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编辑之惊吓

2010-03-21 23:55朱一平
文学自由谈 2010年2期
关键词:交稿副刊稿子

●文 朱一平

作为一个老板凳级别的编辑,打交道最多是作者,作者形形色色(没有褒贬,中性词),个性鲜明,习文的嘛,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在此说说我的专栏作者们。

副刊专栏是晚报的品牌版面,已推出多年了,版面和内容都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期期有作者头像及亲笔签名,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且质量上乘。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顺手拈来,其实里面有很多难言之隐,夸张地说还受到过不少惊吓!

刚开始接受副刊专栏版时,我心里一阵窃喜!想就要和名人打交道了,多么荣幸,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呀。当时我把专栏版理解为名家版了。

当然,我们的专栏版首先还是向名人约稿,谁不想自己的版面上有名人扎场子(稳阵脚之意)呢?何况要求的是写随笔,这是对副刊短文章的最高要求了,它检验着一个写作者在短章写作上的底气、水平。

开始约的外地名人是刘心武,本地名人有李钢、莫怀戚等。刘心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的鼻祖,能约到他的文章是晚报副刊部很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刘心武的确有老一代文人的风范,准时交稿,不向你商谈稿费问题,我们说多少就多少,让我们感叹。但宝刀好像有点老了,或许是平和安定的生活让他不再愤激,何况他早已超越了“愤青”的年龄,写出的文章没有了过去的犀利。我想给他说说我的感受,又觉得人微言轻,开不起口,很是让我为难,好在也没有读者对他的文章提意见,看来,光环的效应还是在的,我是白操心了。

李钢是我们本土名人,当然在全国也是有知名度的,过去是以“诗歌”立世,如今是以散文诗、随笔逍遥文坛,虽然从匕首换成了大刀,还好,都还保持了锋利。李钢没有使用电脑时,是亲自来编辑部交纸稿,那时我还没有成为他的编辑,只是见他每次来都要大侃一番,上到文学流派,下到“左邻右舍”,口才也像把锋利的刀,句句见血,很幽默也让人害怕,心想:如果得罪了他,自己会加倍受伤哟。所以我向他约专栏稿件的日子,一直小心翼翼,态度端正,言语谦逊。谁知在与他打交道的过程中才知道,李刚虽然平时言语有些“讨嫌”,但是很好合作,是个好作者。比如,当他的文章超过专栏要求的字数时,我不敢下手砍,怕误伤了他的偏好。我就打电话给他,说你的文章长了,是你自己动刀还是我来删?但我怕砍掉了你的保肋。他马上说自己删,虽然有不信任我之嫌,却也免去了些麻烦。他最大的优点是按时交稿,且篇篇质量有保证。他也给过我惊吓!有次,到了该交稿的时间了,几次上网都不见他的大作,我着急了,立马就想给他去电话催催稿,但想到他的作息常规是中午起床,只好耐心等到他的起床时间,还空出了他“清醒”的时间,才给他去了电话。他接了,但声音模糊——没有睡醒的状态。他说他病了,然后细细诉说他发低烧两天的过程,在他叨叨的诉说中,感觉他的症状和“非典”有些相似,感觉一个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在生病时也很脆弱。虽然我心急如焚地想问他稿子写了没有,但还是克制住了,首先问他吃了药没有,安慰他会好起来的……然后才提心吊胆地问稿子怎么样?他说还没有写!我在心里惨叫了一声!然后告戒自己“稳起”,不要慌张,要鼓励他带病坚持给我们写稿。我强装镇静地调侃:“如果你实在是病得动不了笔,那我写一篇文章署你的名字,好吗?”“不行!我深夜就把稿子传给你!”口气不容置疑。OK!他很看重他的名声,而我的目的也达到了,双赢!果然,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他的大作,他“将病写病”,写了他发低烧时的梦魇并和现实联系,不愧是大家,病中胡乱抓一把都成了文章,并且保证了质量。

