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2009-12-11 09:39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出师表文言现代汉语

唐 平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初中阶段背诵总量在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显得举足轻重。现代汉语与他一脉相承,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言文读音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常用实词的用法和特点;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予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文言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情操。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掌握常用实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是说文言文毫无实践价值,其实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文言文也能发挥它的实践作用。在这里,笔者就文言文的导入和点拨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学的导入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因势利导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要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学习《木兰诗》可从网上让学生欣赏《花木兰》的镜头,从而对照《木兰诗》学习,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点拨需恰到好处

教师要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的点拨犹如“画龙点睛”,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教师要适时而点,点中要害。教师的点拨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学生认识上的最低点,思考上的最高潮,在最适宜的关头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让学生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因势利导,学生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点拨过早,会启而不发,让学生“旧惑未解,又添新疑”;点拨过晚,只会“强弩之末”,让学生“进退两难”。

教师还要适度而点。教师的点拨,是为学生的思维做“脚手架”,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更不是将学生完全引上教师的思路。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才会有“金石为开”的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点拨过少,如隔靴搔痒,不能带给学生启发性的引导;点拨过多,教师的思路会主宰学生的认识。

学以致用,是教学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注重有效的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单位:平利县女娲山乡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出师表文言现代汉语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