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与历史教学

2009-09-18 08:50牛凤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示意图历史学生

牛凤兰

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学习历史时,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同学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能够更精炼、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一、运用地图,让学生深刻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一张色彩鲜明的历史挂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的形势时,首先要展示给学生一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前后的全国形势图,表明此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于1927年4月28日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北方,军阀张作霖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控制了全国各大城市,并在那里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通过此图,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景,进而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就必须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发动武装起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12月又发动了广州起义,中国革命于是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二、绘制地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过程,我设计绘制一张抗日战争前夕的形势图,在挂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被日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的我国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侵占的上海,1932年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3年入侵的热河等等。同时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同国民党反动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国民党政府承认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省合法化,并制造了河北东部的非武装区,成为日本入侵我国华北的门户;接着讲述1935年日本又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妄图使我国华北五省自治”,最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通过地图所示自然导出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如“一二·九”运动,如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这样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了10个通商口岸。这10个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容易混淆。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轮廓图,画出长江和黄河,然后在图上标出这十个城市,长江沿岸的从东到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这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地图,加以口诀记忆”──掌握了这—方法,记忆力就会随之提高。

三、借助地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高考《考试说明》的规定。通过比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

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在讲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文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4个时期时,都提到了每个时期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比和区分每个时期的示意图,我们就会从中挖掘出这样一些知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铁路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在《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铁路建没开始向西部推进;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前两个示意图中减少了,说明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中,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工程项目明显增多,反映通过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通过对比4幅地图,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没的主要特征,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养成一种习惯,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的话,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做学生的感受,加之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觉得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时,单凭老师的讲述,学生对长征所经地名的先后顺序会非常模糊。对此,我在讲完之后,让学生把重要地名列举出来,然后加以联想,用一个类似的图形来形容。结果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象“L”形,有的认为象“C”形,有的则用“月牙”二字来形容。讲到《太平大国形势示意图》时,学生又总结出:太平军从起义到3次军事征伐所涉及的地名呈“S”形,而且“S”形的两头分别是北伐的最北地点静海和运动的发源地金田,其中以都城天京作为一个转折点。学习秦朝的疆域时,可以用“+”字形对秦朝疆域四至进行形象记忆,学习清朝疆域时,可以刚“*”字形加以形象化。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只要善于发掘,注意左图右史,史地结合,就能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提高思维能力。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示意图历史学生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学生写话
新历史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