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育

2010-02-17 21:50□吕
职教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劳动者意识

□吕 明

浅议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育

□吕 明

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的需要,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乃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需要。反观当下的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确实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笔者以为只有切实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研究分析高职学生人生及职业定位和目标诉求,切实培育和增进高职生的高职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才能真正担当起高职应尽的职责,培育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高职生;职业意识;培育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由浙江某高职院校28名顶岗实习学生从所在企业不辞而别而在教育系统引发了热议。而近年来,更为广泛和经常发生的是高职生不安于从基层做起而频繁跳槽、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不履行协议甚至和企业发生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职生职业意识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人才,重要的是能留得住、靠得住的人才。能认同和接纳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和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这种人才才是深受企业欢迎和所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积淀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一种不容回避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是,作为当下高考制度安排的结果:一流学生上一本,二流学生上二本,三流学生上高职。高职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社会识别身份进入高职院校的。而高职作为一种和本科高等教育属于不同序列的教育类型的观念仍未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就连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和当下正在进行的的示范院校建设和验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本科院校等高职外的专家主导下进行的。可见高职自主办学、自我内在约束、客观而符合高职办学规律的市场认可评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1]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并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和社会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如何为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培养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着十分艰巨的重任。

为此,必须切实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研究分析高职学生人生及职业定位和目标诉求,切实培育和增进高职生的高职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才能真正担当起高职应尽的职责,培育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高职意识教育

高职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它并不低人一等。只是它和普通本科院校担负着不同的教育和培养任务。高职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它和普通高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两者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要进行“高职也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教育,突破对高职的误解和贬低,特别要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以学术性研究型为主,而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时代特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所谓“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面向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实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或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轴,来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培养方案制定。为了增强学生的实战性和动手能力,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它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操作工,其培养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又要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能够达到学历证书、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证书相结合、相融通,能够在职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人才。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专心学业,掌握真才实学和相关职业技能,从而为进入职场奠定坚实的品质、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既要在思想上帮助高职学生明确高职的目标及其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更要在心理上进行辅导和纠偏,使之克服自卑心理:社会认知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我认知和定位。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界定和引进也由过去只重文凭、重学历、重职称转变为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对用人单位的实际价值。这种社会意识由过去对高等教育类的区隔与认知、以类看人、人才高消费到对大学生个体能力与价值的确认、重在能为我所用的转变,无疑可以使高职生能在职场上和其他类型的高校生同场竞技、竞争,并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教育的活力和生存发展的源泉就在于:始终瞄准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努力培养和提供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注重学以致用。为此,把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使学生具备并牢固树立起职业意识是关键。

职业意识是职场生存之道,也是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养。现代社会和企业特别强调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高职生天然具有双重身分:不仅是大学生,更是职业人。作为大学生,他们要学习外语、计算机、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要能达到各种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量及相应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拿到毕业文凭。同时,作为未来的职业人,他们必须掌握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备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获得一定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是最基本的,但还远远不够。牢固树立起职业意识既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基本品质和条件,也是高职生的优势。温总理总理在视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时指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是会动脑、会动手的学生,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是复合型的人才。你们从校门出去以后,企业马上就可用,甚至不用通过实习或见习的阶段,这就是你们的优势。”同时,温总理亲切勉励同学们“学会聆听,学会沟通,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3]

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并受其制约。而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全面。一个人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只固定于一个岗位的旧的就业模式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4]

不同劳动形式的变换,从而劳动者在不同行业、职业、岗位之间的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经常的社会现象。因而劳动者必须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基于劳动者职业意识的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上必须突破传统的 “人是机器或机器附属物甚至只是机器上的一颗镙丝钉;学习一种专业,从事一种职业”理念。既要承认“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5]又要“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6]劳动者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还必须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组织管理能力。同时还须尽可能多方面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做到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务必重视并处理好职业技术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关系,要紧贴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途径,选择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7]

总之,牢固树立职业意识,并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培育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不仅是高职生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就学校而言,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层面,更应着眼于职业层面,在学生的职业素质打造上下工夫。就企业来说,毕业生和职工,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和作为单纯的打工者而存在,更应作为一个人和企业主人,从人的价值、尊严、情感与发展的角度,激发和增进其人的价值,使职工与企业形成价值和利益共同体。唯其如此,才能使职工做到技能和情感的双重投入,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就社会来说,应大力倡导和注重人才的实际价值,使人才的评价机制更为科学,从而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都能人尽其才创造条件。这不仅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提升的需要,更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需要。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国发〔1991〕55号.

[2]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Z].2005-11-07.

[3]温家宝总理视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讲话[Z].2009-01-10日.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7]周秀友.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新探索[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9.

责任编辑 谢荣国

吕明(1964-),男,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0)02-0079-02

猜你喜欢
高职生劳动者意识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在云端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