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教学弱势教师的管理策略研究

2009-08-31 07:45马文华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弱势新课程评价

马文华

一、“援助教学弱势教师”问题的提出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给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挑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对职业稳定性的挑战等,也打破了教师在原有教学领域权威性的地位上、声望上的平衡状态。转岗教师、待岗教师、退养教师、将遭末位淘汰教师等,正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危机,一个显性的教学弱势教师群正在形成和扩展。

弱势教师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其社会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改革所带来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不能简单的把弱势的形成归因于教师个体,更不能不负责任的置弱势教师焦虑、抑郁、压力、挫折、失望、恐惧、孤立、无助于不顾。应冷静、理智地思考、分析弱势教师的成因、现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难处和需求,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宝贵的援助,让弱势教师的明天充满阳光。

我本人兼有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我非常了解教师,理解教师的辛酸,也亲眼目睹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尴尬与困惑。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更致力于援助弱势教师的策略研究和实践,力图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途径,全方位、全员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二、“援助教学弱势教师”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成长的首要因素,“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传道”和“解惑”也是教师职业的延伸和终极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其道德示范、心理影响、情感熏陶和知识传递共同作用而惠及学生的终生发展。以上四个方面作用的缺失是弱势教师的主要特征,若缺乏及时的援助和有效的转化,对学生发展的零效应和负效应是不可逆转的、不可补偿的。

(二)从教师发展的角度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发展具有利他性。以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素质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致的。在教师发展中,教师要有自我心理诊断、自我道德评价、自我行为反思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和升华自己的教育境界;要有自我价值取向校正、自我目标调整的能力,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远离弱势或摆脱弱势的过程。

(三)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一般意义上,教师队伍建设的视角往往被定格在全方位的正面教育上,热点又往往是骨干教师培训和名师培养,盲点恰是对弱势教师的研究和援助。对教学弱势教师,一般的学校都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扶持,最简单易行的就是排斥和淘汰。一些学校的管理者把“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应用到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之中,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给边缘化的教学弱势教师以警示,给教学弱势教师以援助,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教师队伍整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本研究试图以N中学为个案,探讨在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形成的教学弱势教师的概念界定、成因分析、管理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研究有所建树,能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如能帮助那些处于教学弱势状态下的教师实现自助、自强,那将是我最初、最朴素的心愿。

三、援助教学弱势教师的管理策略

(一)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新课程与弱势教师共同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创设了新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对使传统教师角色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多年来习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中老年教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渐丧失以往的职业优势,有的陷入教学弱势教师群体的不利境地。学校领导者应审时度势,倾心尽力,创设环境,大力引导推动广大教师投身于新课改。这既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拯救教师职业生命,帮助弱势教师度过专业发展难关的必由之路;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

从教学管理层面上,学校领导者应帮助弱势教师群体顺利应对如下挑战:

1. 新的教育观念的挑战

(1) 树立新教师观。要引导教师经受住由传统教师观教师角色向新课改教师观教师角色转换的阵痛,“解决好教师是什么”的问题。教师不仅是“蜡烛”,教师要在创新性教学中树立职业内在尊严和体验创造性劳动的欢乐和幸福;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成为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精雕细刻的“雕塑家”;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使自己的“一桶水”给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注入非灌输式、非“容器”性地“倒给”学生的创造成分;教师不一定非得是监督学生行为规范的“警察”,更应是具有亲和力,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心理医生。

(2)树立新课程观。要引导教师在传统课程与新课程进行对接的激烈碰撞中善于捕捉理性的思想火花,解决好“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新课程不是单一的新教材;把握新课程不仅仅是驾驭新教材;新课程绝不是教材专家编出来的,应是师生共同生成的。

(3)树立新学生观。要引导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成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解决好“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真正视学生为充满个性、富有主动性、享有独立性、互为平等性的生命体,而不是被动盛纳知识的“容器”和等待机械加工无生命的“工件”。新课程与教师、新课程与学生、新课程中的师与生应是共同成长、不断发展的。

(4)树立新教学观。要引导教师在已经成为新课程主战场的课堂教学中,解决好“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对多年来得心应手的陈旧的课堂模式、方式、方法要“忍痛割爱”,进行大胆的扬弃和改革,要按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尤其要特别关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动之以情,激活学生;不能运用迁移,激活知识;不能创设情景,激活课堂的教师,这三个激活能力的缺乏正是教学弱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致命弱势所在。

2. 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能否度过适应新教学情景这道难关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校领导者应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处于教学弱势地位的教师创设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情景的教学管理情景,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学反思等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使教师尽快形成应对如下教学情景挑战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1)打破一本教材几循环和一本教案用几年的教学静态,实现依赖教材这一单一教学情景因素到注重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变成四情景要素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动态过程。

(2)打破“单一学科一条线”的学科孤立状态,尽快适应课程综合化这一新教学情景和新课程结构性调整的新潮流,尽快形成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选择性、均衡性和综合性等要求都很高的知识体系建构及教学实践的能力。

(3)打破传统课程环境对构建新的课程环境的禁锢,教师一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条件下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学生单方向发展为促学生多方面发展;变学生孤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学生接受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变信息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换等新的教学环境;二要尽快形成发展性地创设这些教学环境的创新能力。

3. 新的知识储备的挑战

从传统教学的意义上讲,教学弱势教师大多教什么懂什么,而知识结构仅限于教材内容或教什么并不全懂什么,知识结构不能涵盖教材内容。新课改形势下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状态的改变和课程结构综合性的改变要求弱势教师必须尽快改变知识陈旧老化、知识储备不足和知识结构单一的不利境况。在这方面,学校可通过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校本研修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管理手段向弱势教师提供援助。

