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俄谚语之比较

2009-12-02 10:20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谚语

于 轶

【摘要】中俄两国的语言渊源不同,两国的语言文字的由来不同,两国谚语的形成过程不同,两国谚语的发展历程上起主导作用阶层不同,导致两国的谚语存在着很多有趣而值得研究的差别,但两国有相邻的地理位置有着相似的道德伦理理念和价值观,从而又使两国谚语中存在相当大的共同特性。

【关键词】谚语;差别;共同性

谚语是一面镜子,中俄谚语折射着两国的民族性格的缩影,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民族个性这一涉及语言与文化互相关系的核心问题特征。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过:“经验是永远的生活老师。”正因为如此,谚语能广泛而久远的流传,在人民中间起着生活教科书和语言教科书的作用。М. Шолохов对谚语曾经做出这样的评价:“任何一种民间创作的形式都不能像谚语那样强烈而多方面地体现人民的智慧,晶莹剔透而深刻地反映其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世界观。”

语言对世界观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决定着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不同语言在认识功能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不同个体民族语言的差异。中俄两国的谚语都具有严格的语法结构,非常的严谨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同样的状况指示下两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俄罗斯的谚语自然情切,中国谚语强调修饰,使用时朗朗上口、妙趣横生;俄罗斯谚语采用精炼的比喻暗示潜在道理。至于汉俄谚语的结构特征,我们发现,中国的谚语采用格式化的严谨结构,显得权威且富有古典色彩,并且比其俄罗斯谚语,中国谚语显得更加注重圣贤名句。在修饰手法运用上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共同点,展现出其深厚独特的文化魅力,加之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亲切自然。

论文中我们着重比较汉俄谚语的内容分类,其中部分汉俄谚语的语义完全相似,有的则相差较大,同样通过中俄谚语中名词的比较、中俄谚语中伦理价值的比较等我们也可以发现中俄民族的共性和差异,并且明显地表现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中。所以我们可以从谚语的不同侧面出发,并且在各个方面中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做一个有针对性的比较。

1.汉俄谚语的内容分类

谚语是表达性的俗语,谚语具有很强的语言性,是不发达社会的“百科全书”,所以我们认为从语义所表达的内容来分类,最为恰当,而谚语的内容又是那样的复杂,几乎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十分困难,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谚语和行业谚语。

生活谚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行业谚语——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

在俄语中类似的谚语也是不胜枚举。例如

1.Беданеприходитодна(祸不单行)。

2.Истеныимеютуши(隔墙有耳)。

汉俄谚语的语义对比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两国谚语典型化的状况指示就能够比较明确地说明两国谚语的特点。

2.汉俄谚语的语义异同

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习俗、状况指示和修辞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俄汉具有不少表示相同道理的谚语,由于包含的俄汉民族的智慧有着不少共性的东西,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置信的相似之处。两国谚语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是因谚语,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是人民大众生活经验和聪明智慧的结晶,而人类生活、思维具有相似的一面。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俄汉谚语的相符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2.1.完全相似的谚语

完全相似的谚语:这些谚语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上都相符。

比如:

1. Куйжелезо , покагорячо(趁热打铁)。

2.Дайпалецилокотьоткусит(得寸进尺)。

通过以上俄汉谚语对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含义相同的俄汉谚语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说明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到的文化的相同之处。谚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并表达民族的意愿、观念、追求、情感,传播大众智慧、生活经验、事实哲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由于人们思维方式有同一性,(similarity ofmansthinking)[1]所以谚语表达的内容难免有相同之处。勤劳的俄罗斯人民经历过漫长的农奴社会的专制和强权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勇敢地和敌人做斗争。而中国人民也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忍受过极大地耻辱,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俄两国人民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在思想观念等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因此,反映这些内容的谚语就有了明显地同一性特征。

2.2.不完全相似的谚语

不完全相似的谚语:这些谚语在意义上相符,结构上部分一致,但语言形式不同。

例如:

1.Волковбояться , влеснеходит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Умхорошо , адвалучш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Лучшебытьголовойкошки , чембытьхвостомльва(宁为蛇首,不为龙尾)。

4.Близ норылисанапромыселнеходит(兔子不吃窝边草)。

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喜欢用狼、狐狸、猫、鸡等形象做比喻,而中国人喜欢用兔子、龙、蛇等等。中国带有名人的谚语也比俄罗斯多。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是聪明、智慧的象征。因此,这条谚语赞扬集体的智慧。谚语凝聚着各国人民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把不同文化的人们连在一起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无处不在,那么谚语不再受地域的局限而成为全人类或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谚语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的特点,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尤其特殊的一面。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通过俄汉谚语文化内涵的比较,我们看到人们思维的同一性、社会历史发展的相似导致俄汉谚语的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导致了谚语的差异性。然而更重要的是俄汉谚语表达的内在文化信息给我们的启迪。合理恰当的使用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得到精神、智慧和道德方面的极大鼓舞,从而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Song Fei.A view of contrastive analytical methodolog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J].外语教学,1997,(3).

作者简介:于轶(1981--),女,汉族,山东烟台市人,助教,从事俄语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谚语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二)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