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竞争与合作机制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09-09-18 08:50王志娟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合作思想品德竞争

王志娟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具备竞争意识和能力是中学生逐渐适应社会必不可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强烈呼唤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并且也达到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竞争 合作 思想品德 教学

竞争是为了胜利,合作则是为了更大的胜利。宇宙无智慧人类前是如此,产生了智慧的人类后更是如此。无不表明了竞争与合作是诞生成功的孪生双胞胎,是成功的双翼。竞争与合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伴随着人与人之间,只有善于用好这双翼,成功的希望才能越飞越高。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来说,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在学习中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答案为手段,以应付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目的,难以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对学生来讲似乎缺少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教师也应该想办法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要让思想品德教学魅力无限。于是,将竞争合作机制引入思想品德课堂,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

一、引入竞争机制

(一)创设竞争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的内容开始由旧变新,由理论化、单一化变得生活化,由静变动。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熟记基础知识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在我的每堂课上都有一个复习提问的环节,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回答情况做出评价,无非是表扬或者批评。对这种方式实施效果,我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发现,这种传统的方式有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学生难以改变对思想品德枯燥无味的印象,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针对这个情况,设置一些竞争情境,也会化腐朽为神奇。我提出了一个“机会银行”的想法,也就是说每节课提问环节根据提问问题的数量设置相应的“机会”数量,将“机会”送给积极主动、回答正确的同学,同等条件下先答对者优先。所谓的“机会”就是获得提示的机会,在以后答不上问题是可以利用这些机会获得老师的提示。实施两周后,我又进行了调查: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竞争情境使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压力变为了动力。趣味性的竞争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建立小组竞争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采用学生个体进行竞争的方法虽然有效,但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兴趣自然也就淡了下来。所以,必须要设置其他竞争模式,于是我在教学中又尝试了小组竞争模式。将班级以自然小组为单位分成6个学习小组,将个小组的表现以排名订分数并量化成表:

(注:创新精神指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包括学习方法、课堂问答、作业中体现出的思考探究过程)

我在每堂课学习内容结束后,在课代表的协助下,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的评定汇总,对各小组做出综合性评价。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奖励“机会”、上光荣榜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之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下,才有可能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利用多种竞争模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环节每一堂课都不一样,竞争模式也不能单一、僵化。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可以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甚至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比如在每学期我都要组织进行一次班与班之间的时政知识竞赛,评出成绩优异的班级在学校公榜表扬。或者在提问时采取抢答的方式,或者将课本中的某些内容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分析,在竞争中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竞争机制之后,虽然同学们的兴趣浓了,但好像仅限于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说明学生只对课堂集体竞争练习时才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较强的注意力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进一步把竞争机制完善,就是在课外练习与小检测中都作出正确率统计进行竞争,这样一来同学们一直处在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迫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引入合作机制

目前学校中竞争的内容大多只跟学习有关,在这样的分数竞争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如果单纯强调竞争,长期下去,会抑制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思考,建立在这种竞争基础上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会使学生为了竞争而竞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开始膨胀,合作意识开始淡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作学习来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合作学习的探索。

(一)布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合作

教师在学生合作前,布置或共同协商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先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的方法。实践证明,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内驱力,而只有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具备能密切联系学生固有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内驱力。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中,谈到留守儿童问题,我组织了一个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来逐步认识这个社会问题,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单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是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迫使学生要借助于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合作才能进行。为此,我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共同完成。思想品德课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探究、扩展性的内容,这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供了便利。

(二)适度强制,使学生从行为上养成习惯

通过让学生承担各自的学习责任,产生了为负担责任而必须合作的方法。因此,结合在竞争机制中提出的小组竞争模式,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要求组内的成员分工一定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也一定要分清楚,这类似于“包干”,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来评价小组的质量。也可以采用个别测试的方式,即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帮助,但是,教师在检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却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尔后,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这样,任何一个组员不好好学习都会影响到全组成绩。老师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理,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有了关乎全组利益的责任,他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去寻求同伴的帮助,而为了整组的共同利益,同伴也会热心给予帮助,合作完成。责任承担法就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把个人责任和全组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达到共同进步,互惠互助的目的。这种由集体合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个组员认真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中,可以避免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的现象。

(三)设置针对性问题,创设合作情境

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兴趣、好奇、喜欢探究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合作需要的一种方法。

1、设计探究性的问题

中学生具有好奇、喜欢探究等心理特征,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探究知识发现的过程。而有了发现,不论是对是错,不论是浅薄还是深入,也不论是独到还是庸俗,学生总爱向老师和同学表现一番,这是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这时学生的合作探讨的需求便产生了。比如: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筑自我防护的堤防”,我提出了主题探究问题:“我们可能面对什么诱惑?我们可能遭受什么侵害?”学生就这个问题开始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大家自觉的分类别谈可能会遇到的诱惑和侵害。甚至有同学开始探究面对诱惑、侵害时的对策。不仅将课堂的下个环节很自然的引入进来,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中开放性的问题是随处可见。解答开放性问题也成为对学生的一项能力要求。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由于开放性的问题产生的是多元解答,学生能通过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去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学生们总想和同学、老师叙说、交流,以便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维护自尊,获得自信,赢得同学的尊敬,在班里取得相应的地位。因此,开放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比如:在面对九年级国家统一问题时,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要你给台湾中学生写封信,你会说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火花在互相碰撞,学生从台湾的历史谈到“一个中国”原则,从“一国两制”方针谈到春节“包机”,有个学生甚至提出要将《反分裂国家法》寄给他们。通过通力合作,学生更加明确了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国的立场和态度,认清了自己应承担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3、设计辩论性的问题

针对中学生好胜、好强、好表现、喜争论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辩论性的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合作心理需要。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世界文化之旅》时,针对你“韩流”进入中国是利还是弊?让学生在充分独自思考基础上,再分正反两方展开合作交流,最后组织正方、反方辩论赛。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针锋相对、踊跃发言,气氛非常热烈。在课后有些学生谈感受,说对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认识过去觉得很抽象,通过辩论会集思广益,接受不同观点,不仅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清楚的认识,而且更利于自己明辨是非,对自己实际生活中对待“韩流”起到了指导教育作用。这样的合作,学生是非常乐意的。

三、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影响作用,克服其不利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学习效果带来的正面影响。在开展竞争活动时,注意教育学生要增强自信心、积极进取、团结互助,既使在竞争中遇到困难、挫折或是失败都不能灰心,更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对付竞争对手来达到个人目的。只有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才能获得更大进步,取得更多成功。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合作中,一定要克服懒惰、依赖、从众心理。在合作中教师要常表扬一些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可以带动不愿动手、动脑思考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减少其负面影响。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人们有合作意识;而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又要有竞争的勇气。总之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合作就没有进步。只有把竞争与合作相互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有合作精神或单有竞争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合作思想品德竞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