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

2009-12-02 10:20马丽旋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韵味

马丽旋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是在继承了传统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很多传统戏曲的元素,才发展出了独具我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到了当代,民族声乐又借鉴了很多西洋唱法中的优秀成果,从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现在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本文从说明我国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入手,着重阐述了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包括语言、韵味、情感和表演四个方面,所以我们只有在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的优秀成果,兼蓄并收,才能取长补短,有所创造,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韵味;润腔;舞台交流

一、我国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民族声乐:广义的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而我们现在所指的民声乐则是指演唱风格较强 声乐作品时所用 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我们的民族声乐走到今天, 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代,从从事民族声乐的老一辈歌唱家王昆、郭兰英到今天的彭丽媛、万山红、黄华丽;从中国歌剧发展里程碑式的《白毛女》、《江姐》、《刘胡兰》到今天的《党的女儿》、《屈原》等都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好的创新与发展。今天、可谓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我们的民族声乐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因为它是深深的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民族戏曲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民族声乐已经成为了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国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他们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着丰富精湛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戏曲无论在艺术结构或演出形式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及特点,但在声乐原理和演唱方法上与民族声乐是殊途同归,基本一致的,所以戏曲在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民族声乐是对戏曲继承、发展和创新,当今的民族声乐其实包括很多种戏曲中的元素,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发音上的借鉴

(1)、地方方言的影响

我国有很多的戏曲曲种,戏曲曲种是由地方方言的差异所决定的,语言的处理是歌唱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56个民族,虽然都属汉语语系,但在字音上却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在戏曲中讲求的四功就是“唱、念、做、打”。而唱和念说的就是语言的问题。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戏曲中的旋律就是各地方言的语调形式。因此,我们可以从戏曲的学习表现我们民族语言的方法,去感受我们的民族风格。

(2)、咬字、吐字的特点

在戏曲中“唱念”是舞台上的艺术语言,它的旋律性、节奏感都比生活语言有所夸张。在我们平时用美声的练气方法来练声时。往往会忽略了咬字。因为美声的歌曲大多为意大利语,这种方法在用意大利语唱出时就会感到字与气会自然而然完美的结合,不存在咬字不清的问题。而我国的汉语整个在说话时的气息都比较浅。声音位置靠前,所以导致在用美声的气息来演唱中国歌曲尤其是我国的民歌时,会感到气与字不能达到很好的协调统一。要么有气无字,要么有字无气,而我们现在所认可的民族唱法就是要求我们要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结合汉语的咬字与韵味。要想做好这一点,我们就要学习戏曲的咬字、吐字。在戏曲中,咬字、吐字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在演唱一些民族歌曲时,能够做好这一点,即充分借鉴戏曲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的技巧,那么必然会使民歌演唱更上一层楼。

2、风格和韵味的借鉴

风格和韵味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概念。风格是事物的内在精神和它的外貌特征相统一的体现,而“韵味”两字似乎是有些抽象,但它实际上是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语言的美,主要包括:文体、词意、声韵、感情语气、语调等;二是旋律的美,主要包括:唱腔、节奏、强弱、顿挫、断连、收放、吞吐、滑擞、吟揉等,所以“韵味”是经过“神与所想、神与物游”的形象思维和既洗练又缜密、既冲淡又含蓄的艺术手段相结合之后所形成的。在演唱戏曲时,如果有声无韵就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而这在美声唱法的外国歌曲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外国的作品讲求“和声”效果,而中国的作品则讲求旋律性,它有独特的“腔”,这种“腔”实际就指风格和韵味,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中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在曲谱上,单纯看强弱记号和速度记号是绝对解决不了唱腔的“劲头”、“韵味”与“风格”的,特别是不同剧种和不同地区的歌唱,它们各自都有本身风格和韵味,这些风格韵味无一不是它们本地区、本民族的语言声调和生活节奏当中逐渐产生形成的,因此在演唱一些我国的民族歌曲时,对于借鉴吸收戏曲中的“韵味”“风格”是必不可少的。

3、抒发感情的唱腔技巧的借鉴

戏曲中的唱腔不像美声那样要求科学的气息和共鸣,而是讲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因为戏曲是歌唱与表演相结合很紧密的一门艺术,它们都是有情节的,只有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打动观众。所以在戏曲中为了更好的抒发感情,在戏曲中就有很多的演唱技巧,例如:哭腔、直音、真音与假声的应用,对比、滑音、喉音、共鸣腔体的运用,节奏的特点和规律等等,这些都是戏曲中不可获缺的“润腔”手法和技巧,这在美声唱法的歌曲和意大利歌剧中都是不可能找到的,而在中国的戏曲中却是随处可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技巧的运用,更突现了我们民族调式的特点,也更能充分、准确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更能打动观众。在民族声乐中要大胆吸收传统戏曲演唱中的这类“润腔”手法和技巧.

三、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前景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是我们先辈不断创造、磨练,从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虽然我们现在所学的民族唱法是大胆吸收了国外美声唱法的练气方法,但民族的风格还是要靠我们本民族的方法来发扬光大,中国的戏曲由于地方语言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风俗习惯的各异,它的音调首先又是建立在本地区的民间曲调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不但各个剧种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在音乐唱腔上也更有其不同的特色,形式如此丰富多彩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内容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并与人民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由此形成的是我国所特有的,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的,较为固定的欣赏习惯。这种习惯使中国老百姓对待戏曲艺术,在认识与审美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欣赏视角,即中国式的,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欣赏习惯,因而我们应当尊重我们的这种欣赏习惯,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唱法中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中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才能取长补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达到更新更美的歌唱表演境界,以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声乐,我相信我们的民族声乐必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北京

[2]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

[3]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

[4]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M],大连出版社,1992年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韵味
走遍万水千山
以画为诗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名人读《意林》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