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与工业化互动的历史印证和现实路径

2010-01-31 02:11左峰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流通良性

左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流通与工业化互动的历史印证和现实路径

左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流通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这是二者互动的理论基础。流通对工业化的影响可概括为促进与协调润滑效应、波及效应、诱导效应;工业化对流通的影响主要有拉动效应、支持效应和渗透效应。近代工业化历史表明,近代流通对于近代工业化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是,受近代市场自身的局限,其对近代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否认。从总体上讲,近代流通的发展与不发展伴随着近代工业化的波动,两者互动是低水平的有限互动。在新形势下,推进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深度发展的理性选择。为此,需要构建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理念,优化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平台,做长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的短板。

流通;互动;近代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流通

工业化一直是近代经济史学和现代经济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自从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事实上已构成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诚如钱纳里所言:“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1]中国工业化肇始于近代洋务运动,经历了一个复杂、艰难而缓慢的过程,迄今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现在尚处于由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时期。对于一百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如此曲折的原因,学者们从资本积累、发展环境和制度等多方面给予了解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穷尽工业化进程缓慢的所有缘由,而从流通与工业化互动层面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尝试,这就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工业化与流通间存在着互动的理论基础吗?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看,流通和近代工业化的互动能否得到印证?在新型工业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路径之一的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流通体系并推动新型工业化,从而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局面呢?

一、流通与工业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是二者互动的理论基础

流通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关系。世界工业化历史表明,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是从流通开始推进并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的,[2]流通的发展以及流通革命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产生过实质性影响。流通对于工业化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种效应。其一,动力促进与协调润滑效应。流通越发展,就越可同时从两方面促进工业化进程,一是使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生产规模随着流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二是使产业结构强制性地得到改善和优化,促进工业生产内部专业分工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并使这种分工在空间上进行延伸,形成工业生产过程中新的区域分工和国际分工。[3]其二,波及效应。一般来说,流通主渠道应掌握在本国手中,这样能更好地促进本国工业化。但是,现代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几乎把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到了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大规模进入一国流通领域后,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流通业,然后也会波及到工业领域相关产业,进而影响到一国工业化。流通主渠道一旦被外资所把持,必然会对产业链中的上游制造业施加影响,使国内生产企业沦为国外流通企业生产定牌产品的加工车间,[4]更甚一步则可能改变一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剥夺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直至掌管该国的工业化。其三,诱导效应。由工业化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以及生态损害等外部性问题,与流通产业的运行存在着关联。当某时期流通产业所青睐的是那些非生态环境友好产品时,就会诱导工业生产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尤其在流通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它对工业企业的生产就会产生强烈的诱导,[5]加剧工业化的负面效应。

工业化对流通的影响也可概括为三种效应。其一,拉动效应。工业化是流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以流通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换言之,工业化的推进与流通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已被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和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所证明。其二,支持效应。工业化本身就是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流通—大规模消费”基础上的,工业化阶段的社会化大生产能为流通提供标准化产品支持,不仅使流通内容有了坚实的保证,而且有利于实现流通规模经营,促进流通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其三,渗透效应。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流通体系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通渠道的变化上。在流通企业整体流通能力不足、效率低下,或者工商关系未得到良好处理时,就会产生工业企业自建销售渠道的需求,[6]改变原有流通渠道结构,对专业流通渠道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诸如批零比的变化和集贸市场的变化等。此外,工业化还会丰富流通内容,催生新的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总之,工业化可全方位塑造流通,其影响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日益渗透到流通领域的各方面并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伴随着工业化社会而出现在流通领域的种种变革与创新都可视为工业化对流通的渗透效应。