莫怀戚虽然是大学教授,写过多部剧本和小说,但不管是他的大部头或短文章都很百姓化,读者很喜欢看他的文章,久不见其稿,有人还会来电话问:最近怎么没有莫怀戚的文章啦?请他写给我们看嘛。据说他的学生也非常崇拜他,特别是女学生,由头是他课讲得生动幽默,一堂课会出现好几次全场笑声。要毕业了,女学生们要给莫老师织一件毛衣,于是你买一两毛线,我买二两……你织我织她织,大家的心意都要织上去,结果越织越长,送给莫老师试穿,哇,长及膝,成了毛裙啦!莫老师深谙女学生的情谊,高兴地说我很喜欢我很喜欢。我想,这么个随和的人,与他打交道一定很愉快。谁知,开始并不顺利。

不知什么原因,莫怀戚始终坚持手写稿件,可能怕打字弄坏了他的手写体,或者是怕打字打掉了灵感,不过他的钢笔字的确有书法味道。据我一个朋友讲,莫怀戚对给晚报副刊专栏写稿是认真的,他们在一次通电话中,莫怀戚说:我最近有件大事要做。朋友问:什么事?莫答:给晚报副刊专栏写稿。既然当成件大事做,可见他的态度之认真。他来的是手写稿,得让录入员给录出来。录入就难免会出错。尽管在编他的稿件时我百倍小心,但还是出了错!不是出在错别字上,别人读起来也是顺的,但就是错了——把莫大师精心推敲的词句录入成了另外的词句,编稿时一看文理也通,就过了。一贯温和的莫怀戚勃然大怒,打电话来把我指责了一通,吓得我不轻。是我的错,我认。后来看他的稿件时我千倍认真,除了看他的内容,看有没有错别字,还要像校对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第二篇就达到莫大师的要求了。毕竟是教师,马上又打电话表扬我了。

在编副刊专栏时,还受到过更大的惊吓——差点就开了天窗!一个旅居德国的重庆作者开了专栏,写得也不错,向读者打开了向外的一扇窗,我们合作得高高兴兴的。突然一天,到了该交稿的时间不见其稿,给她的三个邮箱频发“鸡毛信”也不见回音;又不惜自己的血本给远在德国的她打电话,不通;又托美国的朋友给她打电话,通是通了,但,是语音提示而且说的是德语,听不懂!完了!我都着急得心跳过速了。只好放弃她,赶紧联系一“快刀手”作者,才把这天窗补上了。后来,大约三星期后德国作者的稿件才姗姗来迟。回信问她:为什么没有及时传来?她回信说:按时给你们传过去了的呀。那就是网络的问题了。覆水难收,已经把她下专栏了,我和她都很遗憾。

最大的惊吓要算那年春节前后了。一个作者在好几个月前就主动要求写专栏,我们就安排他春节前上。其间联系过几次,他都说他在写。由于他一贯诚信,属于放心作者,就不再置疑。到了该上他的专栏时,他说稿子能不能缓到春节后,先把照片传过来,工作的确很忙。我一听,心里有些发毛,问:你到底写没有写。他肯定地说:写了的,只是要整理一下。基于他过去的信誉,相信了他,说好节后一定上。好在前一个专栏作者多写了几篇,我就从中选了一篇,顶上了。节后一上班,我上网查看,邮箱里没有他的稿件。马上打电话给他,他说再延一个星期一定把稿子传过来,信誓旦旦的。我又一次相信了他。他交稿的时间一晃就到,打开电子邮箱,只见他的一封短信: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写专栏了,等以后再说……云云。我当编辑多年,还没有遭遇过这样的作者。我不知他发生了什么事。好在我超前约了写手,才没有因这个作者的言而无信,被上司让我下课。

基于这两起险情,后来我们都是请开专栏的作者把全部稿件先写齐传来,就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惊吓。

猜你喜欢
交稿副刊稿子
有趣的户外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交稿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拖稿的各种理由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