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撼人心魄

2009-12-02 10:20关开莲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开莲

【摘要】《幽明录》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书中记载了形形色色的神异鬼怪之事。其中所述多是两汉晋宋时期的民间传闻故事,虽然离奇怪诞,但它是时人时事的反映。书中大量记录的鬼神,极富人情味与现实感,本文将从人情美的角度对鬼神的形象进行发掘,以求对《幽明录》中鬼神的形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幽明录;人情美;现实感

《幽明录》是南北朝最杰出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书中记述了大量山精物魅、鬼神祸福、巫术仙道、梦兆占卜、佛法果报等怪诞之言,其价值不仅可与《搜神记》比肩颉颃,而且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文笔之优美,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志怪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虽以志怪笔法,但却具有浓厚的世俗意味,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故事主人公多为普通士民僧俗,刻画的人物感到真实可信,即便是书中大量记录的鬼神,也大都富有人情味,鬼神的形象得到了人化,所表现的人情美也淋漓尽致的彰显出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鬼神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自有文字记录开始,有关鬼神精怪的小说就不乏于世,鬼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录方式,也在不断的完善。徐华龙先生在《中国鬼文化》中提到,中国鬼话的历史发展经过了三种形态的演变:原生态、衍生态、新生态。鬼话小说在历代发展中,鬼怪形象逐渐丰满、立体,至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所记鬼神,已相当贴近现实中的人物,极富人情味,成为新生态鬼话的范式。新生态鬼话的表现之一就是鬼形象已从凶残、恶毒、张牙舞爪的单一模式中解脱了出来,其中有一部分还未脱离原来的丑恶形象,但另有一部分已变得和蔼、可亲、可近,从其性格来说,亦变得多样,除了野性外,还有各种复杂的人性。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幽明录》小说中也颇多婚姻情爱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发生在人鬼、人神之间,而且与现实情境密切联系。在那个时代,人与鬼神相恋、成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志怪也只是一个点缀,虽离奇荒诞,却合情合理,文中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与现实感。

《幽明录》中人与异类的爱情大致可分为人神恋、人鬼恋,人妖恋三类,文中所塑造的神、鬼、妖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思想感情,在和世间凡人的相恋中,表现出了至诚、至真的性格特点,光彩照人、撼人心魄。文作中,《刘晨阮肇》、《黄原妙音》当推人神恋的佳作。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仙女们的法力,而更多的是把笔墨着于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人神相恋随意、自然,水到渠成。不难发现,作者刻画的仙女,与世间女子并无大异,她们温和善良,善解人意,亲切热情,俨然一封建社会具有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人鬼恋、人妖恋同样有着如凡人相恋的情愫,《庾崇》篇讲的是一男子死后,频繁归家,看见家里穷困不堪,就在外面弄些钱来接济妻儿,然而,这样几年后,家里仍然贫苦,男子觉得很自责,想让她的妻子解脱,于是,“未几,妻得疾亡,鬼乃寂然”,这一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然其传达出来的思想却是深刻的:忠贞的爱情是不分时间空间的,即使阴阳两隔,感情也永不泯灭。另外,人人恋的故事,虽然很多都植入了志怪,但明显可以看出,此中的志怪只为刻画人物形象更为深刻,是时人现实生活、理想愿望的曲折表现。《卖胡粉女》中男子死而复生,《庞阿》中女子灵魂出窍,都表现了女子追求爱情的勇敢、执着。

《幽明录》所记男女相爱故事,虽非首创,却极具特色,这些感人的爱情故事,很多寄托了晋宋时期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美好愿望——自由恋爱,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获得幸福生活。《幽明录》中的许多爱情故事都成为后世小说、戏剧创作的原型,而这些男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情之美,也影响了后世鬼神形象的塑造。

《幽明录》中的人情美除鲜明的体现在爱情故事里,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着浓郁人情味的鬼怪,这些鬼精物魅具有人类一样的思想感情,真诚、善良、乐于助人、懂得感恩,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已非常接近人与人的关系。王恒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中谈到,《幽明录》在搜神志怪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情味描写,赋予神怪形象以极具人情的音容笑貌,使形象格外生动传神。这种评述是极其到位的,小说中有很多表现母子、父子、朋友之情的故事感人至深。《亡母顾儿》讲述的是一老妇病重,其在外当差的儿子多次请假回家,都未获准许,病逝后,她的魂灵来到儿子身边,看到儿子睡觉时没有盖被,老妇就到床边取被给儿子盖上,出门后,吏转侧衣落,妇人又复盖之……一幕感人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即使化为鬼魂,仍然对在外当差的儿子牵挂、照顾,表现了母子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情。《王志》篇讲的是一男子死而复生的故事,王志妻早亡,王志死后,魂灵来到阴间痛哭流涕,只因挂念家中两个无人照料的孤儿,阴间主事人为之动容,又给了王志世间三十年,照料其子。在此,我们首先感动于那种无以复加的舐犊情深,另外,阴司人的通情达理,极富人情味,也自然的展现出来。《鬼赡人》篇讲的是一义鬼寄居在一人家里,共同生活了四五年才离去。期间,“家须用者,鬼与之,二三年,用小差,为鬼作食,共谈笑语议。”故事中的鬼具有人类的音容笑貌、思想感情,极具人情味和生活情趣,读来兴趣盎然,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作品还展现了鬼怪心理的的多元化,赋予其人情美的内涵。鬼怪有感恩之心,《移坟》、《蝼蛄》、《颜从》等篇目中,凡人在帮助了鬼怪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回报,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在鬼怪身上得到了延伸。更让世人赞叹的是,鬼怪有孝心,《蛇悼母》中老妇死后,巨蛇赶来奔丧,“因至柩所,绕数匝,以头打柩,目血泪俱出。”由此可知,蛇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至真至深。《幽明录》中有关鬼怪报恩的故事很多,这与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因为佛教思想的渗透,宣扬因果报应说,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在某一方面得不到满足的映照,体现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渴望付出能有所回报。

《幽明录》记录了大量神异鬼怪之事,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鬼神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所涉及的鬼怪,很多都有名有姓,多是两汉魏晋名士,如郑玄、羊祜、王导、钟繇、阮瞻、嵇康等,使人感到真实可信,鬼怪的形象也进一步得到了人化。正如李剑国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所述:“《幽明录》绝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中士民道俗的奇闻异事,因而全书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人其事近在耳目间,实实在在,而又渺渺茫茫,实中见幻,平中见奇,给人一种虚幻性的现实感。”

综上所述,《幽明录》所记多为时人时事,大多来自民间,刻画的鬼怪形象也大都富有人情味,因此,有关人情美的描写相当生动感人,正是这种人情美,使作品淡化了志怪色彩,减少了荒诞感,增加了现实性。文中写鬼亦是写人,透过这些零散的故事片断,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情态和社会现象,及其所传达出来的哲学思想、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贵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徐华龙.中国鬼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