二、流通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关系

商品流通形成市场,商品流通的量决定市场的大小,商品交换的内容决定市场的性质。[7]从流通角度考察中国近代工业化,可着重于国内市场与近代工业化的相关关系分析,国内市场可依据商品流通量进行评判。在下文中,以市场商品量反映市场流通状况,以纺织业和机器工业作为近代工业化的代表。(参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看出,1840~1874年,两个行业发展都呈现出很微弱的态势,纺织业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机器工业也只有2家,这与1840~1869年间近代市场商品总量小有关;1875~1894年,两个行业有了初步发展,而1869~1894年间市场总量增加,但是该年度间国内生产商品年均增长率只有0.97%,远远低于进口洋货净值年均3.59%的增长率,这说明国内市场发展缓慢,不能为工业提供发展空间,工业化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可把此时期称为近代工业化发轫时期;1895~1911年,两个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投资设厂的数量,还是企业资本额,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而几乎与此同时期的市场表现是:1894~1908年,市场增长速度较为迅猛,是1869~1894年间的3.5倍多,市场容量扩大幅度较大,是1840年市场总量的2~4倍多,由此不难看出,该时期近代工业化的较快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市场较快发展的基础之上的;1912~1920年,纺织业和机器工业继续向前发展,迎来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近代市场扩大速度最快的时期。根据数据分析,这不是巧合。1908~1920年国内生产商品年均增长率高达11.37%,是进口洋货净值年均5.65%增长率的2倍多,而在1894~1908年,国内生产商品年均增长率仅仅是进口洋货净值年均增长率的1/2稍多;这一时期国内生产商品占国内市场全部商品量的88.3%。 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成立工厂41.3家,1916~1919年则更多,平均每年达124.6家。[8]显然,近代工业化的第一个高潮是以近代市场的黄金时代为基础。另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1890年后,中国进口工业品的增长速度迅速下降,而国内机器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比重迅速增长,同时,手工业产品的比重也相对减少。1936年近代化工厂生产产品20.24亿两(规元),进口洋货为11.16亿两(规元),[9]近代化工厂产品几乎为进口产品的1倍,而1936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第二个黄金时期的倒数第二年,这反映出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得益于市场流通的加速。

商品流通量的增长会带动商业资本的扩大,进而促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参见表3)。表3显示,民族商业资本数量一直呈不断增长势头,1894~1914年间增长了153%,年均增长率为7.7%,1914~1920年间增长了38%,年均增长率为6.4%,1920~1936年间增长了64%,年均增长率为4%。这说明从1894年至1936年中国商业资本是递减式增长。民族商业资本的扩大,促进了城乡物资流通,活跃了商品经济,加速了自然经济的分解,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另外,商业资本大量投入工业,有些新工业完全是由商业资本创建的,如西药商创建药厂、东洋庄创建橡胶厂等。

表1 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及年均增长率

表2 1840~1920年纺织业和机器工业发展概况

表3 资本估值单位:万元

那么,是否可得出近代流通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发展这一结论呢?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个结论是片面的和武断的。因为我们不仅要看到近代市场流通对近代工业化促进的一面,还要看到近代市场狭小导致近代工业化发展迟缓的一面。与处在广大内陆农村地区的传统市场不同,近代市场主要是在通商大埠、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与交通发达的商业城镇及其周围地区。然而,在自然经济顽强抵抗下,近代商业网络向内地传统市场扩散的速度缓慢,对传统市场的瓦解能力非常有限,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鲜明的相互分割对立的二元市场结构,市场壁垒难以拆除,其结果就是传统市场依然固我广泛存在,近代市场容量扩大遭遇钳制,为工业化实现价值交换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迟缓。总之,近代流通对近代工业化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其对近代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否认。从总体上讲,近代流通发展的波动随着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波动,两者互动是低水平的有限互动。

三、推进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深度发展的理性选择

1.构建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理念。对于任何国家来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313美元,正处于这一时期。该时期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二是流通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从致力于中国经济深度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理念,并以理念创新引领互动。一方面,我国工业化道路还远未走完,中国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迅速崛起都离不开工业化,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建立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流通业应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成为主导产业。流通业从这一阶段开始,不仅不再附属于生产,而且作为引导整体经济成长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性产业而制约着工业的运行效率与成长水平。统计分析也表明,流通通过提高其他部门运行效率所带来的间接贡献,要远远大于流通本身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买方市场约束的增强迫使我们急需把流通从后台推向前台,从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产业,进而使之与新型工业化形成良性互动。

