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龄人口起居环境无障碍设计的研究

2009-12-02 10:20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

杜 雪

【摘要】以 “ 无障碍设计”模式构筑我国老龄化社会城市居住环境体系,是针对我国城市住宅如何能在解决好老年人养老居住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如何有利于城市住宅可持续利用的思考结果之一。通过系统的分析,论证了“无障碍设计”模式居住黄静体系的构建在解决城市老年人安居养老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对城市住宅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起居环境;老年人居环境;无障碍设计

目前我国人口开始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达到2.48亿。创造无障碍的老龄人口起居环境,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客观问题。目前针对老龄人口的起居环境的研究和分析比较少,对老龄人的特点和行为特征没有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加上社会生活中老龄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等客观因素,老龄人口的起居环境的无障碍性容易被人们忽视。80后独生子女的社会“421”结构使提高老龄人口起居的无障碍性越来越成为居住环境营造的重点。

一、老龄人口的生活和起居特点研究

国内目前对老龄人口的建筑居住空间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深入研究居住内部的无障碍的设计需要分析和总结。通过分析可以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提供设计理论依据,使老龄人口起居空间更加人性化,无障碍设计更加科学。

1、老龄化阶段的表现

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上衰老,受生物学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与机体生长、成熟同步,并不可逆转。但由于人的生存的环境的不同,个人自身的生长条件和先天机体发育的差异,老龄人口所体现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2、老年人群的体能特征

老年人群随着生理过程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体能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高的变化

据统计,从30岁到90岁之间,男性身高平均降低2.25‰,女性平均降低为2.5‰,伴随着这样的变化,老龄人口会出现弯腰驼背的体征。

2)自理能力减低

随着机体的衰老,体力逐渐减弱,老年人往往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并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如老年人容易摔跤、跌伤、或由于视力及听觉能力的减弱而导致的意外性伤害。

3)对空间的判断和支配能力减弱

老年人群伴随着机体能力的下降,以及一些老年常见病痛的干扰,对空间的支配逐渐能力减弱。且由于老年人多年对生活环境的熟悉,往往对自身支配空间的能力产生错觉,缺少对行为空间和自身能力的良好判断。

4)老年人群心理上特征

老年人多数处于既爱安静又怕孤独的心理状态,视觉、听觉的衰弱使他们的生活环境需要相对的安静,同时老年人群在心理上对子女产生依赖感,惧怕孤独感的产生,对于孤身老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二、老龄人口起居环境现状的分析

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80岁及以上老龄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可以预见,21实际前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1、居住环境老化导致居室采光、通风等问题不够合理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多数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上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大卧室小起居的格局导致老年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方便隐患。此外朝向和通风问题经常被忽略,室外的视野也不够开阔,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2、面积大小及起居空间长宽比例的问题

老年人起居室的面积不宜小于14.00㎡, 卧室的面积不应小于10.00㎡。矩形居室的短边的净尺度不宜小于3.00m。老龄人群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行动能力和思维的控制能力都有一定的困难。以轮椅为主要行动工具的老龄人,行为空间受到限制。

3、起居环境的材质、色彩过于单调

起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使用者的起居、休息、基本娱乐的使用空间,由于整个空间经常处于使用状态,因此起居环境的动态使用应尽可能满足老龄人群的使用特点。地面和墙面的材质的应用,应以老龄人口活动和使用的特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选择,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普遍使用的材质。

4、求助、预警设备不够完善

老龄人口是疾病及不可预见突发情况的多发群体,能否及时预警及进行及时的救治十分重要。按照老龄人群的生活及起居习惯合理布置求助及预警设备,降低原有设备的高度,增加设备的可操作性,能更加合理的改善起居环境的安全性。

三、老龄人口起居环境无障碍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1、老龄人口起居环境行为特点分析与研究

具体而言,老龄人的身体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有直接行为能力、辅助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三大类。格局老龄人的身体会由于年龄的增大而出现萎缩的现象,有直接行为能力和辅助行为能力的人群的起居环境的尺寸会相应降低;无行为能力的老龄人群由于行为特征比较特殊,其起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需做特殊比较。就有行为能力和辅助行为能力的老龄人群的无障碍设计而言:栏杆扶手以及起居生活家居的尺寸应比正常尺寸低300-600mm之间的距离,台阶处应具备轮椅可以通过的缓坡及相应的防滑地面处理,便于轮椅自由通行,防止发生危险事故;同时应相应加大正常人体工程学对起居门厅通行过道的相应距离,门的开启端应距墙面保持300mm以上的推拉距离,保证坐轮椅的老龄人能够方便的将门打开;在安全及报警等相应设施的对面低处(轮椅触及范围内)设置相应的反射及遥控设备。

2、老龄人口起居环境基本布局特点和家具选择的分析与研究

在起居空间中的墙壁转角的无障碍设计也不容忽视,老龄人在转角处发生摔倒和调转方向困难与卫生间的几率相等;起居空间的家居选用,宜选用稍硬质的材质,硬质的家居如沙发、座椅等,能够比较符合老龄人行为能力弱,肢体力量不够的特点,如果遇到腰部有疾病的老龄人绝对不能选择软质的座椅,一面加重腰部的疾病。座椅、沙发的前部避免对着墙壁的死角,如果条件便利,设计有支撑作用的扶手,尽量不采用玻璃制品和有尖锐转角的家具和金属制品,避免意外带来的伤害。细节能够体现品质,注重细节能够更好的满足老龄人群的使用和生活需求。

3、老龄人口起居环境身体特征的分析与研究

老龄人身体上的变化,其直立时手所能触及的范围保持在850-1400mm之间。座椅的高度在500mm左右,便于老龄人的生活起居。设置可进行识别的标示,避免在较大居室范围内不易辨别方向,提高老年人的识别能力;设置可视对话系统,为老年人独自在家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厨房及卫生间设置自动报警及自动关闭装置,防止烧开水等操作的遗忘而带来的危险。

4、老龄人口起居环境无障碍设计规范

老龄人起居优先采用推拉门,其次是折叠门和平开门。 门扇开启后最小宽度:户内门0.8m,公共外门1.0m;门把手一侧墙面最小宽度:一般门0.4m,起居室门及户门0.45m 。门扇应设横执把手。 窗扇开启把手的高度不应大于1.2m,开启窗口应设纱窗。 户内门厅轮椅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5m。通往各房间的过道宽度不应小于l.2m,墙体阳角部位宜做成圆角或切角。 过道至少在一侧设高0.80-0.85m的扶手。 阳台深度不应小于1.5m。 阳台与居室之间的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应以斜面过渡。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关注老龄人口起居环境的无障碍的设计工作,就是关注全球老龄人的生活的质量问题。提高老龄人在使用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便利,为老龄人群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起居空间。

【参考文献】

[1]《无障碍建筑》. (日)荒木兵一郎.藤本尚久 田中直人

[2]《建筑学报》 2004年04月.《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罗德启

[3]《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亓育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无障碍设计
残疾群体住宅设计
基于人文关怀的无障碍居老住宅空间设计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无障碍专用座椅设计研究
养老型居住区景观无障碍设计研究
中德城市交通无障碍导向设计的比较研究
快速公交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建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