4. 新的信息技术的挑战

高新的信息技术于新课程同时走进教师的教学生活,谁率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谁就抢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先机,谁就形成了教学优势。这个优势愈明显,就愈凸现弱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利地位。学校领导则可以对这样的弱势教师提供信心支持,硬条件援助,培训制度保障,使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弱势教师地位的突破口,走向现代化的、简捷的、甚至可以改变自己职业命运的发展道路。

(二)把住青年教师入职期重要关口,预防弱势教师早期生成

叶澜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初任期和再评价两个时期,而且尤其前一时期为重要”,“……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亦容易产生累积效应,不利因素排除越早,越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否则问题的阴影会笼罩后期的发展过程”。学校教师管理实践也证明,青年教师入职初期(前1-3年或3-5年)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弱势教师(群体)生成的危险期,而且在这个时期一旦弱势形成将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和一定的永久性。因此,学校的领导者应有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有促进教师发展的人文胸怀,给处于入职初期的青年教师成长以格外的关注。

(三)主持公平正义,还教学弱势教师群体平等的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

教学弱势教师群体尽管在同行业人群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还存留着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劳动者人群的局部特征,其“弱”主要“弱”在由于某种困难或因能力较差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困境,这种不利地位和困境使得教学弱势教师群体对能否享有平等的作为人的权利以及在人权范畴内能否得到公平待遇等问题极为敏感和关注。

教师群体的人权观在浅层次上,一体现在生存权,对弱势教师群体,主要表现在能在社会体面地生活,教师能在人前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平等生存的尊严。二体现在争取劳动权,弱势教师更关注自己能否有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保障和能否享有按照自己付出劳动的质与量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在深层次上,体现在发展权,弱势教师群体不是一开始就自甘放弃有强势发展可能的职业追求,他们也曾有过获得专业发展机遇的渴求,但一旦发展机遇丧失和理想失落,他们往往因被动地失去了不可转让的发展权而产生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的被剥夺感。

还教学弱势教师群体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援助策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主持公平正义则是有效实施该援助策略的有利支点和学校领导不可忽视的操作着力点。

公平是一个相比较和相对的概念,作为学校领导者要做到绝对主持公平正义是很难的,但“公平是由善意和公道产生的”,只要学校领导者善待弱势教师,办事公道,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借鉴行为科学理论实施科学管理,便能发挥消除队伍的不公平感,减轻教学弱势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精神、物质双重压力的管理效能。

1.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弱势教师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和奉献的关系,克服病态攀比证,消除认知失调引起的不公平感。

2. 完善、优化分配制度,纠正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可能引发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的偏差。要充分注意到教师育人工作个人劳动、集体成果和劳动过程周期长,参与人数多,劳动成果检测滞后的特点,不能将“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入学校,把教师收入差距控制在科学、合理的额度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弱势教师的职业自尊心和维系他们最低程度内的经济上、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让弱势教师冲破定式化的思想牢笼,促进其向优势的转化。对教师价值判断留下的任何痕迹都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追求在相当长时间内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思想禁锢效应。学校领导者应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功能,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对象的评价都要有利于引领其既选准自己实践的落脚点,又能找到专业发展进程的归宿点。应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鉴定功能,甄别优劣的任何评语、甄别结果的任何第次都应是对所有教师,特别是对弱势教师不同程度职业付出所给予的最客观、公正的首肯和确认。应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让所有教师,特别是弱势教师面对低位评价自愧而不自馁,自强而不自息,都能在挫折后重新找到完善自我的下一个奋斗目标。

公平的教师评价是评价行为本身的内在要求,非公平的教师评价往往是弱势教师生成的催化剂,而公正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则能重新激活弱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领导者要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该坚持评价的全面性,尤其对弱势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盖全,在发现其缺点的同时,还要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与应有的肯定。二是应坚持评价的可靠性,评价结果要真实,有说服力,有权威性,尤其让弱势教师心服口服,避免失真的评价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三是坚持评价(定性评价)的发展性,尤其对弱势教师,在进行定性评价时不静止地看问题,不偏执地下结论,不“一棍子把人打死”,让他们在艰难生存状态下和不利的发展环境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实现重塑自我的职业追求。

4. 实行均衡、合理的组织分工,给弱势教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发展平台。在对教师团队成员再配置、重组合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应对强、弱势教师均衡搭配、协调统合。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年级组全员循环负责制,构建一个个互动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功利统一的学习共同体、工作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样“三位一体”的整合性学校组织是弱势教师调适心理、净化心灵、激活热情、启迪智慧、发挥特长、形成能力的理想职场。

5. 克服官僚主义,转变领导作风,以良好的政风创设人人心情舒畅、各个尽展其才的政治局面。在这样适宜的大人文环境中,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作风民主、办事公道,不以亲疏论赏罚、不以主观好恶评优劣的思想作风又如屡屡和煦春风销蚀校内人为造成的不公平感,化解一切历史积怨,更能呼唤弱势教师职业热情的复苏和职业理想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3,12,13,20.

[2]王思彬: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18,19,20,21.

[3] 张天尉:关心弱势群体已成重中之重[J].北京青年报,2002,3-06-8.

[4] 刘占锋: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J].载《前线》,2001,(5):9,10.

[5] 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81.

猜你喜欢
弱势新课程评价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