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A Day’s Wait(《一天的等待》)中Schatz的心理阐释

2009-12-02 10:20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死亡情绪心理

王 葳

【摘要】A Days Wait (《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的一篇哲理性的喜剧小说。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自始自终在探索人性的心理轨迹。文中的主人公Schatz虽然是个孩子,但在面临死亡时,心理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自控并漠然→冷静并勇敢→担心并恐惧→松懈并软弱。本文通过对生活在一个极其寻常的家庭中的9岁小男孩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分析展示了其表现真实人性的心理流程。

【关键词】误解;死亡;情绪;心理

A Days Wait(《一天的等待》)这篇小说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1],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文章讲述的是:在冬天的一个清晨,一位9岁的男孩Schatz得了流感,他的父亲请来了医生为其看病并测出体温为102度,当Schatz听到自己的体温那么高,便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然后在这天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孤独镇定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直到他的父亲打猎回来,告诉他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区别并告之他所得的不过是轻度的流感, Schatz这才从紧张的状态放松下来。

这篇文章简洁明了,在全文除了三个段落比较长之外,其余都是短句,这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虽然这篇文章看上去很平淡,甚至有点调侃的意味,海明威却在Schatz不知道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区别而产生误会,这样的一个主线下再次体现了他的写作主题:强者的勇气和与死神较量的气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提炼出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超凡的毅力来维护人的尊严。最后无论结果怎样,只要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能够勇敢的面对死亡,这就是胜利[2]。在这篇文章中海明威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应用呈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甚至幼稚可笑的小男孩Schatz以超凡的忍耐力来展示他所推崇的“硬汉形象”以及孤独镇定地面对死亡的过程。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动力就是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而一旦内外环境的扰动因素过于强烈,超过了心理整合调控能力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理系统出现严重的非平衡状态,如突发性灾难、流行病等突然的、强烈的刺激,在面对那些可怕的、残酷的悲剧场面,个体心理防御机制会显得苍白无力,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失衡也将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变化。” [1]这篇作品就描写了一个9岁男孩在面临危机事件时的各种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

一.Schatz 的认知过程分析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 3 ]人们通过感觉、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在文中提到医生测过Schatz的体温并告诉他们体温是102度(华氏)后 ,父亲和医生离开孩子的房间到了楼下,这时医生介绍了药物的作用及流感使父亲了解到孩子的病情只是轻微的流感,只要按时服药便会逐渐好转。在这里文中写道“Downstairs, the doctor left three different medicines…,he explained.”(下了楼,医生留下了三种药…并解释。)说明Schatz在楼上,只听到医生说他的体温是102度,并没有听到医生对病情的分析,而父亲回到楼上后也只是将体温和服药时间写下来,并未向他解释病情。所以从这时开始,父子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父亲心情放松了,除了照顾孩子按时服药并陪着孩子之外没有心理负担,而孩子却由于对体温的误解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等待“死亡”的来临。

在文章的末尾Schatz说:“I know they do. At school in France the boys told me you cant live forty-four degrees. Ive got a hundred and two.”(我知道我会死。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发烧到44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102度了。)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由于Schatz对不同温度计测量体温标准的不同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而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他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片面地、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即体温达到44度就会死人,在他得知自己的体温已经达到102度时,他运用以前贮存在他的头脑中的记忆在此时再现出来并得出一个逻辑推理,即他会死。在形成这样一个判断后他没有使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和语言把自己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结果与父亲交流,从而形成了误解,这也就成为这篇文章的一条主线。

二.Schatz的情绪过程分析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性及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爱慕、厌恶、憎恨、恐惧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 4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凡是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当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 因为它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 人们的安全感会受到严重威胁, 产生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情绪反应, 心理学上认为这些都属于应激的心理反应。同时,根据情绪分化理论, 情绪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它的产生是不为人的意愿所直接控制的。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人的情绪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在文中Schatz认为自己将会死亡后,虽然表现出来了一种面对死亡的勇气以及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克制力,并塑造了一个生动的雏形“硬汉”的形象,然而在文中的一些描写中仍然可以看到他面对这种突然的“刺激”出现了“心理失衡”并在产生误解到了解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可将这种情绪变化列为:自控并漠然→冷静并勇敢→担心并恐惧→松懈并软弱。下面将通过父与子的对话来分析Schatz的情绪变化过程。

文中写到在医生走后父亲回到Schatz的房中的一段对话:

父:“Do you want me to read to you?”(要不要我读点东西给你听?)

