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半个世纪的红门楼

2009-09-22 10:04郭晓岩
飞天 2009年15期
关键词:门楼人性传统

郭晓岩

《红门楼》是作家范文继《雪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通过一个红门楼大院内人物命运的变迁,记录了金州城从民国到文革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跨越性之大,内容之充实,赋予了作品以史诗般的厚重。作家没有写梁生宝这样普通人物的历史,也没有写白嘉轩这样家族传奇人物的历史,而是处在民间化立场记录了傅敬儒、田福元、田根旺等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红门楼上醒目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作品透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穿越这半个世纪的红门楼,我们读到了作家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思索,同时透视到了他的文化选择: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人性建设的文化诉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释道三者合流的文化。作家范文对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极力传承和发扬的,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一是红门楼。作品中红门楼的两个牌匾上分别是“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凝聚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相互帮助;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做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信:是信用,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言必忠信,行必笃敬”;礼:是礼节,我们应该遵循礼节,懂礼守礼;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廉:是廉洁,廉洁的人,不起贪求之心,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原为反映传统封建等级观念象征的门楼文化,到了作品中成了折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从其建成知府大人不请自到及其“给大人娃娃做棺材”的言论到其在文革中被毁真做了棺材的料,红门楼作为传统文化的化身透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自身遭遇和复杂人性的思索,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是民间智者傅敬儒形象。儒商傅世圆秉承着以诚信为本的晋商文化精神不与知府勾结,保持了独立的人格操守。他的三个儿子傅孝儒、傅忠儒、傅敬儒名字本身就表现出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发扬的精神。作品中主要塑造了老三傅敬儒的形象。他两次搬书救书正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重与保护,他教田根旺等学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他的生活处事态度正是他对传统文化的发扬。经历文化劫难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豁达从容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在世出世真空不空,这种通明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为人处世的理想境界。傅敬儒的文化态度及其选择透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作者站在民间立场对传统文化做了选择。儒家文化是老百姓实用的道理,教人恪守道德良知,提高自身修养,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剔除掉曾强加给传统文化的政治功利性,作者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对人性建设的价值。

三是对金州文化名流刘尔忻及其学生王竹民的推崇。作者借肖佑民之口称赞了刘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建设所做的贡献:“……更难可贵的是他(刘尔忻)奔走于士绅官商之间,历时五年,恢复了五泉山大量被毁寺庙,新建了一批儒家祠堂,撰写了一百三十多条白话楹联,阐扬儒家文化,展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儒为尊的思想。”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人。

四是文章后记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重要位置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传统文化不可否弃。其中更是饱含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的思考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眷恋。

穿越半个世纪的红门楼,透过这半个世纪的历史来反思人性,才是作家的真正目的。在傅敬儒和陈炳华对话中我们明确看到了作者借傅敬儒的口来探讨人性“社会怂恿罪恶,邪恶之气便会盛行,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便会蔓延,好人也容易变成邪恶之人。邪恶之人没有完整的人格,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利欲熏心,他们总想打烂神龛安放自己,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斗争欲望,何日是个休?拿什么拯救他们……”“命运的风霜把小人物剥得赤裸裸的,袒露着斑斑驳驳的人性真伪”,作品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都很丰满生动。傅敬儒作为优秀儒家文化的传承发扬者是智者的形象。田福元和田根旺的小人物形象之间形成了比照和补充关系。田福元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因为适应外界而发生的变化,从开始的“恻隐之心”对待田根旺的仗义、慷慨到他在政治运动中的自私自利和圆滑世故,我们看到了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特殊体制中他将道德和美好品质压在心底的悲哀和无奈。田根旺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农民的典型,他身上体现着农民的朴实善良,人性的真善美,但却容易被人利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的煎熬也引起了我们对历史和制度的深刻反思。薛振山是个农民革命者形象,满腔热情、刚正不阿,但是又有盲动性,所以最后生的伟大、死的憋屈,我们不得不考虑愚忠的代价和后果。而肖佑民、胡基民是一对比照互补的农民革命者形象,胡基民的个人情绪、愚忠、盲从表现出了他的人格依附性,而肖佑民的遭遇所体现的是作者对过去阶级斗争的反思,对人格、人之尊严的思考、呼求。另外路争夕、何家明包括女性人物玉仙等身上都有着作者关于人性合理性和人性复杂性的思考,所有的小人物都丰满可爱,活生生地活跃在我们头脑之中。在他们身上凝聚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思考,而他思考的出口与寄托是在文化上的,“包中的东西阐扬的是孔孟之道、儒家理学,我给你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只是些老百信实用道理……但愿你良知长存,无论天下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拿自己的人格尊严换取浮华。”作者既思考了文化对于人性建设的作用价值,又在思考文化自身的出路。肖佑民说到“孔夫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才扎下根基,老百姓才有仁义之心,善良之本,才能和睦相处,生活才有礼序,社会才有尊严。社会有尊严,人才会注重个人的尊严”。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有社会秩序建设意义的思考。朴实善良与自私冷漠共存,人性复杂真实但又合乎现实。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有熠熠生辉之处的,一场文革给传统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浩劫,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光辉之处却是任何制度和变革都掩埋不了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人性真善美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规训。人物的性格发展符合逻辑,符合人性的现实合理性是作家范文一直追求的创作原则,他的创作本身追求着文学的真,而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未来的思考又体现了其历史责任与生命本真追求的统一。他在《红门楼》中重申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对人性建设的意义。“老百姓实用的东西”,老百姓用来做什么呢?修身养性!自我提高修养的方式,人性建设的方式。他对传统文化的诉求是指向终极人性的,他的思考是深刻的:做人要坚守的是人格尊严,人性的建设是文学永恒而艰巨的话题。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作家范文的创作仍坚持着文学的人学命题,完成着文学的终极追问,寻找着为人的方式,思考着人性的建设:他是深刻的、厚重的。他不去追求成名,十年磨一剑,专注写自己的书。经历了生活积淀和深刻思索后发表了厚重的作品《雪葬》,荣获“黄河文学奖”、“金城文艺奖”。他是厚积薄发的,短短五载,其富有浓厚文化意味的《红门楼》又与读者见面。他的创作不仅让读者欣慰而且欣喜。小说中丰满的人物群和来自民间鲜活的语言使广大读者爱不释手。其文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但在通俗的背后隐藏着深刻。正如白居易的诗,用最浅显鲜活的语言讲着最深刻的道理。如他所言“文化兰州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建设”,文化之于人的影响是深入精神层面的。我们也坚信他的文化思考仍将继续,他的文学之路愈益长远。

评论责任编辑 子 矜

猜你喜欢
门楼人性传统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前门楼子九丈九
少年力斗传统
乐东古门楼
清唱
清明节的传统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