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2009-11-11 09:18李书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所教授的语文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凝结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我们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文章,无不浸润着中外文化沁人的芬芳,徜徉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的海洋中,撷取那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不断深入地进行教育改革,这种大好的形势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创设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美妙舞台。

光阴荏苒,转瞬间,参加“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成为这个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已经近三年了。回顾这将

近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可说是丰富多彩,五味俱全。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既遵循规律,又展示特色

众所周知,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唐诗所达到的高度,都是后人所无法企及的。在唐代近300年的历史洪流中,诞生了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灿若星河的诗坛明星,而他们又以超人的才华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全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为了更扎实、深入地落实课题组的要求,我们决定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我们编写的《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是早在2003年暑期,我们根据高考的要求,并结合我们学校师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的一本校本教材。最初,我们只是想藉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考时能多得几分,如今,新的形势下,我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我是《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的编撰者,也是这本书的最早使用者。全书共25讲,需要55~60课时讲完,而每周只能讲1~2课时,因此在2003~2006这一教学周期中,我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讲授,直至高二学年结束,历时三个学期才讲完。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更注重人文性,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诸如:讲故事——讲唐代诗人故事和诗歌故事,诗歌朗读-背诵-默写比赛,诗歌读背经验交流,诗歌与作文比赛,诗歌演唱会,诗歌情景再创造小品比赛,“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演讲……,运用先进科学、合情合理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华古诗词》《百家讲坛》等专题片。通过上述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既训练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形成的知识、方法、能力、习惯等,必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2006年高考时,我所任教的文理两个班语文学科的成绩均在同类校中名列前茅,同时我本人也在市、省举行的业务比赛中,凭借在这方面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认可。

2006年8月,我又迎来了新的一届高中学生,按照市里的统计,这届学生的素质还不如刚毕业的那一届,我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有考入二批本科高校的可能。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能幻想奇迹从天上掉下来吗?当然不能!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信这也是一条真理。尽管我们的学生考上本科高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们毕竟还要生活,还要到社会上找到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位置。让自己的学生考入高校,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这固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成材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考不上高校,却未必不能成材。基于此,这届学生从高一上学期的后两个月我就开始给他们讲授《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而且我相信:在2006~2009这一教学周期中,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我会做得更好!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即将结题,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成绩的取得,使得我更坚定了信心,又给我提供了新的动力。昨天的艰难历程诞生了花团簇锦的今天,而今天的锐意进取,必将孕育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虽然“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润物细无声——既传授知识,又渗透文化

要向中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讲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外,主要是结合语文教学,认真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有的放矢的传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从汉语文化说,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虽以近代文章为主,但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并不在少数,越是高年级古代作品越多。这些课文不仅是古代的文章精华,也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里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如,古代的隐士文化是很丰富的,在各种文学中均有反映,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可以说,隐士文化是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珍视自我人格,向往自由这一高洁人格的体现,这也成为旧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这种隐士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反映。

陶渊明是古代田园诗派的创立者,同时又是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还是当时的“浔阳三隐”之一。陶渊明的不少诗歌既是自然、优美的田园诗,又是静穆、高洁的山林隐逸文学。他的诗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除结合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感悟渗透隐士文化的内涵外,还让学生结合上述作品,写了题为《我对陶渊明所代表的隐士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的小论文,并指导学生制作成演示文稿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我们师生的交流和研讨,对隐士文化的内涵整理出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厌恶官场,皈依自然;②鄙弃功名,甘于淡泊;③悠游山水,忘情诗书;④亲自劳作,体验艰辛。并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文化得出了自己的认识: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而陶渊明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真正的隐士,决非那种“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借隐居以博取声名,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除此之外,诸如: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古代民俗文化,古代酒文化,地理、旅游文化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均有反映,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合情合理的渗透,并给学生有选择的播放了CCTV-10“百家讲坛”栏目康震教授主讲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系列,金正昆教授主讲的礼仪系列,观看并聆听大学教授的讲座,不但使我的学生,就连我自己本人都受益匪浅。

为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我还和课题组的其他实验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得我校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既立足现实,更美好未来

自参加课题组以来,我能够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课题组安排的各项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这些活动和任务主要有:①积极向学生宣传、征订《新读写》杂志,订阅人数占实验班的百分之六十;②认真组织、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方案提供的测试题,实验班全员参加,百分之百交卷,合格率亦达到百分之百;③积极响应课题组征集实验教师相关作品的号召,上交《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一书,并获得了一等奖;④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关于实验学校学生开展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报告,并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选出《油城之美,美在油城》和《艰苦创业“干打垒”,蓬勃向上“铁人碑”》两篇作品上交课题组。⑤将2003~2006与2006~2009两个教学周期中学生的演讲和习作各编辑、整理、打印了两个小册子(都已下发给学生),其中一册上交待评。

虽然“课题”就要结题了,但2007年,我们黑龙江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成为语文选修课程Ⅰ中的必选内容,即全省学校统一开设,学生必须选择的模块。我相信:今后我会一如既往,会做得更好,我们的未来也一定会更美好!

总之,自参加课题组三年多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面及新课程资源的丰富方面,都使得我们开拓了视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李书江,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