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溢满语文课堂

2009-12-17 06:22孙殿高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死海语文课语文课堂

孙殿高

课堂的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可能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但“素质”与“数值”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语文课堂,使很多语文课成为制造考试机器的车间,毫无生气可言。近年来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呼之欲出,“让兴趣溢满语文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课改的主旋律。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呢?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有趣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受到骄傲。”

一、心理相容沐春风。课堂教学中,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让兴趣溢满课堂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创设

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呢?(1)平等相待,作风民主。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个否定,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个肯定。有商量的办法上课,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彼此心灵相通、是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就会使师生有如沐春风之感,使课堂成为一种师生共享和谐的场所。真正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2)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作风,改变教师作为问题提出者,效果检查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提问成为激发学生智力紧张、思维活力的手段,而不是敦促学生思考问题的“教棒”。打消学生怕回答问题或担心回答错误遭致教师指责等引起的紧张和焦虑。对的鼓励,错的引导,先自我批评,再启发引导。从而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心理相容,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轻抛石子荡涟漪。有趣的课堂首先来源于匠心独运的导语设计。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让学生心理荡漾起思维的涟漪,平静的湖面顿起波澜,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惊奇、激动的状态”,为解决问题营造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如:我在教学《捕蛇者说》时,首先问学生看没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看没看介绍非洲草原上的眼睛蛇的片子,很多学生说看过。我又问:你们愿意和这种蛇打交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可是在遥远的唐代,有一个人就愿意与毒蛇为伍,与它生活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请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个问题的抛出,很快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走进课文。这样就有兴趣创造了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夸美纽斯语)。当然,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歌谣流行歌曲导入,质疑法导入,借助哲理小故事导入,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三、挖掘源头勇攀登。兴趣的源头有两种情况:一种来源是浮在表面的。如一句笑话引起的兴趣,一个游戏激发的趣味。另一种来源则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我们去发现,甚至要不畏困难地去攀登、挖掘。我们的语文课,应在第二种源下功夫,要我们深入地挖掘,细致的揣摩,待解决问题以后,方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兴趣的源头,体验到付出后成功的快乐。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最后一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的矛盾,是摆在学生近前的拦路虎,怎么解决呢?首先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享受困难的挑战,其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分析社会环境,联系主人公近来的遭遇去思考。学生经过一番细致的搜寻,认真讨论研究,终于自己解决了这一难题,体验到了付出的快乐,这样不失时机地加以,巩固、强化学生这一心理体验,为以后解决其他难题准备一定的心理基础,深层次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使课堂有吸引力。

四、创设情境引质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发现、探究成为学生的急切的心理需求,是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因素,加以有效利用,诱发学生求知欲望,真正地让兴趣溢满课堂。如:(1)我在教学《捕蛇者说》时,在讨论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人风者”解决了捕蛇者的问题了吗?再让学生读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读到这,学生无不深切地同情古代人民的遭遇,期盼着盛世的来临。再让学生谈谈今天的“三农”问题和解决农村问题的一系列政策,让同学们感到世界的变化、今天的幸福。再如:钱梦龙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抓住该文最后的一句话:“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提出质疑,死海真的会“死”吗?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却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愤悱”的状态。进而点拨一下:“死海的蒸发量是永远不变的吗?”引导学生读课文,找理由。当学生读到“长此以往,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接通了思维的电路,调用自己学的物理知识,得出结论:“当蒸发量与源头的输入量相当时,死海就会维持一个‘半死不活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课堂就会妙趣横生,生动有趣。

另外,还可以在写法的运用中让学生体验快乐,激发兴趣。如:在教学巴金的《繁星》时,要同学学习巴金的丰富联想自由作文,描绘一下自己笔下的星空,然后进行交流、点评、鼓励、激发,促进课堂兴趣的延伸,促进学生爱好文学、勤于表达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总之,让课堂溢满兴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解决“素质”与“数值”的矛盾,有利于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趣味良多。

猜你喜欢
死海语文课语文课堂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死海不“死”等
死海效应
死海不死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