2.优化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平台。实现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需要完善两个优质平台。其一,提升流通地位,推进流通现代化。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生产结构的不断高度化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在全部生产和分销链条中的比重平均只占10%左右,其余90%的时间处于流通过程中,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大流通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应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中把流通现代化放在与新型工业化同等重要的位置,至少要像重视新型工业化那样重视流通现代化。应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与新型工业化密切相关的《流通业振兴规划》。其二,继续完善部际之间的高级别对话机制,以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流通业互动。200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建立了由13个部委和两个协会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还应清醒地看到,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工作重点还侧重于统筹协调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解决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作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九项重点工程之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要逐步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发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辐射扩散作用,从而将这种联动逐步升级转型为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流通业互动。尤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商务部更应加强相互的磋商协调与合作,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尽早筹划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流通业良性互动的基本战略。

3.做长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短板。根据木桶理论,要想实现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高水平互动,必须做长两块短板。第一,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信息化武装现代流通、现代流通促进信息化,不仅是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高层次良性互动过程中并行不悖的两大路径和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这种互动所形成的整体优势和合力恰恰是支撑中国经济深度发展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一过程同样会发生在工业产业和流通产业之间。现在应对现有各个企业封闭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部门统一规划,采取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政府应将农村流通体系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事业发展的范围,并予以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提供更多的农村流通公共服务。要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与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另外,还应积极发展新型的城乡双向流通业态。在工业品下乡方面,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在农产品进城方面,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与此同时,鼓励农业品收储加工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的直接对接。总之,要通过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体系,不仅使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得到常态性市场化而非临时性行政化解决,而且培育出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

四、结论与展望

就一般理论意义而言,流通和工业化间客观存在着的内在关联关系构成了二者互动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如果流通发展得好,就会对工业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工业化又会进一步提升和促进流通,从而形成螺旋交替上升的良性互动。反之,则会形成螺旋交替下降的消极互动。这已被我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所证明,即近代流通发展得好的时期,往往也是近代工业化发展快的时期,而近代流通的缓慢发展则常常伴随着近代工业化的迟缓。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流通产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并逐步成为真正的基础产业、先导性产业和战略产业。[10]虽然我国于2009年把物流业列入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但是在战略安排上和新型工业化匹配的程度不足,应把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现代流通产业提升到与新型工业化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强化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理念,优化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平台,做长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短板,防止可能出现的工业化成长疲惫。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流通政策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国家层面上流通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机制的健全,一定会形成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的强大互动力,从而实现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共荣、共赢。

[1]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2.

[2]李薇辉,茆训诚.流通经济理论与政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9-90.

[3]都继萌.中国工业化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3-14.

[4]黄金鑫.制造业与流通业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23.

[5]何大安.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J].经济学家,2007(4):46-52.

[6]晏维龙,韩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2(12):89-91.

[7]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10-111.

[8]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53.

[9]吴承明.近代国内商品量的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4):1-2.

[10]范嵬.流通决定了你的未来——对话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教授王先庆[N].国际商报,2007-01-29(A07).

History Confirm and Reality Way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rcul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ZUOFeng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Shandong264209,China)

The impact of circulation 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promote and coordinate the lubricating effect,the ripple effect, the inductive effect;whil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circulation is mainly seen in the pulling effect,the buttressing effect and the infiltrating effect.Themodern circulation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however,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can not be neglected,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modern market itself.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rculation has been accompan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B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s limited and at a lower level.In the new situation,promot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circul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a rational choice for us.Therefore,a notion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circul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set up,the positive interactive platform between them should be optimized,and the interactive board connecting them should be lengthened.

circulation;interaction;contemporary industrialization;new industrialization;modern circulation

F724

A

1007-8266(2010)03-0014-0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进步与近代中国工业化”(项目编号:07JA790010)的阶段性成果。

左峰(1966-),男,山东省莱阳市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与近代经济史。

孙志伟

猜你喜欢
工业化流通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