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好作文的两大因素

2009-09-21 09:48宋延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体词汇文章

宋延新

平常我们总认为,作文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这是舍本逐末。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思维是“皮”,表达不过是“毛”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认为,积累与表达是作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两大因素。下面,我就这两个因素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展开论述。

一、积累是思维的基础

思维不能凭空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因此大量地积累语言材料,是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积累语言材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词汇的积累

积累词汇是对作文语言进行锤炼、润色的前提。平时学生作文语言枯燥,缺乏表现力,关键的原因就是词汇贫乏,使语言推敲中的比较取舍无法展开。讲到词汇积累,有两大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是要有积累意识,课文中遇到的新词自不必说,即使是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新词、生词,也要查工具书解决。其次是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身带着笔和本子,随时随处记下有用的词句、段落甚至篇章,还要经常翻阅所记的笔记本,巩固记忆,并且做到持之以恒。当词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思维认识质的飞跃。

2.生活见闻的积累

要使作文有内容可写,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景、事,并把这些见闻写成观察札记。老舍先生讲过:“自然界来了一阵风,下了一场雨,你就应该把它详细地记下来,说不定哪天你的文章里,就需要写到刮风,写到下雨。”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之所以写得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正是得益于平日里勤于写观察札记吗?关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生活就不再那么单调。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界,只要留心观察,总会有值得记下的东西。至于篇幅,可随内容、时间而定,多则三五百字,少则一两百字。关键在于:保持对外界的敏感,养成一种练笔的习惯。不一定天天都记,但要长久坚持。

3.文体章法知识的积累

中学生写作的文体主要有三种: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每种文体的写法,教材中都安排了专门的学习,通过每个学期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遇到与常规章法不同的文章,一定要反复阅读,探究其异处,体会其妙处,以便在自己的文章中模仿应用,为自己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二、表达是思维结果的外化

作文的本质是训练思维,而思维训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表达是思维结果的外化。学生有了词汇的积累,就解决了用什么表达思维的问题;学生有了文章章法方面的知识积累,就明白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思维。因此,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为材料,把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用一定的文体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构思要有整体性

在弄清题意的前提下,下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构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少学生的文章是缺少整体构思的“补丁”文章,即学生看到题目,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整体规划,就动笔了,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出什么算什么。常常是三五百字就把想到的话写完了,觉得字数太少,不像一篇文章,就再续一点。几句话之后,又没了词,但看到文章篇幅太短,就再凑几句。这样的文章思维混乱,内容重复。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整体安排。因此,从表达角度讲,下笔之前的整体构思,是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的关键。

2.材料要有向心性

大凡好文章的材料都具有向心性。用写作术语讲,那就是文章的主题要集中,说理文章材料与观点要一致。譬如,你要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文章写到的事情,必须都围绕“助人为乐”这一中心展开,这样文章的主题才能得到集中的体现。再如,你要阐述“逆境成才”这一观点,文中所举事例,所引名言,都必须围绕这个观点,这样才能使观点得到很好的证明。

3.语言具有流畅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流畅也是文章最为醒目的要求。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很大程度上,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得分,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能够具备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必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精神一振,顿生一种发现佳作的愉悦,这样的文章就能得到高分。

要提高作文语言的表达效果,写出一篇好文章,还需要平时多下点苦工夫,练好语言的基本功,做到前人总结的“六多”(多读、多想、多写、多积累、多比较、多修改)。但无论怎么说,只要在苦练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运用优化语言的技巧,对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文体词汇文章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