玉大败张献忠时,却意外不去追赶,有人问他理由,他回答说:“如果没有这些贼,我们这些武将还有什么用呢?”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韩信的悲剧,莫不在提醒后来的武将们关心自己的尴尬处境。而猫的问题也就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选题。

关于工之侨

这个故事,教材上是说过的。我先来大致重复一下,工之侨得了块好桐木,做成古琴,声音非常美妙。可是献给朝廷主管音乐的人,得到的回答是:“这不是把古琴。”工之侨回家细想,大概是我没有给它做个好点的包装吧。于是就找人在上面做上断纹,刻上蝌蚪文字,在土里埋了一年,拿到街上去卖。有个当官的经过,一见上面的蝌蚪文,激动地说:“好古老的琴啊。”就花了重金买下琴,那些昔日拒绝这个琴的乐官们一个个也赞不绝口。工之侨听说后,就叹息着说,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往往重视包装,而忽略自身的价值。世人重视包装的心态在另一则寓言中就体现过,那就是买椟还珠。《韩非子》说,楚国有个人在郑国卖他的珍珠,他特地用木兰树制作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结果买珍珠的郑国人就买了这个盒子,却忘记了珍珠的价值。以前,我们听到这个故事时,老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郑国人愚蠢啊,本末倒置,取舍不当。可是,如果包装的盒子真的具备很高的艺术含量,那么郑国人买椟恐怕没什么可抱怨的吧?如果我是楚国的商人,一定会弄它一大批盒子来郑国买。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而言,包装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当工之侨抱怨人们过于重视古老的虚无,而忽略琴自身的价值时,这种清高是于事无补的。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贵人出现了。这个贵人买下了琴,送给太常们,我们不要忘记了献琴者的身份,这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影响我们对琴所做的结论。我们不要忘了,很多人成功的背后,都存在一个贵人的身影。譬如王安石、苏轼,他们的很早成名与欧阳修的推荐不无关系;而李白,梦寐以求的是来自韩朝宗的一份推荐书。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庞统初见刘备时,也是很不注意包装,结果刘备见他貌丑,就只让他做了个县令,等到他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且拿出鲁肃、诸葛亮的推荐信时,刘备才真正刮目相看。历史教导我们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现实是,许多人才都需要贵人的扶持,才能平步青云。

猜你喜欢
刘伯温捕鼠渔夫
捕鼠记
捕鼠能手小花猫
刘伯温以德服人
渔夫和小猫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渔夫之利
聪明的刘伯温
拉里不走 唐宁街10号“捕鼠官”续任
刘伯温逝世成谜
太阳能电子捕鼠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