Schatz :“All right. If you want to,” said the boy. His face was very white and there were dark areas under his eyes. He lay still in the bed and seemed very detached from what was going on.(“好的,如果你想的话,”孩子说。他的脸色十分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然置之。)

Schatz对父亲提议的漠然反应使读者不难看出孩子对将要到来的死亡所表现出的自控与镇静,他既没有像一般的孩童一样哭喊叫闹撒娇也没有向父亲问个究竟。文中还提到父亲出外打猎的细节,海明威对这一场景的描写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在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中强者的勇气与和死神的较量贯穿始终。从小他的当外科医生的父亲就给他灌输了许多拼搏的意识,他曾经历过出海、打猎、与职业拳击手搏斗等富于挑战性的活动,成年后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文中提到父亲会打猎无疑是映射了自己的经历,同时也暗示Schatz作为一个九岁的男孩之所以能那么勇敢,绝不是偶然,这种勇气也有其必然性。“受教育、遗传、生活经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心理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人在认识事物,总结问题,做出决策时,总带着一定的倾向性。不同的个体又有不同的倾向特点,称为个体倾向性,它决定着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决定着个体追求什么,拒绝什么以及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社会意义。” [5]因为受到爱打猎的父亲的影响,Schatz才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死亡。父亲的影响使男孩的人格过早地成熟起来,使男孩为了能迎合父辈的期望,会掩饰对死亡本能的恐惧,然而对一个仅有9岁的孩子来说,死亡毕竟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不能完全地表现出海明威所推崇的成年男子所具有的“硬汉”面临死亡的淡定和从容,因此Schatz对父亲读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霍德华·派尔的海盗书在这一刻毫无兴趣,表现出了detached(超然的,冷漠的)。此时他是自控并漠然的。

当父亲注意到生病的Schatz并没有专心听自己讲故事时,就关切的问他:

“How do you feel, Schatz?”(你感觉怎么样?)

Schatz :“Just the same, so far.”(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

此时,父亲问的是Schatz是不是仍感觉不舒服,而Schatz却以为父亲在问他面临死亡的感受。服完药后,父亲原以为儿子会睡着,结果却发现“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 , looking very strangely.”(儿子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于是又问:

“Why dont you try to sleep? 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你为什么不睡一会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Schatz :“Id rather stay awake.” 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我宁愿醒着。)

父亲以为儿子没睡觉是为了等待下次吃药的时间, 然而儿子此时是希望在死神面前保持清醒和冷静,勇敢地面对死亡,而不是在睡梦中死去。过了一会儿Schatz又说:

“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你不必呆在这儿陪我,爸爸,要是这件事让你烦恼的话。)

父:“It doesnt bother me.”(没有什么可烦恼的。)

Schatz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you.”(不,我是说,要是这件事终将带给你烦恼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儿。)

在这段对话中,“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 bothers you.”重复了两遍,只是在第一个句子中用的是“it bothers you.”即:一般现在时;而第二个句子用的是“ its going to bother you.”即:一般将来时。Schatz在第二个句子中强调了对将会给父亲带来烦恼与痛苦的不安。代词“it” 出现了几次,然而Schatz与父亲所指不同。Schatz所说的“it” 是指“看着儿子死去”,而父亲的it是指“陪在儿子身边照顾儿子”。这时Schatz仍没有向父亲倾诉自己的紧张与恐惧,也没有像一般同龄人应该表现出的那样惊慌、苦恼,反而平静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并且为了避免父亲看到自己死去而难过,非常镇定地请求父亲不用陪着他以避免增加父亲的烦恼与痛苦,他想要独自面对死亡。他表现出超乎一般男孩的冷静, 准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使Schatz难以说出类似“死亡”、“恐惧”、“害怕”等词,所以他只是躺着并不说话,眼睛紧紧地盯着床角,还相当清醒,压抑并隐藏着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此时Schatz的情绪已由最初的自控并漠然转化为冷静并勇敢。

