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多采用质疑法

2009-10-28 10:15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语文课堂

肖 荣

摘要: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对培养现代化人才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生生质疑、师生互相质疑等方式,增强学生质疑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法;激发兴趣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对培养现代化人才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枯燥乏味、效率不高成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通病,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不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用一用质疑教学法。

众所周知,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明朝人张洪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激发思维,常用的手段是质疑。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训练阅读能力。

我在备课中,经常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然后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如我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提问“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两个骗子?”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就将这一问题分解为: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什么?骗子行骗的目的是什么?安徒生在童话的结尾有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因为问得具体,学生们不仅水到渠成地认识了这两个骗子,而且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

教师要掌握学情,不同的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巩固性的提问,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以考查全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创造性的提问,应让优生回答,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拓宽思路;一般性的问题,要让中等学生回答,使多数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课堂提问的面要广,人要准,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生生质疑、师生互相质疑,师生质疑文章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质疑要讲求效果,不能盲目提问、胡乱提问,要有针对性,即质疑要从学生理解教材的实际出发,针对一般学生自以为理解而没有问题的字、词、句、段巧妙设疑,激发思维,改变学生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质疑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且有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那种“对不对”、“是不是”的问答式方法是起不到作用的。质疑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要有利于学生钻研教材或集体讨论,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主动地思考、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造成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采用质疑法教师可以不断从学生的问答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制定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也会更强,因为在很大的比例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从自己的质疑中出来的,其内容一定更加切合学生的思想、能力的实际,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容易。

学生质疑法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了很好的主观条件。

可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质疑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指导学生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通过质疑学会释疑解难,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语文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