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本色》后记

2010-03-21 23:55张燕玲
文学自由谈 2010年2期
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文坛批评家

●文 张燕玲

检巡近五年的文论与言论,几乎令我失去信心,体现批评本色的文章其实不多,便退而求次,删除一些应景应时之作,选择批评精神有所相应和贯穿的文论,并延伸少量的几篇前些年的文章,便有了这个集子。出集子的事,出版社这三两年催问过多次,我一直犹豫着,一是有“新三联”之称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给予《南方文坛》太多的支持,个人便羞于麻烦了。二来编《南方文坛》,读多了,眼高手低,写,便有了难度;编集子,更需要勇气。

《南方文坛》开了十年的“今日批评家”栏目,推介近60名其时正在崛起的文学批评家,媒体称之“催生了中国新生代批评家的成长与成熟”,其实,成长是个人的事,杂志和别的人事是锦上添花,是外因。真正受益的其实是杂志,因为这些批评新锐撑起了《南方文坛》的前沿批评的理念、率真雅实的本色批评,尤其还催生了我个人的精神成长,我为此心怀感激。正是这些批评新锐,既有对转型社会与生活的洞察,又有放眼望洋的蹈厉,更有书斋里的沉潜,以及深得文理、剖情析采的文章,他们令我穿越了喧哗浮躁甚至是“恶搞”的文化泡沫,触摸到富于批评精神与专业立场、心性才情与率真雅实的文学批评,这种本色的批评,便成了杂志与我个人追求的批评文风。

本色的批评,既是自省也是自期。

回望来路,写了近30年。1980年开始学习写作,1984年发表评论,1987年1月先是兼作《广西文学》理论编辑,同年10月参与创刊《南方文坛》,便做编辑至今,兼写评论,从不间断。编辑与批评,这是当下许多批评家走的文学之路。我说过,作评论写散文做杂志,似乎没有多少成色。惟一可以欣慰的是自己认真做了这些切实的事情,我企望能从中清理出一条自己的明晰而可靠的道路,把文学带回语言和心灵的身旁。

而今,寻找真正属于语言和心灵的文学几成难度,而进行有难度的文艺创作更是罕见,这体现于各种文体与文艺的各个门类,便有了本书第一部分的文字;又缘于《南方文坛》杂志对文坛新生力量的关注,于我便交相融会,有了第二部分的群体与现象论;余下的是一个人的个案阅读,或工作或心动留下的文字。收束于此,深感不安。我明白自己才智平平,又缺学养,精神探索虽不止步却是步履蹒跚,但愿这些粗浅的文字不止于慰藉自己,求教于方家读者,还有益文学,哪怕点点滴滴。

白驹过隙,突然就人到中年。生活在变,我们自己也在变,甚至友谊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在向生活问学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本色,及至批评的本色,灰色的世界便会明亮宽阔、清远静好,有了绿意的人生便得以前行。

今日大暑,内心依然清静如水。感谢上苍给予我这许许多多,还包括本书得以与您相见。(《批评的本色》,张燕玲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猜你喜欢
广西师范大学文坛批评家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AnAnalysi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EnglishTeachinginChinese HighSchoolfromthePerspectiveofPost—MethodPedagogy
哪有你这样你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