随着父亲打猎的结束将时间又推进了几个小时,父亲回家时听到“…the boy had refused to let anyone come into the room.”( 孩子不让任何人进房间),并说:“You cant come in,you mustnt get what I have.”(你们不能进来,千万不要染上我的病。)。在这一部分的描述中作者侧重表现了Schatz性格中体贴、为人着想的一面,除了独自冷静地面对死亡外还在担心着家人的健康。

之后父亲给Schatz测了体温并说:

“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没什么可担心的。)

Schatz却说:“I dont worry, but I cant keep from thinking.”(我没有担心,但我不能不想。)

同时父亲注意到Schatz “staring still”(一动不动地盯着),“looked straight ahead”(直盯着前方),“holding tight onto himself”(尽力控制着自己)。这个句子深刻地表现了Schatz内心的恐惧。情绪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结论可以解释孩子对强烈恐惧的反应。“ 恐惧是一种具有强烈效应的情绪, 对知觉、思维和行动均有显著影响。人在强烈恐惧状态下, 会形成狭隘的知觉通道,大部分的视野是盲的。恐惧使思维缓慢、范围狭窄、活动刻板, 使肌肉紧张, 行动僵化。” [ 4 ] 根据心理学对恐惧的描述,不难理解故事中男孩“ 眼神老盯着床尾、一直维持一种姿势不变” 的行为。最后Schatz终于问道:

“What time do you think Im going to die?”(你看我什么时候会死?)

此刻,父亲才真正明白了儿子一天来奇怪表现的原因。这个问题不仅成为该文的高潮,也可看出Schatz已经完全让紧张和恐惧控制了。“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 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的源泉为目标的。” [5] 在九岁的Schatz的想象中死亡必然是可怕的,所以在父亲劝他睡觉时,他坚决不肯睡去。在父亲打猎及之后的这段时间Schatz的情绪由冷静并勇敢,随着自己对死亡的想象,转化为担心及恐惧。

“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它往往由某种情境引起,一旦发生,冲动性较强,不易控制,而‘事过境迁后情绪又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4]听过父亲解释后,Schatz得知102度是华氏温度,不是摄氏温度,它们的区别就好像英里和公里一样,他所得的不过是轻度的流感,将要面临的“死亡”不过是一场误会时,这才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放松下来。“…his gaze at the foot of the bed relaxed slowly. The hold over himself relaxed too, …” (他那凝视着床的脚端的目光也终于缓和了。)

在海明威作品中所推崇的“硬汉”是在与厄运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与他们相比,只有九岁的Schatz具有成熟与不成熟人格:相对同龄人,他勇气超常,镇定地独自面对死亡的降临,以外表之平静掩饰内心之恐惧;相对成年男子,他缺少智慧和经历,其思维可谓再简单不过。在面对死亡时,看似冷静,却两眼发直;当得知正是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虚惊一场,一整天的努力付诸东流时,这样的结局却超出了他的承受力。于是,他放松了对自己所有的控制而不能自已,到了第二天居然 “it was very slack and he cried very easily at little things that were of no importance.”(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真正做回了九岁男童,表现出了性格中真实的一面。基于之前Schatz极度紧张恐惧的状态及高度的自我控制,在得知不会死时他的情绪由最高点降落,慢慢地放松下来并通过哭泣释放出来。此时Schatz表现出一个9岁男孩在经过大起大落之后的软弱。他的松懈和软弱的心理表现也是一种相当合理和真实的反应。

在这篇作品中海明威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学应用,将主人公Schatz的心理刻画入微。通过父子间的对话描写了一个9岁男孩在面临危机事件时各种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并将主人公Schatz的心理用:自控并漠然→冷静并勇敢→担心并恐惧→松懈并软弱的心理感情流程体现出来。语言简单却深刻地勾勒出了主人公的一系列情绪反应。使读者对这篇作品中人性及心理的细腻和深邃观察与体悟有了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87.

[ 2] 罗伯特. 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循环[M ]汤潮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23.)

[3] 高等教育心理学[M].伍新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心理学[M].蔡笑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文中.海明威作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8

[7] 戴立黎 海明威的创作主题和语言风格(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作者简介:

王葳(1971--),女,陕西华阴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现工作于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死亡情绪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心理小测试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情绪认同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