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9-12-11 10:24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7期
关键词:投资居民消费经济增长

于 泳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通常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很小。当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如何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以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投资 出口

我国经济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为3624亿元人民币,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1991年又上升到2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随后,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亿元,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24.9万亿元(当年价格)。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格,2007年GDP总量为54331亿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在29年中,年均增长9.8%。

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大幅提升,我国人均GDP也逐步提高。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460元,到1987年,突破1000元,1992年突破2000元,1996年突破5000元,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达到18934元,是1980年的40多倍。

经济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除1981、1989、1990年等个别年份起伏较大之外,一直保持高位平稳态势,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数据(见表1)。

我国居民消费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我国居民消费与其他国家居民消费相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的资料,我国居民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比全世界平均数61%低13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率在1981年曾达到67.5%,1991年则下降到48.5%,十年间降低了19个百分点。此后一路下降,到2003年一直在40%以上徘徊,从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开始下降到40%以下,2005年达到38.2%的历史低点。

从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情况来看,二者都逐年上升,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广大居民不能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却增长迅速。197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0.6亿元,1992年达到11759.4亿元,2003年末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5年末达到14.11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居民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能,但目前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居民消费不足不一定导致总需求减少,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保存财富的方式既不是以持有实物资产为主,也不是以持有现金为主,而是用来储蓄或购买有价证券。储蓄和有价证券会使减少的消费转化为潜在的投资。如果融资渠道畅通,不存在银行惜贷和歧视性贷款,资本市场可以自由进出,从而使潜在投资转化为实际投资,即使在居民消费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总需求的规模。只有在消费和投资同时减少时,才会影响总需求,进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完善的货币金融体系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生产,轻消费,居民消费水平低下,供给制、半供给制的消费体制排斥商品的货币关系,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

改革开放后,需求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供给型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在市场需求中,首当其冲的又是消费需求。从需求的角度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种拉动力量。由于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投资需求中除一小部分是为净出口服务外,其中的大部分用作中间需求为消费需求服务。投资和净出口仅仅是满足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中介手段,消费需求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在社会总需求中处于重要地位。

1991-2005年我国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见表2)。在GDP增长率的支持结构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平均为60%左右,投资需求和净出口的贡献率仅占40%左右。2005年以来,由于我国出口增长迅速,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然而2007年开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仍然依赖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贡献。我国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需求的这种依赖性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会更加明显。

此外有研究表明,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2%;而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8%。因此,若要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必须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二)居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

经济增长要求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与之相适应。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受传统经济体制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影响,长期以来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从而形成了高指标、高积累、低效益、低消费的发展模式。1953-1978年我国年均消费率为71.5%,1978-2005年我国年均消费率下降为58.5%,这一数据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我国在经济短缺时期,由于基础薄弱,为了集中较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品的生产,加快社会生产的再循环,消费水平低一些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生活中居民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明显。

居民消费持续走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首先,居民消费不足制约了消费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使投资的增长失去了终端消费需求的支撑,制约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居民消费不足使大量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使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再次,居民消费不足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制约着国内经济的增长。

促进居民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由于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会严重制约居民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多,但工资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没能保持同步增长。因此,有关部门要把扩大居民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建立起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以消费促生产,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社会保障是居民消费的坚实后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广大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因此,政府要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具体包括: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将更多的居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教育、医保、就业以及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上;适度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消费状况。

(三)完善消费信贷政策

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是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同时,还要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消费信贷制度,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消费贷款总量,调整消费信贷结构,延长分期付款的期限,鼓励中高收入阶层和青年消费群体进行信贷消费。

(四)改善市场环境以提振消费信心

市场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会对消费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法规,改善市场运营环境,保障商品自由流通,引导零售企业规范促销行为,完善流通领域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从而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经济增长。

(五)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日益活跃,但农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消费品升级换代,消除农民消费的制约因素,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于良春.政治经济学[F].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臧旭恒.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F].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投资居民消费经济增长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关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的问题探讨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