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腹泻安全用药

2009-07-16 09:33徐红冰刘皋林
家庭用药 2009年6期
关键词:肠蠕动感染性杆菌

徐红冰 刘皋林

腹泻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食物毒素、肠过敏、全身性疾病或化学性毒物等原因,造成的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亿人次受到急性腹泻的侵袭。

腹泻的用药原则有哪些?

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对人体有益,如果盲目止泻,对病情反而不利。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较明显(如高烧)、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绝对禁忌。

急性发作期呕吐、腹泻、脱水情况较严重,应立即静脉补液或口服糖盐粉,并注意酸碱平衡。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可短时服用止泻剂。注意,止泻药中的地芬诺酯(苯乙哌啶)用于治疗腹泻时用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一般每天2.5~5毫克,一日2~4 次,腹泻控制时,应即减量并停药。

要注意病因不同,用药有别。由肠蠕动加快所致的腹泻,比如甲亢、糖尿病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以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利于水分吸收而止泻。由肠黏膜分泌增加引起的腹泻,比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以选择收敛剂和吸附剂,通过抑制肠黏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起到止泻作用。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导致渗出增加引起的腹泻,可以选择黏膜保护剂,以保护黏膜,清除细菌、病毒和毒素。因肠道内菌群失调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应该首选微生态制剂。有些腹泻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则宜酌情联合用药。

止泻药分几类?

止泻药为治疗腹泻的对症治疗药。主要通过减少肠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效果。止泻药适用于剧烈腹泻或长期慢性腹泻,以防止机体过度脱水、水盐代谢失调、消化或营养障碍。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四类:

改变肠道运动功能药此类药能提高胃肠张力,抑制肠蠕动,制止推进性收缩,代表药物有吗啡、复方樟脑酊、地芬诺酯、洛哌丁胺等。

肠黏膜保护剂也称吸附剂。可通过表面的吸附作用而吸附肠道气体、细菌、病毒、外毒素,阻止其被吸收或损害肠黏膜。药物有药用炭、白陶土、思密达等。其中代表药物思密达,主要成分是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等攻击因子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收敛保护剂可在肠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代表药物有鞣酸蛋白、碱式碳酸铋等。

其 他如考来烯胺在肠内能与胆酸络合,可有效控制腹泻。

腹泻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吗?

腹泻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抗菌药物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 对肠球菌、肠杆菌、志贺杆菌、螺旋杆菌、霍乱弧菌等有较好的作用。非感染性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 90%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滥用抗菌药物,可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抗生素腹泻,从而使病情复杂化。

微生态制剂在腹泻治疗中起什么作用?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通过增加腹泻患者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和活力,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以恢复正常的菌群平衡,达到缓解腹泻症状的效果。因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较少,已广泛使用,但需注意的是,一般不与抗生素合用。常用微生态制剂有丽珠肠乐(双歧杆菌)、乳酸菌素(乳酸菌)、妈咪爱(枯草杆菌、粪肠球菌)、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米雅(芽孢酪酸菌)、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金双歧(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

小儿使用止泻药应注意什么?

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脾胃功能较弱,更易发生各种腹泻,作为家长切莫病急乱用药。须注意的是,许多止泻药物并不适用于小儿。

洛哌丁胺 (易蒙停) 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强烈,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用于低龄儿。如我国易蒙停使用说明书中就规定:5岁以下儿童禁用。

复方苯乙哌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的治疗。该药含盐酸地芬诺酯和硫酸阿托品。其中地芬诺酯对肠道作用类似吗啡,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作用亦很强烈。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2岁的婴幼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2岁以上小儿须慎用。

诺氟沙星(氟哌酸) 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对致病性和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等所致的胃肠炎、菌痢有良好疗效。但因该药及其同类药物可影响小儿骨骼正常发育,并有导致骨病变的可能,因此,18岁以下青少年不宜选用。

药用炭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物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故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禁止长期应用。

如何防治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已对公众构成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病毒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腺病毒等。目前,对这类腹泻还没有特效药,主要是预防为主。同时应防止对水环境和食物的污染,加强自身保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对儿童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
肠蠕动感染性杆菌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转基因植物历史悠久
雷火灸干预直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恢复45例
穴位注射联合艾灸在腹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芒硝敷脐促进大肠癌术后肠蠕动的临床研究
阴道乳杆菌主要种群异同与健康
谨防食物中的弯曲杆菌污染
有的便秘只是药物的副作用
对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报道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